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的筆順
伯的意思
伯
1bóㄅㄛˊ基本解釋
①兄弟排行次序。~仲(指兄弟的次第,喻事物不相上下)。
②父親的哥哥。~~。~父。~母。
③對父輩戚友的尊稱。老~。世~。
④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三等。~爵。
⑤舊時對文章、道德足為表率者的尊稱:“海內文章~”。
⑥姓。
詳細解釋
名詞
1.形聲。從人,白聲。本義:排行第一的,老大。
2.同本義eldest of brothers。
伯,長也。 —— 《說文》問我諸姑,遂及伯姊。 —— 《詩·邶風 ·泉水》侯主侯伯,侯亞侯旅。 —— 《詩·周頌·載芟》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當。 —— 《儀禮·士冠禮》五官之長曰伯。 —— 《禮記·曲禮下》千里之外訪方伯。 —— 《禮記·王制》憶作兒童隨伯氏,南來今只一身存。 —— 韓愈《過始興江口感懷》
伯氏(長兄,哥哥);伯兄(長兄);伯氏(長兄);伯歌季舞(比喻兄弟情感和好融洽);伯姊(大姐)
3.伯父。父親的哥哥father' s elder brother。
汝伯何由發如漆。 —— 杜甫《醉歌行》
伯舅(對母親的哥哥的稱呼;古時帝王對異姓諸侯的稱呼);伯叔(伯父叔父);伯娘(伯父的妻子);伯翁(父親的伯父;丈夫的伯父);伯姑(大姑母)
4.對年齡較長的男子的尊稱uncle。
將伯助予。 —— 《詩·小雅·正月》
5.女子對丈夫的尊稱husband。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 —— 《詩·衛風 ·伯兮》
6.古代統領一方的長官local official。
分天下以為左右,曰二伯。 —— 《禮記·王制》
伯叔(周王朝對同姓諸侯的稱呼);伯長(古代對地方官的泛稱)
7.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三等count。
秦伯素服郊次。 ——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伯甸(以伯爵而居甸服)
8.王覇。通“霸”master。
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 —— 《莊子·大宗師》一朝而伯。 —— 《荀子·儒效》桓公五伯之上也。 —— 《韓非子·難四》伯者莫高于齊桓。 —— 《漢書·高帝紀下》衰則五伯扶其弱。 —— 《漢書·諸侯王表》壤長地進,至乎伯王。 —— 《漢書·嚴安傳》
伯余(黃帝的臣子。古代傳說最初制造衣裳的人);伯道(霸道);伯王(霸王)
9.姓。
10.另見 bǎi。
伯
2bǎiㄅㄞˇ基本解釋
◎〔大~子〕丈夫的大哥。
詳細解釋
名詞
1.數目。十的十倍hundred。
亡(無)農夫之苦,有仟伯之得。 —— 《漢書·食貨志上》
仟伯(仟錢和百錢);伯夫(百人。泛指多人)
2.百倍。通“百”hundredfold。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 《老子》
3.婦人對夫兄的稱呼 husband's elder brother。又稱“伯子”、“伯叔”(婦人稱丈夫的兄弟)。今北方方言稱作“大伯子”
4.另見 bó,bà。
伯
3bàㄅㄚˋ基本解釋
◎古同“霸”,古代諸侯聯盟的首領。
詳細解釋
名詞
◎通“霸”。原指春秋時諸侯的首領chief of feudal princes。
穆公任之,強配五伯、六卿施。(五伯,即五個盟主,五霸: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 —— 《荀子·成相》
伯氣(霸氣)
動詞
1.稱霸dominate; tyrannize。
一朝而伯。 —— 《荀子·儒效》
2.另見 bǎi;bó。
伯
1bóㄅㄛˊ詳細解釋
名
1.兄長。古人以為兄弟長幼排行的次序,伯最大。
2.稱謂:(1) 尊稱父親的哥哥。如:“大伯”、“二伯”。(2) 尊稱丈夫的哥哥為“伯”。(3) 尊稱年齡或輩分較高的人。如:“老伯”、“世伯”。
3.古代封建制度里,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第三等。
4.用以稱擅長某種才藝的人。
詩伯、畫伯。
5.姓。如春秋時晉國有伯宗,楚國有伯州犁。
伯
2bàㄅㄚˋ詳細解釋
名
◎古稱諸侯的盟主。
《左傳?成公二年》:“樹德而濟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唐?孔穎達?正義:“伯者,長也。言為諸侯之長也。鄭玄云:『天子衰,諸侯興,故曰霸。霸,把也。言把持王者之政教。』故其字或作伯,或作霸也。”
動
◎稱霸、統領。
《戰國策?秦策一》:“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齊桓任戰而伯天下。”
伯
3bǎiㄅㄞˇ詳細解釋
名
◎稱謂。稱丈夫的哥哥。
大伯子、二伯子。
伯
1bóㄅㄛˊ詳細解釋
1.兄弟排行最長的人(古人以伯、仲、叔、季為兄弟長幼的排行次序);泛指兄長。
2.稱謂:
3.(1)父親的哥哥。
伯父、二伯。
4.(2)丈夫的哥哥。
大伯。
5.(3)對尊長者的稱呼。
伯伯、蔡伯。
6.古代五等爵(公、侯、伯、子、男)之一。
7.姓。
伯
2bǎiㄅㄞˇ詳細解釋
◎參見【大伯子】。
伯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別 :正文?子集中 部首:人部
武英殿刻本: 第213頁,第1字
同文書局本: 第96頁,第16字
標點整理本: 第21頁,第15字
音《唐韻》、《集韻》、《正韻》??博陌切,音百。
《說文》:長也。
《釋名》:父之兄曰伯父。伯,把也,把持家政也。
例又,兄曰伯。
《詩?小雅》:伯氏吹塤。
例又,第三等爵曰伯。又,《周禮?春官》:大宗伯之職,以九儀之命,正邦國之位,九命作伯。〔註〕上公有功德者,加命爲二伯,得征五侯九伯者。〔疏〕《公羊傳》,自陝以東,周公主之;陝以西,召伯主之,是東西二伯也。言九伯,九州有十八伯,各得九伯,故云九伯也。
例又,婦人目其夫曰伯。
《詩?衞風》:伯也執殳。
例又,馬祖、天駟、房星之神曰伯。
《詩?小雅》:既伯既禱。〔註〕以吉日祭馬祖而禱之。
例又,鳥名。
《左傳?昭十七年》:伯趙氏,司至者也。〔註〕伯趙,伯勞也。
例又,姓。益之後。春秋時有伯宗、伯州犂。
例又,同「陌」。
《史記?酷吏傳》:置伯格長。〔註〕言阡陌村落皆置長也。
音又,《正韻》:必駕切──同「霸」。五伯,齊桓、晉文、秦繆、宋襄、楚莊也。伯叔伯長之義,後人恐與侯伯字溷,故借霸字別之。
音又,葉蒲各切,音博。
《詩?大雅》「王錫申伯」,葉下蹻濯。
音又,葉壁益切,音必。
《史記?敘傳》:維棄作稷,德盛西伯。
音又,葉博故切,音布。揚雄〈解嘲〉:子胥死而吳亡,種蠡存而越伯;五羖入而秦喜,樂毅出而燕懼。
注解
〔伯〕字收錄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中,康熙部首是人部。
〔伯〕字是多音字,拼音是bó、bǎi、bà,左右結構,可拆字為亻、白,五行屬水。
〔伯〕字造字法是形聲。從人,白聲。本義是排行第一的,老大。
〔伯〕字的漢語字典解釋:㈠ [bó] ⑴ 兄弟排行次序⑵ 父親的哥哥⑶ 對父輩戚友的尊稱⑷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三等⑸ 舊時對文章、道德足為表率者的尊稱:“海內文章~”。⑹ 姓。㈡ [bǎi] ⑴ 〔大~子〕丈夫的大哥。㈢ [bà] ⑴ 古同“霸”,古代諸侯聯盟的首領。
伯的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大徐本)
徐鉉 (宋)卷別卷八上反切博陌切頁碼第258頁,第10字續丁孫
伯
長也。從人白聲。
附注按:甲骨文、金文伯字均作白。
《說文解字系傳》(小徐本)
徐鍇 (南唐)卷別卷十五反切不白反頁碼第662頁,第4行,第1字述
長也。從人白聲。
鍇注臣鍇按:《周禮》:「九命作伯。」諸侯之長也。
《說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卷別卷八上反切博陌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1465頁,第2字許惟賢第643頁,第4字
長也。
段注《釋詁》、《正月》傳同。《載芟》傳云:伯,長子也。《伯兮》傳云:伯,州伯也。一義之引伸也。凡爲長者皆曰伯。古多假柏爲之。
從人。白聲。
段注博陌切。古音在五部。
章太炎說文解字授課筆記
章太炎 (近代)朱一嫡出長子曰伯,庶出長子曰孟,大則明白,故伯從白,孟訓明也;幽,幼也;童,昏[也],皆其反意義。此皆音訓。
朱二伯從白聲,明白也;孟訓明,亦明白也。凡年長者必較明白事理。幼訓幽,童訓昏,幼者必較昧於事理也。
錢一長也,當訓白也,猶孟,明也(大有禮);幽,幼也。以聲為訓。嫡出長子曰伯,庶出長子曰孟,大則明白,故伯從白。
錢二嫡出長子曰伯,庶出長子曰孟。大則明白,故伯從白。孟,明也;幽,幼也。
白話解釋
伯,年長。字形采用“人”作邊旁,采用“白”作聲旁。
字形解說
此字始見於篆文。篆文作,由「人」、「白」二字構成。從人,示人之身分。從白,聲符,注明音讀。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伯字的相關索引
# | 書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507頁,第7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647頁,第7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495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326頁,第11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311頁,第7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121頁,第4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1911頁,第3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3969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1656頁,第1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200頁,第18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321頁,第3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2639頁,第1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7948頁【補遺】第17183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1834頁,第2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682頁【崇文】第2725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052頁 |
17 | 章授筆記 | 第330頁,第4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七冊,第279頁,第1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760頁,第6字 |
伯字的翻譯
- older brother; father's elder brother; senior male 'sire'; feudal rank 'count'
- Onkel (?lterer Bruder des Vaters)? (S)
- cent (arch.)?, oncle (frère a?né du père)?, frère le plus agé, comte
伯的字源字形
漢 石經 熹平石經
魏 石經 三體石經
唐 石經 開成石經
宋 印刷字體 廣韻
宋 印刷字體 增韻
宋 傳抄 古文四聲韻
明 印刷字體 洪武正韻
清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