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的筆順
於的意思
於于
1yúㄩˊ基本解釋
①〈介〉在。生~憂患。
②對;對於。敏~事而慎~言。
③到,至;至。出於幽谷,遷于喬木。
④自;從。將拯~水火之中。
⑤比。表示比較。苛政猛~虎。
⑥被:表示被動:勞力者治~人。
⑦給。己所不欲,勿施~人。
⑧〈助〉表示語氣,無實義。~,語辭也。
⑨〈連〉表示並列。今趙之與秦也,猶齊之~魯也。
⑩姓。
詳細解釋
於于
3yūㄩ詳細解釋
介
1.在。
生于某年、舟行于海、生于斯,長于斯。
2.給。
《論語?衛靈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向。
《論語?學而》:“子禽問于子貢。”《明史?卷二?太祖本紀二》:“丙子,頒即位詔于天下。”
4.對。
《論語?公冶長》:“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于心不忍、于事無補。
5.到、至。
《史記?卷二九?河渠書》:“于吳,則通渠三江、五湖;于齊,則通菑濟之閑。”唐?柳宗元〈捕蛇者說〉:“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于今六十歲矣。”
6.從、由。
《老子?第六四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褚公于章安令遷太尉記室參軍。”
7.被,置于動詞之后,表示被動。
《左傳?成公二年》:“郤克傷于矢,流血及屨。”《史記?卷六八?商君傳》:“魏惠王兵數破于齊、秦,國內空,日以削,恐。”
8.為、為了。
《史記?卷三二?齊太公世家》:“齊使管仲平戎于周。”
9.比,置于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
《禮記?檀弓下》:“苛政猛于虎也。”唐?李白〈蜀道難〉:“噫吁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10.和、與、跟。
《論語?子路》:“吾黨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宋?蘇軾〈日喻〉:“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于眇。”
連
◎與、和,表示并列。
《戰國策?齊策一》:“今趙之與秦,猶齊之于魯也。”《漢書?卷六○?杜周傳》:“況將軍之于主上,主上之與將軍哉!”
動
◎依靠。
三國魏?曹植〈當來日大難〉詩:“廣情故,心相于。”唐?劉得仁〈贈敬晊助教〉詩二首之一:“便欲去隨為弟子,片云孤鶴可相于。”
助
◎位于句首的語氣詞,無義。
《易經?系辭下》:“于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唐?盧肇〈漢堤〉詩:“于惟余甿,饑傷喘呼。”
名
◎姓。如宋代有於清言。
於于
1yúㄩˊ詳細解釋
名
◎“烏”的本字。
《穆天子傳?卷三》:“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為群,于鵲與處。”晉?郭璞?注:“于,讀曰烏。”
嘆
◎表示感嘆、贊美的語氣。
《詩經?周頌?清廟》:“於穆清廟,肅雝顯相。”《史記?卷二?夏本紀》:“皋陶曰:『于!慎其身修。』”
於于
3wūㄨ詳細解釋
於于
4yúㄩˊ於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別 :正文?卯集下 部首:方部
武英殿刻本: 第1150頁,第4字
同文書局本: 第481頁,第11字
標點整理本: 第430頁,第7字
古文: ?? 、 ??
音《唐韻》:哀都切;《集韻》、《韻會》、《正韻》:汪胡切??同「烏」。
《韻會》:隷變作於。古文本象烏形,今但以爲歎辭及語辭字,遂無以爲鴉烏字者矣。
例又,《爾雅?釋詁》〔註〕:於乎皆語之韻絕。〔疏〕歎辭也。
《書?堯典》:僉曰:於,鯀哉。
《詩?周頌》:於穆淸廟。又,〈周頌〉:於乎不顯。
〇〔按〕或作嗚、烏,音義皆同。
音又,《廣韻》:央居切;《集韻》、《韻會》、《正韻》:衣虛切,??音淤──語辭也。
《博雅》:於,于也。
〇〔按〕《說文》于訓於也,蓋于、於古通用,凡經典語辭皆作于。
例又,《廣韻》:居也。韓愈〈示兒〉詩:前榮饌賓親,冠昏之所於。朱子《考異》:所,或作依。
〇〔按〕所於作依於,則是依之以居也。孔融書「舉杯相於」,曹植樂府「心相於」,杜甫詩「良友幸相於」,卽相依以居之意。
例又,揚子《太??經》:白舌於於。〔註〕多難貌。
例又,《廣韻》:代也。
《集韻》:往也。
例又,地名。
《戰國策》:商於之地六百里。
例又,姓。
《姓氏急就篇》:黃帝臣於則造履。
《前漢?功臣表》:涉安侯於單。
注解
〔於〕字收錄于《康熙字典》正文?卯集下,康熙部首是方部。
〔於〕字是多音字,拼音是yú、wū,左右結構,可拆字為?、?、;、方、仒,五行屬土。
〔於〕字的漢語字典解釋:㈠ [yú] ⑴ 〈介〉在⑵ 對;對於⑶ 到,至;至⑷ 自;從⑸ 比。表示比較⑹ 被:表示被動:勞力者治~人。⑺ 給⑻ 〈助〉表示語氣,無實義⑼ 〈連〉表示並列。今趙之與秦也,猶齊之~魯也。⑽ 姓。㈡ [wū] ⑴ 同“烏”。鳥名⑵ 嘆詞。表示讚美
於的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大徐本)
徐鉉 (宋)卷別卷四上反切哀都切頁碼第121頁,第5字續丁孫
烏
孝鳥也。象形。孔子曰:「烏,吁呼也。」取其助氣,故以爲烏呼。凡烏之屬皆從烏。
鉉注臣鉉等曰:今俗作嗚,非是。
??
異體??
古文烏,象形。
??
異體??、於
象古文烏省。
附注段玉裁注:「『鳥』字點睛,『烏』則不,以純黑故不見其睛也。」
附注《說文新證》:「孫詒讓《名原》以為『上為開口盱呼形』,可從。烏鴉的特徵是仰天張口呼鴉鴉,因此古人以此為象。『於』是由『烏』分化出來的字,先秦二字無別。」
《說文解字系傳》(小徐本)
徐鍇 (南唐)卷別卷七反切宛都反頁碼第316頁,第3行,第1字述
孝鳥也。象??。孔子曰:「烏,??呼也。」取其助氣,故以爲烏呼。凡烏之屬,皆從烏。
鍇注臣鍇曰:「烏,反哺也。曽參有孝德,三足烏巢其冠。言此字本象烏??,假借以爲烏呼也。」
反切………頁碼第316頁,第5行,第1字述
古文烏象??。
反切………頁碼第316頁,第5行,第2字述
象古文烏省。
《說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卷別卷四上反切哀都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626頁,第1字許惟賢第278頁,第7字
孝鳥也。
段注謂其反哺也。《小爾雅》曰:純黑而反哺者謂之烏。
象形。
段注鳥字點睛。烏則不。以純黑故不見其睛也。哀都切。五部。
孔子曰:烏,虧呼也。
段注虧各本作盱。今正。虧,於也。象氣之舒。虧呼者,謂此鳥善舒氣自叫。故謂之烏。
取其助氣。故?爲烏呼。
段注此許語也。取其字之聲可以助氣。故以爲烏呼字。此發明假借之法。與朋爲朋黨。韋爲皮韋,來爲行來,西爲東西,止爲足,子爲人偁一例。古者短言於。長言烏呼。於烏一字也。《匡繆正俗》曰:今文尚書悉爲於戲字。古文尚書悉爲烏呼字。而詩皆云於乎。中古以來文籍皆爲烏呼字。按經,傳,《漢書》烏呼無有作嗚呼者。唐石經誤爲嗚者十之一耳。近今學者無不加口作嗚。殊乖《大雅》。又小顏云:古文《尙書》作烏呼。謂枚頤本也。今文《尙書》作於戲。謂漢石經也。洪適載石經《尙書》殘碑於戲字尙四見。可證也。今《匡繆正俗》古今字互譌。
凡烏之屬皆從烏。
古文烏。象形。
象古文烏省。
段注此卽今之於字也。象古文烏而省之。亦??省爲革之類。此字葢古文之後出者。此字旣出。則又于於爲古今字。《釋詁》、《毛傳》,鄭注經皆云:虧,於也。凡經多用于。凡傳多用於。而烏鳥不用此字。
白話解釋
烏,孝烏。象形。孔子說:“烏,閉目哀叫。”因烏這種孝鳥常在病患的彌留之際哀叫助氣,所以人們稱喪命為“烏呼”。所有與烏相關的字,都采用“烏”作邊旁。
字形解說
此字金文像鳥抬起頭叫的樣子,表示烏鴉喜歡啼叫的特徵;另有一個形體沒有畫出眼睛。篆文像沒有畫出眼睛的烏鴉,因為烏鴉全身黑色的羽毛,所以看不出眼睛的位置。隸書、楷書都從篆文來,將烏鴉的足及尾變成四點。在六書中屬於象形。
烏字的相關索引
# | 書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240頁,第1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324頁,第2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252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160頁,第14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153頁,第9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544頁,第5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942頁,第1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2219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790頁,第1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96頁,第25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158頁,第10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1216頁,第4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4279頁【補遺】第16635頁【補編】第14890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1555頁,第4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324頁【崇文】第1293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469頁 |
17 | 說文新證 | 第309頁,第2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四冊,第255頁,第3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402頁,第11字 |
於字的翻譯
- in, at, on; interjection alas!
- an, als, aus, bei, in, von, zu
- dans, à, de, par, que, (nom de famille Yu)?, en, dans, pour, par
於的字源字形
楚〔戰國〕 簡 郭店
楚〔戰國〕 簡 新蔡葛陵
楚〔戰國〕 簡 上博
楚〔戰國〕 簡 港中大
楚〔戰國〕 簡 九店
楚〔戰國〕 簡 包山
楚〔戰國〕 簡 信陽
楚〔戰國〕 簡 仰天湖
楚〔戰國〕 簡 夕陽坡
楚〔戰國〕 簡 秦家嘴
楚〔戰國〕 簡 磚瓦廠
楚〔戰國〕 簡 天星觀
楚〔戰國〕 簡 望山
楚〔戰國〕 簡 子彈庫
秦 簡 放馬灘
秦 簡 睡虎地
秦 簡 岳麓書院
秦 簡 龍崗
漢 簡 張家山
漢 石經 熹平石經
東漢 傳抄 說文解字
魏 傳抄 三體石經
唐 石經 開成石經
唐 傳抄 唐代石刻篆文
宋 印刷字體 廣韻
宋 印刷字體 增韻
宋 傳抄 隸釋 隸續
宋 傳抄 汗簡
宋 傳抄 古文四聲韻
宋 傳抄 三體陰符經
宋 傳抄 集篆古文韻海
明 印刷字體 洪武正韻
清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