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為牛馬,見草豆歡喜。
又曾為女人,歡喜見男子。
我若真是我,祗合長如此。
若好惡不定,應知為物使。
堂堂大丈夫,莫認物為己。
我曾為牛馬,見草豆歡喜。又曾為女人,歡喜見男子。我若真是我,祗合長如此。若好惡不定,應知為物使。堂堂大丈夫,莫認物為己。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我曾為牛馬,見到草豆會歡喜。
曾為女子,見到男子也會歡喜。
如果我真正是我自己,只會長期如此。
如果好惡無定,應該知道是外物在驅使。
作為一個堂堂的大丈夫,不應該把外物當作自己。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自我認知和人性的思考。他以自己曾經為不同生物和不同身份感到歡喜的經歷,來反思人們對于外物的依賴和對自我認知的迷失。作者認為,真正的自我應該具有堅定而獨立的品性,不受外物的左右,不被物質和欲望所驅使。
賞析: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是王安石的自述之作,通過簡潔而深刻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于人性的思考和對于真正自我定位的探索。詩中的牛馬、草豆、女人和男子等形象,代表了不同的歡喜對象,而作者則以自己的經歷提醒人們應該保持獨立的思考和堅定的自我。他指出,如果個人的好惡無法確定,那就意味著在外物的驅使下失去了自我,這是一種不應該被大丈夫所接受的狀態。
這首詩詞質樸而直接,言簡意賅,通過簡單的對比和自我反思,揭示了人性的迷失和應該追求的獨立自主。它呈現了王安石獨特的思想觀點和對于人的本質的洞察力,強調了個體在面對外物誘惑時應該保持清醒和堅定。整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展現了作者的智慧和思辨能力,使讀者在短短幾句中領悟到深刻的哲理。
nǐ hán shān shí dé èr shí shǒu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
wǒ céng wèi niú mǎ, jiàn cǎo dòu huān xǐ.
我曾為牛馬,見草豆歡喜。
yòu céng wèi nǚ rén, huān xǐ jiàn nán zǐ.
又曾為女人,歡喜見男子。
wǒ ruò zhēn shì wǒ, zhī hé zhǎng rú cǐ.
我若真是我,祗合長如此。
ruò hào wù bù dìng, yīng zhī wèi wù shǐ.
若好惡不定,應知為物使。
táng táng dà zhàng fū, mò rèn wù wèi jǐ.
堂堂大丈夫,莫認物為己。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