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的筆順
歌的意思
歌
gēㄍㄜ基本解釋
①唱。~唱。~詠。~頌。~壇。~臺舞榭。~舞。能~善舞。
②能唱的文詞。唱~。~譜。~詞。~訣。民~。詩~。~行( xíng )(舊詩的一種體裁,音節(jié)、格律比較自由)。詩言志,~詠言。
詳細解釋
動詞
1.形聲。從欠,哥聲。從“欠”,表示與口有關(guān)系。本義:唱。
2.同本義sing。
歌,詠也。 —— 《說文》歌者,長引其聲以誦之也。 —— 《說文系傳》不鼓缶而歌。 —— 《易·離》歌永言。 —— 《虞書》歌詠其聲也,長言也。 —— 《禮記·樂記》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謠。 —— 《詩·魏風(fēng)·園有桃》傳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風(fēng)》之詩而天下治。 ——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楚狂 接輿歌而過 孔子 —— 《論語·微子》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 —— 《戰(zhàn)國策·齊策》如優(yōu)孟搖頭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 清· 黃宗羲《柳敬亭傳》
對歌(一問一答地唱歌);高歌(放聲歌唱);歌吹(歌唱,吹奏);歌鼓(歌唱并擊鼓);歌戲(歌唱嬉戲)
3.歌頌,贊美sing the praises of。
故近者歌謳而樂之,遠者竟竭蹶而趨之。 —— 《荀子·儒效》詩人歌功。 —— 揚雄《趙充國頌》
歌功(頌揚他人的功德);歌思(歌頌思慕);歌嘆(歌頌贊嘆)
4.奏樂;伴奏play music。
歌于斯,哭于斯。 —— 《禮記》往往會倚嬪御歌,必為奇巧聲動上,由是得幸。 —— 宋· 王讜《唐語林·雅量》
5.又指[禽鳥]鳴叫chirp。
鳥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歸。 —— 宋· 歐陽修《豐樂亭游春三首》
6.作歌;作詩poet。
夫也不良,歌以訊止。 —— 《詩·陳風(fēng)·墓門》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 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名詞
1.歌曲;歌詞song。
詩言志,歌永言。 —— 《書·舜典》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 白居易《琵琶行》
校歌;民歌;國歌;歌頭曲尾(詩歌和散曲聯(lián)唱的一種歌曲形式);歌味(歌曲的風(fēng)味);歌兒(歌曲);歌章(歌曲。音樂一曲為一章,故稱)
2.詩體的一種 a kind of poet。
《長恨歌》;歌行(古代樂府詩的一體);歌詩(配有樂譜可以歌唱的樂府詩)
3.古用同“哥”。一指兄長;一指父親 brother; father。
歌歌(同“哥哥”。指父親)
歌
gēㄍㄜ詳細解釋
動
1.唱。按樂曲或節(jié)拍來發(fā)聲。
《詩經(jīng)?魏風(fēng)?園有桃》:“心之憂矣,我歌且謠。”
高歌一曲、引吭高歌。
2.頌揚。
《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夫天下稱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風(fēng)。”唐?李白〈天長節(jié)使鄂州刺史韋公德政碑〉:“噫大塊之氣,歌炎漢之風(fēng)。”
歌功頌德。
名
1.合樂的曲調(diào)。
《書經(jīng)?舜典》:“詩言志,歌永言。”《后漢書?卷八三?逸民傳?梁鴻傳》:“因東出關(guān),過京師,作五噫之歌。”
民歌、俚歌、漁歌。
2.一種詩歌體裁。屬于能唱的韻文。如〈長恨歌〉、〈子夜歌〉等。
歌
gēㄍㄜ詳細解釋
1.唱。
歌唱、歌星、引吭高歌。
2.歌曲;能唱的詩。
歌譜、民歌、連唱了三支歌、詩言志,歌詠言。
3.頌揚;贊美。
歌頌、可歌可泣。
4.姓。
歌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別 :正文?辰集下 部首:欠部
武英殿刻本: 第1366頁,第6字
同文書局本: 第571頁,第7字
標(biāo)點整理本: 第520頁,第8字
古文: 可 、 哥
音《唐韻》:古俄切;《集韻》、《韻會》、《正韻》:居何切,??音柯。
《說文》:詠也。〔徐曰〕長引其聲以詠也。
《釋名》:人聲曰歌。歌者,柯也,以聲吟詠上下,如草木有柯葉也。揚子《方言》:兗冀言歌,聲如柯。
《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
《正義》曰:直言不足以申意,故令歌詠其詩之義,以長其言。
《禮?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又〕歌之爲(wèi)言也,長言之也──言之不足,故長言之。
例又,曲合樂也。
《詩?魏風(fēng)》:我歌且謠。〔傳〕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謠。〔疏〕《正義》曰:謠既徒歌,則歌不徒矣,故曰曲合樂曰歌。歌謠對文如此,散則歌爲(wèi)總名,未必合樂也。又,《韓詩章句》:有章曲曰歌,無曰謠。
例又,〈古樂府〉〔註〕:齊歌曰謳,吳歌曰歈,楚歌曰豔。奏樂曰登歌、曰升歌。
例又,鐘名。
《左傳?襄十一年》:鄭人賂晉侯歌鐘二肆,晉侯以樂之半賜魏絳。
例又,山名。
《廣輿記》:歌山,在廣西平樂府富川縣。
例又,朝歌,地名,紂所都也。漢爲(wèi)縣,屬河內(nèi)郡。見《前漢?地理志》。
音又,葉古賀切,音過。左貴??〈晉元后誄〉:內(nèi)敷隂敎,外毗陽化;綢繆庶政,密勿夙夜。恩從風(fēng)翔,澤隨雨播;中外禔福,遐邇詠歌。說見顏氏《刊謬正俗》。
音又,葉居之切,音姬。屈原〈遠遊〉:張樂咸池奏承雲(yún)兮,二女御九韶;歌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
音又,葉斤於切,音居。柳宗元〈饒娥??辭〉:鄱民哀號,或以頌歌;齊女色憂,傷槐罷誅。
例《說文》或作謌,《集韻》或作??。
注解
〔歌〕字收錄于《康熙字典》正文?辰集下,康熙部首是欠部。
〔歌〕字拼音是gē,左右結(jié)構(gòu),可拆字為哥、欠,五行屬木。
〔歌〕字造字法是形聲。從欠,哥聲。從“欠”,表示與口有關(guān)系。本義是唱。
〔歌〕字的漢語字典解釋:㈠ [gē] ⑴ 唱⑵ 能唱的文詞
歌的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大徐本)
徐鉉 (宋)卷別卷八下反切古俄切頁碼第286頁,第20字續(xù)丁孫
歌
詠也。從欠哥聲。
謌
歌或從言。
附注段玉裁注:「歌永言,故從言。」
附注《說文新證》:「春秋晚期從言,可聲。戰(zhàn)國或從音,可聲,音本即言之分化字,故古文字常互用。秦文字從欠,哥聲。」
《說文解字系傳》(小徐本)
徐鍇 (南唐)卷別卷十六反切更和反頁碼第723頁,第3行,第2字述
詠。從欠哥聲。
鍇注臣鍇曰:「歌者,長引其聲以誦之也。」
反切………頁碼第723頁,第4行,第1字述
歌或從言。
《說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卷別卷八下反切古俄切古音第十七部頁碼第1643頁,第1字許惟賢第720頁,第3字
詠也。
段注《言部》曰:詠,歌也。二字爲(wèi)轉(zhuǎn)注。
從欠。哥聲。
段注古俄切。十七部。
歌或從言。
段注歌永言,故從言。《可部》曰:哥,聲也。古文以爲(wèi)謌字。
白話解釋
歌,詠唱。字形采用“欠”作邊旁,“哥”作聲旁。“謌”,有的“歌”采用“言”作邊旁。
字形解說
金文字形從言、可聲。「言」為用書刀記詞,引申為說話,作為形符,表示義與口有關(guān);「可」為贊同、許可,於此作為不示義的聲符,表示音讀。戰(zhàn)國文字至楷書字形皆為從欠、哥聲。「欠」為張口氣散,作為形符,表示義與口有關(guān);「哥」為歌曲,於此作為示義的聲符,表示音讀。《說文》另收有或體,從言、哥聲。「言」與「欠」俱與口相關(guān),故義類可通。在六書中,金文字形屬於形聲,其餘諸字屬於形聲兼會意。
歌字的相關(guān)索引
# | 書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563頁,第14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717頁,第1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546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366頁,第5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345頁,第19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244頁,第3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2130頁,第2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4326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1841頁,第2字 |
10 | 說文標(biāo)整 | 第223頁,第13字 |
11 | 標(biāo)注說文 | 第356頁,第11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2972頁,第2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8720頁【補遺】第17312頁 |
14 | 通訓(xùn)定聲 | 第1962頁,第4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748頁【崇文】第2989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172頁 |
17 | 說文新證 | 第696頁,第1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七冊,第798頁,第1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833頁,第5字 |
歌字的翻譯
- song, lyrics; sing, chant; praise
- Lied (Mus)
歌的字源字形
秦 簡 睡虎地
秦 簡 岳麓書院
漢 簡 張家山
漢 石經(jīng) 熹平石經(jīng)
唐 石經(jīng) 開成石經(jīng)
宋 印刷字體 廣韻
宋 印刷字體 增韻
宋 傳抄 集篆古文韻海
明 印刷字體 洪武正韻
清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