曠士三年別,荊山一顧中。
百千人欲死,四六老能工。
脫帽頭應白,求田意欲東。
口須論世事,目已失飛鴻。
曠士三年別,荊山一顧中。百千人欲死,四六老能工。脫帽頭應白,求田意欲東。口須論世事,目已失飛鴻。
《寄寇荊山》是宋代詩人陳師道的作品。這首詩詞描繪了離別之情和歲月的流轉,通過對曠士離別荊山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時光的感慨和對人生的思考。
詩詞以樸實的語言表達了作者的情感,下面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
曠士三年別,荊山一顧中。
百千人欲死,四六老能工。
脫帽頭應白,求田意欲東。
口須論世事,目已失飛鴻。
這首詩詞的詩意深邃而含蓄。詩人以“曠士”自稱,表達了自己超脫塵世的態度。他離別了三年之久,然而荊山一望之間,早已不再是曾經的面貌。詩中“百千人欲死”表達了對過往的懷念和對逝去歲月的感慨。而“四六老能工”則隱喻了歲月的流轉和人事的更迭,以及人們在歲月中的堅持和努力。
接著,詩人提到自己脫帽頭應白,意味著他已經年老。然而,他內心仍然懷有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希望能夠東去尋找自己的心靈寄托。這種對田園生活的渴望,反映了詩人對純樸自然的向往和對繁雜世事的厭倦。
最后兩句“口須論世事,目已失飛鴻”,詩人以自身的經歷和感受,表達了對世事的思考。雖然他還能談論人世間的事情,但他已經失去了追逐夢想的熱情和銳氣,仿佛目光中已經看不到曾經追逐飛鴻的光景。
這首詩詞通過簡潔的詞語和深刻的意境,表達了對離別、歲月流轉和對世事的思考。同時,它也展現了詩人對純樸自然和追求內心寄托的向往。
jì kòu jīng shān
寄寇荊山
kuàng shì sān nián bié, jīng shān yī gù zhōng.
曠士三年別,荊山一顧中。
bǎi qiān rén yù sǐ, sì liù lǎo néng gōng.
百千人欲死,四六老能工。
tuō mào tóu yīng bái, qiú tián yì yù dōng.
脫帽頭應白,求田意欲東。
kǒu xū lùn shì shì, mù yǐ shī fēi hóng.
口須論世事,目已失飛鴻。
陳師道(1053~1102)北宋官員、詩人。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后山居士,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元祐初蘇軾等薦其文行,起為徐州教授,歷仕太學博士、穎州教授、秘書省正字。一生安貧樂道,閉門苦吟,有“閉門覓句陳無己”之稱。陳師道為蘇門六君子之一,江西詩派重要作家。亦能詞,其詞風格與詩相近,以拗峭驚警見長。但其詩、詞存在著內容狹窄、詞意艱澀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詞有《后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