衲衣線粗心似月,自把短鋤鋤榾柮。
青石溪邊踏葉行,數片云隨兩眉雪。
山童貌頑名乞乞,放火燒畬采崖蜜。
擔頭何物帶山香,一籮白蕈一籮栗。
衲衣線粗心似月,自把短鋤鋤榾柮。青石溪邊踏葉行,數片云隨兩眉雪。山童貌頑名乞乞,放火燒畬采崖蜜。擔頭何物帶山香,一籮白蕈一籮栗。
深山逢老僧二首
衲衣線粗心似月,
自把短鋤鋤榾柮。
青石溪邊踏葉行,
數片云隨兩眉雪。
山童貌頑名乞乞,
放火燒畬采崖蜜。
擔頭何物帶山香,
一籮白蕈一籮栗。
譯文:
在深山里遇到了一位老僧的兩首詩
衲衣線線粗,心情宛如明亮的月亮,
自己手握短鋤,挖起土來滿是苦勞。
在青石溪邊,踏著落葉往前行,
幾片云伴著他兩眉上的雪花。
山童天真爛漫,乞食一片片乞求,
放火燒畬地,采摘山崖的蜂蜜。
背負擔子有何物品攜帶著山野芬芳,
一籮子的白蘑菇,一籮子的栗子。
詩意與賞析:
這兩首詩寫山間遇到的一位老僧和山童的情景。詩人貫休以簡潔的語言展現了深山中純樸自然的生活場景。詩中使用了許多具體的描寫,如衲衣線粗、自把短鋤、青石溪邊踏葉行等,給人一種樸素、淳樸的感覺。
首先,詩中的老僧,暗示出靜心修行、超然物外的境界。他衲衣線粗心似月,暗示他與天地間的凝視如月亮一樣清澈,衣線粗粗的也展示了他樸素的生活;他自把短鋤,鋤榾柮,表現了他在深山中的操勞和務實,沒有物質的束縛,身心相統一。
其次,詩中的山童,展現了深山中孩童天真爛漫的一面。他的貌頑名乞乞,乞食的樣子意味著他放下了附加的欲望,活在當下的快樂中;放火燒畬采崖蜜,展示了他與山野間的親近關系,對自然的敬畏和利用。
綜合起來看,貫休通過描繪深山的一幕幕景象,表達了對自然和人性的贊美。他通過簡潔而具體的語言,描繪出深山中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贊美了淳樸純真的生活態度,表達了對人與自然關系的關切和敬畏之情。詩中自然景物的描寫也取得了情境和情感的統一,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shēn shān féng lǎo sēng èr shǒu
深山逢老僧二首
nà yī xiàn cū xīn shì yuè, zì bǎ duǎn chú chú gǔ duò.
衲衣線粗心似月,自把短鋤鋤榾柮。
qīng shí xī biān tà yè xíng, shù piàn yún suí liǎng méi xuě.
青石溪邊踏葉行,數片云隨兩眉雪。
shān tóng mào wán míng qǐ qǐ, fàng huǒ shāo shē cǎi yá mì.
山童貌頑名乞乞,放火燒畬采崖蜜。
dān tóu hé wù dài shān xiāng, yī luó bái xùn yī luó lì.
擔頭何物帶山香,一籮白蕈一籮栗。
貫休(823~912年),俗姓姜,字德隱,婺州蘭豁(一說為江西進賢縣)人,唐末五代著名畫僧。7歲時投蘭溪和安寺圓貞禪師出家為童侍。貫休記憶力特好,日誦《法華經》1000字,過目不忘。貫休雅好吟詩,常與僧處默隔籬論詩,或吟尋偶對,或彼此唱和,見者無不驚異。貫休受戒以后,詩名日隆,仍至于遠近聞名。乾化二年(915年)終于所居,世壽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