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別 :正文?子集中 部首:人部
武英殿刻本: 第224頁,第1字
同文書局本: 第101頁,第16字
標點整理本: 第26頁,第8字
古文: 徠
音《廣韻》:落哀切;《集韻》、《韻會》、《正韻》:郎才切,??賴平聲──至也、還也、及也。
《禮?曲禮》: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例又,《公羊傳?隱五年》:公觀魚於棠,登來之也注。〔註〕登讀爲得,齊人謂求得爲登來。
例又,??孫之子曰來孫。
例又,麥名。
《詩?周頌》貽我來牟,《前漢?劉向傳》作飴我釐麰,亦作?。
例又,呼也。
《周禮?春官》:大祝。來瞽,令臯舞。
例又,姓。
音又,《集韻》:洛代切,音賚──撫其至日來。
《孟子》:放勳曰:勞之來之。
音又,葉鄰奚切,音離。
《詩?邶風》:莫往莫來,悠悠我思。〈素問〉:恬澹虛無,眞氣從之;精神守內,病安從來。
音又,葉郎狄切,音力。
《詩?小雅》「東人之子,職勞不來」,葉下服。〈大雅〉:經始勿亟,庶民子來。
音又,葉落蓋切,音賴。屈原〈離騷〉:因氣變而遂會舉兮,忽神奔而鬼怪;時髣髴以遙見兮,精皎皎以往來。
音又,葉良置切,音利。
《荀子?賦論篇》:一往一來,結尾以爲事。
注解
〔來〕字收錄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中,康熙部首是人部。
〔來〕字拼音是lái,嵌套結構。
〔來〕字造字法是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麥子形。本義是麥。小麥叫“麥”,大麥叫“麰”(或寫作“牟”。
〔來〕字的漢語字典解釋:㈠ [lái] ⑴ 小麥。《説文?來部》:“來,周所受瑞麥來麰。”《正字通?人部》:“來,麥名。”⑵ 由彼至此;由遠到近。與“去”、“往”相對。《爾雅?釋詁上》:“來,至也。”又引申為(事物)產生;到來。《淮南子?俶真》:“夫憂患之來,攖人心也。”⑶ 招致;招之使來。《字彙?人部》:“來,招之也。”⑷ 搞;幹;做。用以代替意義更具體的動詞。如:胡來;來一個歌;我幹不了,你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回:“聽説那一位小姐,雅的是琴棋書畫,俗的是寫算操作,沒有一件不來的。”⑸ 用在另一動詞前,表示要做某件事。如:我來畫;你來看一下;大家都來唱歌。《水滸全傳》第二十六回:“不是這個乾娘,鄰舍家誰肯來幫我?”⑹ 用在動詞後,表示估計或著眼於某一方面。如:看來容易;說來話長。宋蘇軾《滿庭芳》:“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乾忙。”⑺ 用在動詞結構(或介詞結構)與動詞(或動詞結構)之間,表示前者是方法、方向或態度,後者是目的。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二:“戒刀舉把羣賊來斬。”⑻ 跟“得”或“不”連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這教班子弄行頭,不是數百金做得來的。”⑼ 往昔,過去。《詩?大雅?文王有聲》:“匪棘其欲,遹追來孝。”⑽ 未來;將來。如:來日方長;繼往開來。《荀子?解蔽》:“不慕往,不閔來。”又指次於今年、此月、今天的。《書?召誥》:“越若來三月……太保朝至于洛。”⑾ 表示某一時間以後。《孟子?公孫丑下》:“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⑿ 表某段時間。《晉書?石勒載記上》:“吾幼來在家恒聞如是。”⒀ 指來孫。從本身算起的第六代孫。《爾雅?釋親》:“玄孫之子為來孫。”⒁ 助詞。①表示比況,相當於“一樣”、“一般”。宋辛棄疾《醜奴兒》:“近來愁似天來大。”②用在數詞或數量詞之後,表示約數。唐樊綽《蠻書?名類》:“馬三百來疋。”③用在數詞後,表列舉的原因或理由。元馬致遠《青衫淚》第一折:“只是孩兒養的嬌了。一來性兒好自在;二來有些揀擇人。”④用於動詞和賓語之間,起提前賓語的作用。相當於“是”。《詩?邶風?谷風》:“不念昔者,伊余來塈。”⑤在句中表示停頓,相當於“呢”。《清平山堂話本?西湖三塔記》:“大深來難下竹竿,大淺來難搖畫槳。”⑥表示情況已經發生,相當於“來著”。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當時張生卻是見甚的來,通甚的來?”⒂ 語氣詞。用於句尾,相當於“咧”。《孟子?離婁上》:“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歸之,是天下之父歸之也。”⒃ 及。《廣韻?哈韻》:“來,及也。”⒄ 古地名。《續資治通鑑?宋徽宗宣和六年》:“金宗望請選良吏招撫遷、潤、來、隰之民保山砦者,從之。”⒅ 姓。《廣韻?哈韻》:“來,姓。後漢來歙,光武姑子。《蜀志》云:‘荊楚名族有黃門侍郎來恒。’”㈡ [lài] ⑴ 勤勉;勸勉。《爾雅?釋詁下》:“來,勤也。”《集韻?代韻》:“勑,《説文》:‘勞也。’亦作來。”⑵ 通“賚”。送給;賜予。《書?洛誥》:“伻來來視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