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際春歸,綠窗猶唱留春住。
問春何處。
花落鶯無語。
渺渺吟懷,漠漠煙中樹。
西樓暮。
一簾疏雨。
夢里尋春去。
沙際春歸,綠窗猶唱留春住。問春何處。花落鶯無語。渺渺吟懷,漠漠煙中樹。西樓暮。一簾疏雨。夢里尋春去。
【注釋】:
《遺山集·古意》詩云:“二十學業成,隨計入咸秦。“又《遺山樂府》有《蝶戀花》詞,題為“戊辰歲長安作”。元好問十九歲時,隨叔文官隴城(今甘肅天水),因參加秋試,在長安住過八九個月;二十一歲時扶叔文喪由隴城還鄉里,其后未再到秦中。此詞大約作于金章宗泰和八年戊辰(1208 年),是年元好問十九歲。詩中曰“二十”,蓋舉其成數。這首詞所表現的是傳統的傷春主題。但不是濃重的感傷,而是淡淡的悵惘。詞人是年輕的,情調也是健康而執著的。
詞中沒有著意渲染殘春景色,而是旁處落筆,側筆取妍 。起句“沙際春歸”,語似直露,而畫面見于文字之外 。“沙際”猶言水邊。為什么說春從水邊歸去呢 ?春來先遣楊柳青 ,是春在柳梢頭;而暮春時節 ,春色似乎和柳絮一道隨著流水飄走了 。故吟詠“沙際春歸”四個字,乃覺無字處有意,空白處皆是畫 。次句“綠窗猶唱留春住”,詩思奇妙。不說自己思春惡春,卻說旁人春歸而不知 ,猶自癡情挽留。詞牌有《留春令 》,綠窗中人或是歌妓之流。或許不必定有此人此唱,不過是作者設置的一種境界,借說綠窗少女的歌聲以表達自己惜春的情懷。這是詞體幽微宛轉處,作者掌握和運用得很成功。“問春何處,花落鶯無語”二句,熔鑄前人詞中意象,而翻進一層,歐陽修《蝶戀花》:“淚眼問花花不語 ,亂紅飛過秋千去”。王安國的《清平樂》:“留春不住 ,費盡鶯兒語”。黃庭堅《清平樂》:“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月兆 無人能解 ,因風飛過薔薇 ”。上述諸作,或問花,或問鳥,不論是落花還是鶯啼,總還有點春天的影子。在這首詞中,不僅是問而無答 ,乃更無可問訊 。“花落鶯無語”,春光老盡,連點聲息都沒有了。
詞人對春天的深情眷戀,在詞中表現為一種徒勞的追尋。起句既說“ 春歸”,已是無可置疑,然而還要“問春”。問而無答,則繼之以遠眺、尋覓。“漠漠煙中樹 ”,意象似從謝眺“ 遠樹暖阡阡 ,生煙紛漠漠 ”。李白“平林漠漠煙如織”化來,是高樓遠眺之景,又仿佛“涉涉吟懷”的物化形態。極目遠望,不見春之蹤影,只有在日暮歸樓后,隔簾疏雨生中,求得好夢 ,夢中去尋覓了。結句“夢里尋春去”,語淡情深 。現實之春確已逝去 ,而詞人不作絕望頹唐之想,還要到夢境中去追尋。這種對美好事物的執著追求,也正反映了詞人年輕健康的心理情緒。
diǎn jiàng chún cháng ān zhōng zuò
點絳唇 長安中作
shā jì chūn guī, lǜ chuāng yóu chàng liú chūn zhù.
沙際春歸,綠窗猶唱留春住。
wèn chūn hé chǔ.
問春何處。
huā luò yīng wú yǔ.
花落鶯無語。
miǎo miǎo yín huái, mò mò yān zhōng shù.
渺渺吟懷,漠漠煙中樹。
xī lóu mù.
西樓暮。
yī lián shū yǔ.
一簾疏雨。
mèng lǐ xún chūn qù.
夢里尋春去。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元好問過繼叔父元格;七歲能詩,十四歲從學郝天挺,六載而業成;興定五年(1221)進士,不就選;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林郎,充國史院編修,歷鎮平、南陽、內鄉縣令。八年(1231)秋,受詔入都,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轉員外郎;金亡不仕,元憲宗七年卒于獲鹿寓舍;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詩詞風格沉郁,并多傷時感事之作。其《論詩》絕句三十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作有《遺山集》又名《遺山先生文集》,編有《中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