檻臨溪上綠陰圍,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斷橋人獨立,山涵幽樹鳥相依。
清游始覺心無累,靜處誰知世有機。
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風斜月釣船歸。
檻臨溪上綠陰圍,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斷橋人獨立,山涵幽樹鳥相依。清游始覺心無累,靜處誰知世有機。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風斜月釣船歸。
詩詞《太湖恬亭》是宋代王安石所作,下面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檻臨溪上綠陰圍,
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斷橋人獨立,
山涵幽樹鳥相依。
清游始覺心無累,
靜處誰知世有機。
更待夜深同徙倚,
秋風斜月釣船歸。
詩意:
詩中描繪了一幅太湖恬靜亭臺的景象。亭臺臨水,綠蔭環繞,溪水在山間高低蜿蜒,入眼的盡是一片翠綠。夕陽西下時,一座斷橋上有一人獨立,山中草木中隱約可見鳥兒依棲。在這清幽的游覽中,人們才能感覺心靈的輕松,而只有在寧靜的地方,才能體會到世間的精妙之處。等到夜深人靜之時,他們將一同離開,靠在欄桿上,沐浴在秋風中,斜月映照下,揚帆駛船回家。
賞析:
《太湖恬亭》通過描繪太湖上一處安靜的亭臺景色,展示了自然環境和人文情趣的和諧。詩中運用了典型的山水田園意境,以及王安石所倡導的以心靈寧靜為重的理念。
首兩句寫出了亭臺臨溪的景象,溪水在山間蜿蜒流淌,綠蔭環抱,給人一種清涼幽靜的感覺。接著,詩人描繪了日落時的斷橋和獨立的人,憑欄而立,形成了一幅寂靜而凄美的畫面。山中的樹木隱約可見鳥兒停棲,表現出山林的寧靜和生機。
接著是詩人對清幽游覽的描述,認為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中,人們的心靈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沒有煩惱的困擾。這種心靈的寧靜與世俗的喧囂形成鮮明對比,寓意了人們在自然中尋求心靈凈化的愿望。
最后兩句寫出了夜晚的景象,人們在靜謐的環境中相聚,感受秋風吹拂,倚欄而立,遠眺斜掛的月亮,準備乘船回家。這里的釣船歸還可以理解為回歸平靜生活的象征,表達了對安寧生活的向往。
整首詩以景寫情,通過自然景色的描繪展示了作者對寧靜、清幽和內心自由的向往。它既是對自然山水的贊美,也是對精神境界的追求,體現了王安石獨特的詩境和審美觀。
tài hú tián tíng
太湖恬亭
kǎn lín xī shàng lǜ yīn wéi, xī àn gāo dī rù cuì wēi.
檻臨溪上綠陰圍,溪岸高低入翠微。
rì luò duàn qiáo rén dú lì, shān hán yōu shù niǎo xiāng yī.
日落斷橋人獨立,山涵幽樹鳥相依。
qīng yóu shǐ jué xīn wú lèi, jìng chù shéi zhī shì yǒu jī.
清游始覺心無累,靜處誰知世有機。
gèng dài yè shēn tóng xǐ yǐ, qiū fēng xié yuè diào chuán guī.
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風斜月釣船歸。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