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順 反饋

復制 字帖

liǎng ㄌㄧㄤˇ

一部 共7畫 獨體字 U+4E24
漢語字典

一部

7畫

獨體字

liang

liǎng

象形字

GMWW

MOOB

ALOO

10227

0357

3329

4E24

[1253434] 橫、豎、橫折鉤、撇、點、撇、點

?

兩字概述

折疊展開

〔兩〕字拼音是liǎng 部首是一, 總筆畫是7畫。

〔兩〕字是獨體字 五行屬火。

〔兩〕字倉頡碼是MOOB 五筆是GMWW 四角號碼是10227 鄭碼是ALOO 中文電碼是0357 區位碼是3329

〔兩〕字的UNICODE是4E24。 十進制為20004,UTF-32:00004e24,UTF-8:E4 B8 A4。

〔兩〕字在《通用規范漢字表》一級漢字

〔兩〕字屬最常用字

〔兩〕字在《通用規范漢字表》常用字

〔兩〕字的近義字是

〔兩〕字的異體字是 ?

兩的筆順

折疊展開

兩的意思

折疊展開

liǎngㄌㄧㄤˇ

基本解釋

數目,二。一般用于量詞和“個、半、千、萬、億”前。~個黃鸝。~本書。

雙方。~可。~邊。~便(客套用語,彼此方便)。~旁。~側。~袖清風。~敗俱傷。

中國市制重量單位。十~(一市斤。舊制為十六兩一市斤)。半斤八~(喻彼此一樣,不相上下,含貶義)。

表示不定數目。~下子。~著兒( zhāor )。

詳細解釋

量詞

1.會意。從一,兩平分。兩亦聲。本義:二十四銖為一兩。

2.同本義 liang, a unit of weight 16兩為1斤。今市制折合國際單位制0。05千克,十錢一兩,十兩一斤。

兩,二十四銖為一兩。 —— 《說文》衡權…本起于黃鐘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兩者,兩黃鐘律之重也。 —— 《漢書·律歷志上》

3.雙。用于鞋婁two

一兩棕鞋八尺藤,廣陵行遍又 金陵。 —— 唐· 戴叔倫《憶原上人》

4.匹(長四丈)

歸夫人魚軒,重錦三十兩。 —— 《左傳·閔公二年》

5.通“”。車一乘used for buses, carts,etc.

武王戎車三百兩。 —— 《書·牧誓·序》之子于歸,百兩御之。 —— 《詩·召南·鵲巢》

1.two

參天兩地而倚數。 —— 《易·說卦》以九兩系邦國之民。 —— 《周禮·天官·大宰》。注:“兩,猶耦也。”兩小兒辯斗。 —— 《列子·湯問》陳勝佐之,并殺兩尉。 —— 《史記·陳涉世家》途中兩狼。 —— 《聊齋志異·狼三則》兩軍人馬。 —— 清· 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兩騎來是誰。 —— 唐· 白居易《賣炭翁》

兩個人;兩扇門;兩夫妻;兩頭豬;兩沒(兩者一起死亡);兩肉(兩只牛);兩替(兩批);兩考(官吏的兩次考績);兩榜(明清以會試(考進士)為甲榜,鄉試(考舉人)為乙榜,由舉人考中進士,叫兩榜進士,簡稱“兩榜”)

2.雙方;常用于相對的兩個方面或成對的人或事物both; either; mutual

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 ——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今兄弟遘惡,此勢不兩全。 —— 《三國志·魏志》兩兒齊哭。 —— 《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3.又。

兩股戰戰。兩鬢蒼蒼。 —— 唐· 白居易《賣炭翁》

勢不兩立;兩敗俱傷;兩相情愿;兩袒(袒露雙肩,女子兼適兩夫家);兩珥(指日、月兩旁的光暈);兩陣(亦兩陣。交戰的雙方所布列的陣勢);兩握(指雙拳);兩視(同時看兩件事物);兩雄(兩者一起強大);兩儀(指天地);兩交婚(兩家的兒女相互娶嫁為婚)

4.表示不定數,多與“”或“”前后連用,義為少量some; a few

兩三點雨山前。 —— 宋· 辛棄疾《西江月》竹外桃花三兩枝。 —— 宋· 蘇軾《惠崇春江晚景》撥弦三兩聲。 —— 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兩三(幾個。表示少量);兩言(三言兩語)

副詞

同時兼具兩方面,雙方,兩下里both(sides); either; mutual

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 《荀子·勸學》

兩兼(兼具兩方面);兩禮(雙方免禮);兩譽(夸獎雙方);兩讓(雙方各自責讓)

動詞

等同;比并equal

御下,兩馬,掉鞅。 —— 《左傳》

兩大(兩者并大);兩帝(兩個天子并立);兩當(兩者相當)

兩的康熙字典

折疊展開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別 :正文?子集下 部首:入部

武英殿刻本: 第288頁,第12

同文書局本: 第126頁,第13

標點整理本: 第53頁,第15

古文: ?

唐韻》、《正韻》:良獎切;《集韻》、《韻會》:里養切,??良上聲。
說文》:再也。
易?繫辭》:兼三才而兩之

又,《玉篇》:匹耦也。
周禮?天官?大宰之職》:以九兩繫邦國之民。〔註〕兩猶耦也,所以協耦萬民,聯繫不散,有九事也。

又,《韻會》:匹也。
左傳?閔二年》:重錦三十兩。〔註〕三十匹也。

又,車數曰兩。
後漢?吳祐傳》:載之兼兩。〔註〕車有兩輪,故稱兩。

又,《玉篇》:二十四銖爲兩。

又,《雞林類事》:四十曰麻兩。

又,《史記?平準書》:更鑄四銖錢,其文爲半兩。

又,《南史?齊和帝紀》:百姓及朝士皆以方帛填胸,名曰假兩。

又,《唐韻》、《集韻》、《韻會》:力讓切;《正韻》:力仗切,??良去聲。
詩?召南》:百兩御之。

注解

〔兩〕字收錄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入部

〔兩〕字拼音是liǎng,上下結構,可拆字為一、?、!、??、??

〔兩〕字的漢語字典解釋: [liǎng] ⑴ 見“兩”。

兩的康熙字典解釋由博克字典網整理。兩的解釋內容參考開放康熙字典。

兩的說文解字

折疊展開

《說文解字》(大徐本)

徐鉉 (宋)

卷別卷七下反切良奬切頁碼250頁,第1

兩二十四銖爲一兩。從一;?,平分,亦聲。

附注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兩,即一、?之合文,結構與一、白為百相同。《廣雅?釋詁》:『兩,二也。』此本義也。」

《說文解字系傳》(小徐本)

徐鍇 (南唐)

卷別卷十四反切里養反頁碼641頁,第3行,第1

兩二十四銖爲一兩。從一,從?。?,平分也。?亦聲。

鍇注臣鍇曰:「兩者,積雙?而成爲一,故從一。此會意。」

《說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別卷七下反切良奬切古音第十部頁碼1416頁,第1許惟賢620頁,第2

兩二十四銖爲一兩。

段注一字衍。《禾部》曰:十二粟爲一分。十二分爲一銖。《律曆志》曰:衡權本起於黃鍾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爲兩。二十四銖爲兩。按兩者,?黃鍾之重。故從?也。

從一?。

段注會意。

?,

段注逗。

平分也。

段注?小徐作兩。誤。今正。也字今增。此說從?之意。

?亦聲。

段注良奬切。十部。

白話解釋

兩,重量單位,二十四銖為一兩。字形以“一”為字根;,表示平分,也是聲旁。

字形解說

甲骨文沒有兩字。西周早期金文開始出現,並在「」字的上方增加「一」寫作「兩」,所以古文字的「、兩」都是一個字,到《說文》才分成二個字。戰國文字「」在中間豎筆又增加兩橫裝飾。篆文字形延續西周金文、秦系文字的寫法。在六書中屬於象形。

兩字的相關索引

#書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490頁,第4字
2陳昌治本第625頁,第5字
3黃侃手批第479頁
4說文校箋第315頁,第10字
5說文考正第301頁,第8字
6說文今釋第1086頁,第1字
7說文約注第1853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3863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1601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193頁,第11字
11標注說文第310頁,第8字
12說文注箋第2547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7716頁【補遺】第17149頁
14通訓定聲第3673頁,第4字
15說文義證第661頁【崇文】第2641頁
16說文句讀第1015頁
17古字詁林第七冊,第112頁,第1字
18古字釋要第739頁,第3字

兩字的翻譯

折疊展開
  1. two, both, pair, couple; ounce
  2. zwei, Unze (S)?, Tael ( alte chinesische Geldeinheit )? (Z?hl, Wirtsch)
  3. deux (unités)?, once, ta?l

兩的字源字形

折疊展開

兩(甲骨文·商·??組) 甲骨文 ??組

兩(甲骨文·商·賓組) 甲骨文 賓組

兩(金文·西周·西周晚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

兩(金文·春秋·春秋) 春秋 金文 春秋

兩(金文·戰國·戰國) 戰國 金文 戰國

兩(簡·楚〔戰國〕·天星觀) 楚〔戰國〕 天星觀

兩(簡·楚〔戰國〕·包山) 楚〔戰國〕 包山

兩(簡·楚〔戰國〕·郭店) 楚〔戰國〕 郭店

兩(簡·楚〔戰國〕·上博) 楚〔戰國〕 上博

兩(簡·楚〔戰國〕·新蔡葛陵) 楚〔戰國〕 新蔡葛陵

兩(簡·楚〔戰國〕·信陽) 楚〔戰國〕 信陽

兩(簡·楚〔戰國〕·曾侯乙墓) 楚〔戰國〕 曾侯乙墓

兩(簡·秦·睡虎地) 睡虎地

兩(簡·秦·龍崗) 龍崗

兩(簡·秦·關沮) 關沮

兩(簡·漢·張家山) 張家山

兩(石經·唐·開成石經) 石經 開成石經

兩(傳抄·唐·唐代石刻篆文) 傳抄 唐代石刻篆文

兩(印刷字體·宋·廣韻) 印刷字體 廣韻

兩(印刷字體·宋·增韻) 印刷字體 增韻

兩(傳抄·宋·隸釋 隸續) 傳抄 隸釋 隸續

兩(傳抄·宋·汗簡) 傳抄 汗簡

兩(傳抄·宋·古文四聲韻) 傳抄 古文四聲韻

兩(傳抄·宋·集古文韻上聲韻第三) 傳抄 集古文韻上聲韻第三

兩(傳抄·宋·集篆古文韻海) 傳抄 集篆古文韻海

兩(印刷字體·明·洪武正韻) 印刷字體 洪武正韻

兩(印刷字體·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