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順 反饋

復制 字帖

ㄌㄩˇ lóu ㄌㄡˊ

亻部 共13畫 左右結構 U+50C2
漢語字典

亻部

13畫

11畫

左右結構

lv lou

lóu

WLVG

OLLV

NKZM

25244

50C2

[3225112512531] 撇、豎、豎、橫折、橫、橫、豎、橫折、橫、豎、撇點、撇、橫

僂字概述

折疊展開

〔僂〕字拼音是lǚ,lóu 部首是亻, 總筆畫是13畫。

〔僂〕字是左右結構

〔僂〕字倉頡碼是OLLV 五筆是WLVG 四角號碼是25244 鄭碼是NKZM

〔僂〕字的UNICODE是50C2。 十進制為20674,UTF-32:000050c2,UTF-8:E5 83 82。

〔僂〕字的異體字是

僂的筆順

折疊展開

僂的意思

折疊展開

1ㄌㄩˇ

基本解釋

彎曲,屈曲。《左傳·昭公七年》:“故其鼎銘云: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

迅速;立刻。《荀子?儒效》:“彼寶也者,衣之不可衣也,食之不可食也,賣之不可僂售也。”

詳細解釋

1.形聲。從人,婁聲。本義:彎腰。

2.同本義bend

僂,尩也。 —— 《說文》。按,《白虎通》:周公背僂是爲強後。此字本訓背曲。僂者不袒。 —— 《禮記·問喪》見痾僂者。 —— 《莊子·達生》行步俯僂。 —— 《漢書·蔡義傳》再命而僂。 —— 《左傳·昭公七年》僂巫跛覡。 —— 《荀子·王制》正考父一命而傴(曲背),再命而僂(彎腰),三命而俯,循牆而走,孰敢不軌! —— 《莊子·列禦寇》同行則僂身自卑。 —— 《後漢書·鄧後傳》

僂背(弓著背);僂僂(弓身貌。形容恭順);僂行(曲背而行。形容衰老);僂步(駝著揹走路);僂人(曲背的人。借指老人);僂身(彎下身子);僂俯(彎下身子,表示恭敬)

3.泛指彎曲bend

雖有聖人之知,未能僂指也。 —— 《荀子·儒效》

名詞

駝背的人 crooked 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歐陽修《醉翁亭記》 齊使禿者御禿者,使眇者御眇者,使跛者御跛者,使僂者御僂者。——《穀梁傳》

形容詞

1.疾速,速度快speedy

夫人不僂,不可使入。 —— 《公羊傳》

2.另見 lóu。

2lóuㄌㄡˊ

基本解釋

見“佝僂病”、“僂儸”。

詳細解釋

1.僂 lóu。

2.——見「佝僂」( gōulóu )

3.另見 lǚ。

lóuㄌㄡˊ

詳細解釋

1.彎曲的背部。

唐?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病僂,隆然伏行。”

佝僂。

2.姓。如春秋時齊國有僂堙。

背向前微傾,以示恭敬。

《左傳?昭公七年》:“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晉?杜預?注:“俯共于傴,傴共于僂。”

1lóuㄌㄡˊ

詳細解釋

1.彎曲的背部。

2.姓。

2lóuㄌㄡˊ

詳細解釋

參見【傴僂】。

僂的康熙字典

折疊展開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別 :正文?子集中 部首:人部

武英殿刻本: 第255頁,第7

同文書局本: 第115頁,第17

標點整理本: 第40頁,第12

廣韻》:落侯切;《集韻》、《韻會》:郎侯切;《正韻》:盧侯切,??音樓。
說文》:尫也。
六書故》:曲背也。別作瘻。
榖梁傳?成元年》:曹公于手僂。
淮南子?地形訓》:西方高土,其人面末僂修頸,卬行。
白虎通》:周公背僂。
莊子?達生篇》:痀僂承蜩。

又,屈也。
荀子?儒效篇》:雖有聖人之知,未能僂指也。

又,曲薄曰聚僂。
莊子?達生篇》:聚僂之中,則爲之。〔註〕曲而可以聚物曰聚僂,畚筥之類是也。

又,《集韻》、《韻會??郎豆切,樓去聲──僂佝,短??貌。

又,《集韻》、《韻會??隴主切,音縷──義同。

又,僂句。
左傳?昭二十五年》:臧昭伯如晉,臧會竊其寶?僂句。〔註〕僂句,?所出地名。

又,《韻會》:龍遇切,音慮──義同。

集韻》作軁。

注解

〔僂〕字收錄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中,康熙部首是人部

〔僂〕字是多音字,拼音是lǚ、lóu,左右結構,可拆字為亻、婁

〔僂〕字造字法是形聲。從人,婁聲。本義是彎腰。

〔僂〕字的漢語字典解釋: [lǚ] ⑴ 彎曲,屈曲。《左傳·昭公七年》:“故其鼎銘云: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⑵ 迅速;立刻。《荀子?儒效》:“彼寶也者,衣之不可衣也,食之不可食也,賣之不可僂售也。” [lóu] ⑴ 見“佝僂病”、“僂儸”。

僂的康熙字典解釋由博克字典網整理。僂的解釋內容參考開放康熙字典。

僂的說文解字

折疊展開

《說文解字》(大徐本)

徐鉉 (宋)

卷別卷八上反切力主切頁碼265頁,第2

僂尪也。從人婁聲。周公韤僂,或言背僂。

《說文解字系傳》(小徐本)

徐鍇 (南唐)

卷別卷十五反切律乳反頁碼681頁,第2行,第2

僂戹也。從人婁聲。周公韤僂也。或言背僂。

鍇注臣鍇按:《白虎通》:「周公背僂也。」

《說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別卷八上反切力主切古音第四部頁碼1526頁,第2許惟賢670頁,第2

僂厄也。

段注大徐本作尩也。非是。尩與僂異疾。小徐本作厄也。近是。科厄,木節也。厄與僂雙聲。人背之僂。有似木之科厄。《晉語》注曰:戚施,僂人也。《左傳》昭四年注。僂,肩傴也。《穀梁傳》跛僂並言。《管子》云:苦水所。多尩與傴人。然僂不得訓尩明矣。《公羊傳》。夫人不僂。不可使入。何云:僂,疾也。齊人語。夫人稽畱。不肎疾順公。《荀卿書》亦兩言僂訓疾。按此爲婁之假借字。婁卽屢。與驟通。驟訓數。亦訓疾。又按大徐作??也。葢??是曲脛之名。引伸爲曲脊之名。所以??必釋爲??曲脛者。由其字作尢。從大而偏曲其足。故二疾不妨同名。下文曰周公韤僂。葢??者亦得謂之僂。周公之脛不無少曲。疑大徐本爲長。甲戌二月重訂。

從人。婁聲。

段注力主切。古音在四部。

周公韤僂。

段注韤者,足衣。韤僂者,由足背高隆然如背之僂也。未聞出何書。

或言背僂。

段注周公背僂見《荀卿》、《白虎通》、《論衡》諸書。《白虎通》云:傳曰:周公背僂。是爲強後。成就周道。輔於幼主。僂後主爲韻。

章太炎說文解字授課筆記

章太炎 (近代)

戹也。《說文》:戾,犬欲出,半在外半在內,門一閉,故不得不曲也。僂亦訓曲,義與戾同,「周公韤僂」,「韤」乃末之借,頭也,身長則頭曲出在前。

大徐作「尫也」,是。小徐之「厄也」不可解。段注非。

僂字的相關索引

#書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521頁,第9字
2陳昌治本第668頁,第8字
3黃侃手批第508頁
4說文校箋第340頁,第4字
5說文考正第321頁,第4字
6說文今釋第1160頁,第3字
7說文約注第1985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4094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1716頁,第3字
10說文標整第207頁,第7字
11標注說文第333頁,第5字
12說文注箋第2740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8190頁【補遺】第17228頁
14通訓定聲第1382頁,第4字
15說文義證第703頁【崇文】第2809頁
16說文句讀第1090頁
17章授筆記第344頁,第2字
18古字詁林第七冊,第414頁,第3字
19古字釋要第782頁,第5字

僂字的翻譯

折疊展開
  1. humpback; surname
  2. Buckel, Bucklige (S)

僂的字源字形

折疊展開

僂(簡·秦·睡虎地) 睡虎地

僂(簡·秦·岳麓書院) 岳麓書院

僂(石經·唐·開成石經) 石經 開成石經

僂(印刷字體·宋·廣韻) 印刷字體 廣韻

僂(印刷字體·宋·增韻) 印刷字體 增韻

僂(傳抄·宋·集篆古文韻海) 傳抄 集篆古文韻海

僂(印刷字體·明·洪武正韻) 印刷字體 洪武正韻

僂(印刷字體·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