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字概述
〔兼〕字拼音是jiān 部首是丷, 總筆畫是10畫。
〔兼〕字是上下結構 五行屬木。
〔兼〕字倉頡碼是TXC 五筆是UVOU 86 、 UVJW 98 四角號碼是80237 鄭碼是UAXK 中文電碼是0369 區位碼是2870。
〔兼〕字的UNICODE是517C。 十進制為20860,UTF-32:0000517c,UTF-8:E5 85 BC。
〔兼〕字在《通用規范漢字表》是一級漢字。
〔兼〕字在《通用規范漢字表》是常用字。
〔兼〕字的異體字是 傔
兼的筆順
兼的意思
兼
jiānㄐㄧㄢ基本解釋
①加倍,把兩份并在一起。~旬(兩個十天)?!??!ⅰ?/span>
②同時涉及或所具有的不只一方面。~而有之。~收并蓄?!??!殹!??!n。
詳細解釋
動詞
1.會意。小篆字形,從又(手),從秝( lì )。字形象一手持兩棵莊稼。本義:一手執兩禾。引申為同時進行幾樁事情或占有幾樣東西。
2.同時具有或涉及幾種事務或若干方面 [hold two or more…concurrently]。
兼,并也。 —— 《說文》兼執之,以進。 —— 《儀禮·聘禮》。注:“猶兩也。”兼巾之。 —— 《儀禮·士昏禮》。注:“六豆共巾也?!?/span>兼諸弣。 —— 《儀禮·鄉射禮》。注:“并矢于弣?!?/span>不可得兼。 —— 《孟子·告子上》丞相兼樞密使。 —— 宋· 文天祥《 后序》兼百花之長。 —— 明· 李漁《閑情偶寄·種植部》兼筑雕刻。 —— 蔡元培《圖畫》
兼祧(一子兼作兩房的后嗣。祧繼承上代);兼資(與通;并有);兼署(官吏除本職外,又兼理其他職務);兼味(指兩種以上的菜肴)
3.合并,由部分合成整體merge; combine; amalgamate。
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 —— 賈誼《過秦論》
4.并吞;兼并annex(territory)by force; swallow up。
其兼天下不難矣。 —— 《韓非子·亡征》孺子長矣,而相吾室,欲兼我也。 —— 《左傳·昭公八年》
兼列(猶兼并);兼畜(猶兼并,并吞);兼弱攻昧(吞并弱者攻打昏者)
5.倍,加倍double。
王饋兼金一百。 —— 《孟子》。注:“其價兼倍于常者。”利不兼,賞不倍。 —— 《馬王堆漢墓帛書》讀書倍文,功力兼人。 —— 唐· 韓愈《韓滂墓志銘》兼旬愈。 —— 清· 方苞《獄中雜記》
兼只(幾只,數只);兼日(連日,不止一日);兼旬(二十天);兼通(通曉兩門或兩門以上的學問或技藝)
6.重復;累積repeat; accumulate。
[家人]重金兼紫,相繼為藩輔。 —— 《后漢書·宦者呂強傳》
7.盡;竭盡exhaust。
圣人縱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 —— 《荀子》夫日兼照天下,一物不能當也。人君兼照一國,一人不能壅也。 —— 《韓非子》
8.勝過;超越 be superior to。如:兼人(勝過別人。表示一個人能干兩個人的事)
9.同,連同be the same as; together with; along with。
寒暑不兼時而至。 —— 《韓非子·顯學》
形容詞
◎全部;整個whole。
兼天下之眾,莫敢不為其所好,而辟其所惡。 —— 《商君書》
兼裒(廣為聚集)
連詞
1.表示并列關系。和,與 and。如:兼羅(并列);兼言(合在一起說)
2.表示遞進關系。而且,并且 and; besides。如:兼之;兼且(并且)
副詞
1.表示另一方面,可譯為“還”、“同時”、“再加上”之類still; yet; even more。
兼有步兵。 ——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2.又。
兼仗父兄之烈。兼與藥相粘。 —— 宋· 沈括《夢溪筆談·活板》兼用刺激。 —— 蔡元培《圖畫》
兼
jiānㄐㄧㄢ詳細解釋
動
1.合并、吞并。
《左傳?昭公八年》:“孺子長矣,而相吾室,欲兼我也?!?/span>唐?陸贄〈均節賦稅恤百姓六條〉之六:“富者兼地數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居?!?/span>
2.同時擔任或具有兩種以上的職務或身分、行為等。
兼差、兼職、父兼母職。
3.加倍、超越、勝過。
《論語?先進》:“由也兼人?!?/span>唐?韓愈〈韓滂墓志銘〉:“讀書倍文,功力兼人?!?/span>
兼程趕路。
4.重復、累積。
《荀子?正名》:“單足以喻則單,單不足以喻則兼。”《后漢書?卷七八?宦者傳?呂強傳》:“重金兼紫,相繼為蕃輔?!?/span>
副
1.同時、一起。
兼顧、二者兼備、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2.盡、完全。
《荀子?王制》:“官施而衣食之,兼覆無遺。”《韓非子?難四》:“夫日兼照天下,一物不能當也?!?/span>
兼
jiānㄐㄧㄢ詳細解釋
1.合并;加倍。
兼并、兼旬。
2.同時涉及兩種以上的行為或事物。
魚與熊掌不可得兼。
3.在本身的行為或事物之外同時涉及另一種行為或事物。
父兼母職。
4.同時;一起;都。
品學兼優、軟硬兼施。
5.姓。
兼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別 :正文?子集下 部首:八部
武英殿刻本: 第294頁,第1字
同文書局本: 第128頁,第11字
標點整理本: 第55頁,第10字
古文: ??
音《唐韻》:古甜切;《集韻》、《韻會》:堅嫌切;《正韻》:古嫌切,??音縑。
《說文》:幷也。從手、禾,兼持二禾也。〔徐曰〕會意。秉持一禾,兼持二禾??杉娉终?,莫若禾也。
《易?繫辭》:兼三才而兩之注。
《前漢?王莽傳》:縣宰缺者,數年守兼。〔註〕師古曰:不拜正官,令人守兼也。
例又,姓。
《韻會》:衞公子兼之後。
注解
〔兼〕字收錄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八部。
〔兼〕字拼音是jiān,上下結構,可拆字為秝、?、;、?、??,五行屬木。
〔兼〕字造字法是會意。小篆字形,從又( 手 ),從秝( lì )。字形象一手持兩棵莊稼。本義是一手執兩禾。引申為同時進行幾樁事情或占有幾樣東西。
〔兼〕字的漢語字典解釋:㈠ [jiān] ⑴ 加倍,把兩份并在一起⑵ 同時涉及或所具有的不只一方面
兼的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大徐本)
徐鉉 (宋)卷別卷七上反切古甜切頁碼第231頁,第12字續丁孫
兼
異體??、兼
幷也。從又持秝。兼持二禾,秉持一禾。
《說文解字系傳》(小徐本)
徐鍇 (南唐)卷別卷十三反切結添反頁碼第594頁,第1行,第1字述
兼持二禾,秉持一禾。
鍇注臣鍇曰:「可兼持者,莫若禾也,會意。」又曰:「兼併也。從又、手也。秝,二禾也。」
《說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卷別卷七上反切古甜切古音第七部頁碼第1315頁,第1字許惟賢第575頁,第2字
幷也。
段注幷,相從也。
從又持秝。
段注會意。古甜切。七部。
兼持二禾。秉持一禾。
白話解釋
兼,同時操持、把握。字形采用“又”作邊旁,像一只手同時抓握兩莖禾?!凹妗笔鞘殖侄?,“秉”是手持一禾。
字形解說
甲骨文沒有兼字。金文像一隻手()同時握著兩禾(),用同時拿著兩禾來表示「並得」的意思,即同時擁有。如果只是手拿一禾,便是「(秉)」字。「兼」字,一路從金文、戰國文字、篆文幾乎沒有特別的變化,仍保留著原來的造字特色。但到了隸書,筆畫開始產生劇烈變化。篆文上方「」的彎頭在隸書上仍然存在,只是「」被串連成了一條直線,形成了「」的筆畫。接著上方的「」慢慢演變成點畫,因此造就了「」的形體,這也是楷書「兼」字上方筆畫的由來。至於下方「禾」的兩個根部,到了隸書時,因為文字美觀的因素,省略了「」內部的兩筆,因此形成楷書「」的筆畫。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兼字的相關索引
# | 書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455頁,第2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582頁,第2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448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292頁,第6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281頁,第4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013頁,第1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1733頁,第2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3664頁,第2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1491頁,第2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179頁,第16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288頁,第7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2371頁,第2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7257頁【補遺】第17087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479頁,第1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614頁【崇文】第2453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944頁 |
17 | 古字詁林 | 第六冊,第667頁,第1字 |
18 | 古字釋要 | 第692頁,第1字 |
兼字的翻譯
- unite, combine; connect; and
- doppelt , nebenbei , gleichzeitig, zus?tzlich, zugleich (Adj)
- double, simultanément, en même temps
兼的字源字形
楚〔戰國〕 簡 曾侯乙墓
楚〔戰國〕 簡 郭店
楚〔戰國〕 簡 新蔡葛陵
秦 簡 睡虎地
漢 簡 張家山
唐 石經 開成石經
唐 傳抄 唐代石刻篆文
宋 印刷字體 廣韻
宋 印刷字體 增韻
宋 傳抄 古文四聲韻
宋 傳抄 古文四聲韻
明 印刷字體 洪武正韻
清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