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的筆順
並的意思
並并
bìngㄅㄧㄥˋ基本解釋
◎同“并”。
詳細解釋
動
1.并合。
《楚辭?東方朔?七諫》:“冰炭不可以相并兮,吾固知乎命之不長。”唐?柳宗元〈駮復讎議〉:“旌與誅,莫得而并焉。”
并案處理。
2.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事物并排著。
《莊子?馬蹄》:“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惡乎知君子小人哉!”
副
1.一起、同時。
《禮記?中庸》:“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孟子?滕文公上》:“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相提并論、異說并起。
2.用于否定詞前,以加強否定語氣。相當于“絕”、“決”。如:“事情并非如此。”、“你別誤會,我并無惡意。”元?秦??夫《剪發待賓?第一折》:“母親嚴教,并不敢吃酒。”皆、俱。《戰國策?秦策一》:“文士并飭,諸侯亂惑。”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遂班軍而還,一郡并獲全。”
連
◎且、而且。
這個案子,保證能完成,并能做得盡善盡美。
介
《漢書?卷四七?代孝王劉參傳》:“徙代王于清河,是為剛王。并前在代凡立四十年薨。”
并此淺近的原理亦不能明。
並并
1bìngㄅㄧㄥˋ詳細解釋
動
◎依傍。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北據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唐?張守節?正義:“從河傍陰山,東至遼東。”明?歸有光〈先妣事略〉:“由千墩浦而南,直橋并小港以東,居人環聚,盡周氏也。”
並并
2bàngㄅㄤˋ詳細解釋
1.兩種或兩種以上事物并排;緊挨著。
并肩作戰、等速并行、花開并蒂。
2.一起;同時。
手腳并用、相提并論、并行不悖。
3.用于否定詞前,加強否定語氣,稍帶有反駁意味。
并非、并無、并未。
4.連詞。連接動詞性短語或分句,表示遞進關系,相當于“且”、“而且”。
大會確認了會務報告,并通過了三次提案、工作已告完成,并比原計劃提早了三個月。
並并
bìngㄅㄧㄥˋ並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別 :正文?子集上 部首:一部
武英殿刻本: 第164頁,第10字
同文書局本: 第78頁,第14字
標點整理本: 第4頁,第13字
例《集韻》:竝,隷作並。
注解
〔並〕字收錄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上,康熙部首是一部。
〔並〕字拼音是bìng,上下結構,可拆字為?、業、;、丷、亞。
〔並〕字的漢語字典解釋:㈠ [bìng] ⑴ 同“并”。
並的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大徐本)
徐鉉 (宋)卷別卷十下反切蒲迥切頁碼第349頁,第1字續丁孫
??
異體竝、並
併也。從二立。凡竝之屬皆從竝。
附注林義光《文源》:「象二人並立形。」按:竝字經典多作並。
《說文解字系傳》(小徐本)
徐鍇 (南唐)卷別卷二十反切頻靜反頁碼第848頁,第2行,第1字述
併也。從兩立。凡竝之屬,皆從竝也。
《說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卷別卷十下反切蒲迥切古音第十一部頁碼第2001頁,第2字許惟賢第874頁,第6字
併也。
段注《人部》併下曰:竝也。二篆爲轉注。鄭注《禮經》古文竝今文多作併。是二字音義皆同之故也。古書亦多用爲傍字者。傍,附也。
從二立。
段注蒲迥切。十一部。
凡竝之屬皆從竝。
並字的相關索引
# | 書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687頁,第6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867頁,第8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661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446頁,第1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414頁,第1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495頁,第3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2546頁,第1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5069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2197頁,第3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272頁,第21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431頁,第6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3575頁,第2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10248頁【補遺】第17564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3690頁,第1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886頁【崇文】第3541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437頁 |
17 | 說文新證 | 第783頁,第1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八冊,第919頁,第2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975頁,第9字 |
並字的翻譯
- equal to; side by side; also, what is more; both
- eigentlich (vor Betonung eines negativen Aspekts)?
並的字源字形
春秋 玉書 侯馬盟書
唐 石經 開成石經
宋 印刷字體 廣韻
宋 印刷字體 增韻
明 印刷字體 洪武正韻
清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