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順 反饋

復制 字帖

shù ㄕㄨˋ

一部 共7畫 獨體字 675F CJK 基本漢字
說文解字

一部

7畫

獨體字

shu

shù

會意字

GKII 86 、 SKD 98

DL

FJVV

50906

2631

4288

675F

[1251234] 橫、豎、橫折、橫、豎、撇、捺

束的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大徐本)

徐鉉 (宋)

卷別卷六下反切書玉切頁碼201頁,第6

束縛也。從囗、木。凡束之屬皆從束。

附注徐鍇繫傳:「束薪也。囗音圍,象纏。」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束)象囊橐括其兩端之形……引申為凡束縛之偁。」

《說文解字系傳》(小徐本)

徐鍇 (南唐)

卷別卷十二反切施録反頁碼514頁,第5行,第1

束縛也。從囗、木。凡束之屬,皆從束。

鍇注臣鍇曰:「束薪也。囗音圍,象纏。《淮南子》荷纒束薪者曰:『九方堙。』會意。」

《說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別卷六下反切書玉切古音第三部頁碼1102頁,第2許惟賢486頁,第6

束縛也。

段注《糸部》曰:縛,束也。是爲轉注。《襍記》曰:納幣一束。束五兩。兩五尋。

從囗木。

段注囗音韋,回也。詩言束薪,束楚,束蒲,皆囗木也。書玉切。三部。

凡束之屬皆從束。

章太炎說文解字授課筆記

章太炎 (近代)

意。

白話解釋

束,捆綁。字形采用“囗、木”會義。所有與束相關的字,都采用“束”作邊旁。

字形解說

甲骨文字或作「」,像縱橫束縛之形;或作「」,像束絲貌;或作「」,像囊袋兩端捆縛的樣子。金文或作「」,當是甲骨文「」之直豎形;或作「」,即甲文「」變方筆為圓筆之形。戰國文字據「」、「」作「」、「」,或省筆或不省。篆文又依此形體而誤以為從囗、從木,隸書、楷書則據篆文定體。在六書中屬於象形。

束字的相關索引

#書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397頁,第3字
2陳昌治本第510頁,第1字
3黃侃手批第396頁
4說文校箋第255頁,第9字
5說文考正第246頁,第15字
6說文今釋第878頁,第1字
7說文約注第1528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3300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1297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156頁,第9字
11標注說文第252頁,第2字
12說文注箋第2029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6394頁【補遺】第16938頁
14通訓定聲第1513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529頁【崇文】第2113頁
16說文句讀第807頁
17說文新證第512頁,第1字
18古字詁林第六冊,第116頁,第3字
19古字釋要第612頁,第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