弌
筆順 反饋

復制

弋部 共4畫 半包圍結構 U+5F0C
漢語字典

弋部

4畫

1畫

半包圍結構

yi

AGD 86 、 AGYI 98

IPM

HSA

43100

8382

5F0C

[1154] 橫、橫、斜鉤、點

弌字概述

折疊展開

〔弌〕字拼音是yī 部首是弋, 總筆畫是4畫。

〔弌〕字是半包圍結構

〔弌〕字倉頡碼是IPM 五筆是AGD 86 、 AGYI 98 四角號碼是43100 鄭碼是HSA 中文電碼是8382

〔弌〕字的UNICODE是5F0C。 十進制為24332,UTF-32:00005f0c,UTF-8:E5 BC 8C。

〔弌〕字的異體字是

弌的意思

折疊展開

基本解釋

同“”。

弌的康熙字典

折疊展開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別 :正文?寅集下 部首:弋部

武英殿刻本: 第851頁,第1

同文書局本: 第355頁,第2

標點整理本: 第299頁,第1

說文》古文一字。註詳部首。

注解

〔弌〕字收錄于《康熙字典》正文?寅集下,康熙部首是弋部

〔弌〕字拼音是,半包圍結構,可拆字為弋、一

〔弌〕字的漢語字典解釋: [yī] ⑴ 同“壹”。

弌的康熙字典解釋由博克字典網整理。弌的解釋內容參考開放康熙字典。

弌的說文解字

折疊展開

《說文解字》(大徐本)

徐鉉 (宋)

卷別卷一上反切於悉切頁碼1頁,第1

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從一。

弌古文一。

附注段玉裁注:「一之形於六書爲指事。」徐灝注箋:「造字之初,先有數而後有文。一二三亖,畫如其數,是爲指事,亦爲象事也。」按:古文字一至四橫畫表示數字一至四,是原始記數符號。

《說文解字系傳》(小徐本)

徐鍇 (南唐)

卷別卷一反切伊質反頁碼21頁,第6行,第1

弌惟初太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從一。

鍇注臣鍇曰:「一者,天地之未分,太極生兩儀,一,旁薄始結之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必橫者,象天、地、人之氣,是皆橫屬四極。老子曰:『道生一。』今云道立於一者,得一而後道,??無欲以觀其妙,故王弼曰:『道始於無』,無又不可以訓,是故造文者起於一也。茍天地未分,則無以寄言必分之也,則天地在一之後,故以一爲冠首,本乎天者親上,故曰:『凡一之屬,皆從一』。當許愼時,未有反切,故言『讀若』。此反切皆後人之所加,甚爲疎樸,又多??誤,今皆新易之。」

反切………頁碼22頁,第4行,第1

古文一。

鍇注臣鍇曰:「弋者,物之株橛義,主於數,非專一之一。若言一弋二弋三弋,如今人言一箇二箇一枚二枚。故曰:『枚卜也』。箇從竹,枚從木,弋,杙也。杙,亦木也。會意。」

《說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別卷一上反切於悉切古音第十二部頁碼1頁,第1許惟賢1頁,第1

弌惟初大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

段注《漢書》曰:元元本本。數始於一。

凡一之屬皆從一。

段注一之形。於六書爲指事。凡云凡某之屬皆從某者,《自序》所謂分別部居,不相襍廁也。《爾雅》、《方言》所以發明轉注假借。《倉頡》、《訓纂》、《??熹》及《凡將》、《急就》、《元尚》、《飛龍》、《聖皇》諸篇。僅以四言七言成文。皆不言字形原委。以字形爲書。俾學者因形以考音與義。實始於許。功莫大焉。於悉切。古音第十二部。凡注言一部,二部,以至十七部者。謂古韻也。玉裁作《六書音均表》。識古韻凡十七部。自《倉頡》造字時至唐虞三代秦漢,以及許叔重造《說文》曰某聲,曰讀若某者。皆條理合一不紊。故旣用徐鉉切音矣。而又某字志之曰古音第幾部。又恐學者未見《六書音均》之書。不知其所謂。乃於《說文》十五篇之後。附《六書音均表》五篇。俾形聲相表裏。因耑推究。於古形,古音,古義可互求焉。

古文一。

段注凡言古文者。謂《倉頡》所作古文也。此書法後王,尊漢制。以小篆爲質。而兼錄古文,籒文。所謂今敘篆文,合以古,籒也。小篆之於古,籒。或仍之。或省改之。仍者十之八九。省改者十之一二而已。仍則小篆皆古,籒也。故不更出古,籒。省改則古,籒非小篆也。故更出之。一二三之本古文明矣。何以更出弌弍弎也。葢所謂卽古文而異者。當謂之古文奇字。

章太炎說文解字授課筆記

章太炎 (近代)

弌(一),弍(二)、弎(三),後出之古文,小徐《繫傳》:「橜,弋也。」古無筆算、珠算,惟用籌算。

弌弍弎為後出之古文。從弋者,《繫傳》:弋者,橜杙。古人以籌算,故一二三從杙。

古文作弌,此與弍、弎等皆後起之古文,最初當止作一,二、三等。從弋者,橜杙也。古算計以籌,故誼取橜杙。今「必然」之必即古文八,蓋從八從弋,篆文作必,與弌、弍同。

白話解釋

一,開天辟地之初、萬物形成之始,道立于一體化的渾沌,然后造化分出天地,化成萬物。所有與一相關的字,都采用“一”作邊旁。弌,這是古文寫法的“一”。

字形解說

甲骨文之「」,歷經金文、戰國文字、篆文、隸書、楷書,都用簡單的一橫,以示一個概括的意思,不是專指某一特定之物,所以屬臆構的虛象造字。在六書中屬於指事。戰國文字戈、弋二形常相混,證以《說文》古文,則應從弋、一聲。究其所以加弋為形,是使記數明確,不致增添竄改。

一字的相關索引

#書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1頁,第1字
2陳昌治本第13頁,第1字
3黃侃手批第33頁
4說文校箋第1頁,第1字
5說文考正第1頁,第1字
6說文今釋第1頁,第1字
7說文約注第1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1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1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1頁,第1字
11標注說文第1頁,第1字
12說文注箋第13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977頁【補遺】第16135頁【補編】第14867頁
14通訓定聲第2532頁,第5字
15說文義證第1頁【崇文】第1頁
16說文句讀第2頁
17說文新證第37頁,第1字
18章授筆記第1頁,第1字
19古字詁林第一冊,第1頁,第1字
20古字釋要第1頁,第1字

弌字的翻譯

折疊展開
  1. number one

弌的字源字形

折疊展開

弌(簡·楚〔戰國〕·郭店) 楚〔戰國〕 郭店

弌(簡·楚〔戰國〕·新蔡葛陵) 楚〔戰國〕 新蔡葛陵

弌(簡·秦·關沮) 關沮

弌(傳抄·東漢·說文解字) 東漢 傳抄 說文解字

弌(傳抄·魏·魏石經古文匯編) 傳抄 魏石經古文匯編

弌(印刷字體·宋·廣韻) 印刷字體 廣韻

弌(傳抄·宋·汗簡) 傳抄 汗簡

弌(傳抄·宋·古文四聲韻) 傳抄 古文四聲韻

弌(傳抄·宋·集篆古文韻海) 傳抄 集篆古文韻海

弌(傳抄·宋·三體陰符經) 傳抄 三體陰符經

弌(印刷字體·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