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字概述
〔勒〕字拼音是lè,lēi 部首是力, 總筆畫是11畫。
〔勒〕字是左右結構 五行屬火。
〔勒〕字倉頡碼是TJKS 五筆是AFLN 86 、 AFET 98 四角號碼是44527 鄭碼是EEYM 中文電碼是0519 區位碼是3253。
〔勒〕字的UNICODE是52D2。 十進制為21202,UTF-32:000052d2,UTF-8:E5 8B 92。
〔勒〕字在《通用規范漢字表》是一級漢字。
〔勒〕字在《通用規范漢字表》是常用字。
〔勒〕字的異體字是 嘞
勒的筆順
勒的意思
勒
1lèㄌㄜˋ基本解釋
①套在牲畜上帶帽子的籠頭。馬~。
②收住韁繩不使前進。懸崖~馬。
③強制。~令。~索。
④統率。~兵。
⑤雕刻。~石。~碑。~銘。
詳細解釋
名詞
1.形聲。從革,力聲。從“革”,表示與皮革有關。本義:套在馬頭上帶嚼子的籠頭。
2.同本義bridle。
勒,馬頭絡銜也。 —— 《說文》勒面績總。 —— 《周禮·巾車》案勒一具。 —— 《漢書·匈奴傳》。注:“馬轡也。”弓矢鞍勒。 —— 《后漢書·烏桓鮮卑傳》纓轡貝勒。 —— 《儀禮·既夕禮》
馬勒;勒面(古代馬面飾)
3.對數能量損失,中子能量損失的一種量度,等于中子初始能量與在慢化過程中任一點上能量之比的自然對數值lethargy。
4.勒克司的簡稱(照度單位)Lux。
5.姓。
動詞
1.約束;收緊韁繩以止住馬騾等或使馬轉身restrain; rein in。
勒騏驥而更駕兮,造父為我操之。 —— 《楚辭·九章·思美人》揚桴上隴坂,勒騎下平原。 —— 虞世南《出塞》
勒馬;勒帛(系帛作腰帶);勒限(給一定的期限);勒口(套上帶嚼口的籠頭);勒子(婦女用的,由形如兩片葉子連接起來的帽圈)
2.雕刻 carve。
勒功(把記功文字刻在石上);勒石(刻字于石);勒銘(勒碑,勒石。鐫刻銘文);勒巧(把記巧文字刻在石上);勒碑
3.統率command。
勒兵,下令軍中。 —— 《史記·魏公子列傳》
勒兵(治軍,操練或指揮軍隊,陳兵。檢閱軍隊);勒卒(部署、操練士卒);親勒六軍
4.強迫;強制 compel; force。
勒取(強行索取);勒迫(強迫);勒停(強制停止;勒令停職)
5.割,劃cut。
宋江按住那婆娘,右手卻早刀落,去那 婆惜嗓子上只一勒,鮮血飛出。 —— 《水滸傳》
6.勒索 extort; blackmail。
勒掯(掯勒、累掯。勒索,克扣)
7.挑動,挑逗 provoke; tantalize。
勒戰(挑戰)
8.另見 lēi;lei。
勒
2lēiㄌㄟ基本解釋
①用繩子等捆住和套住,然后用力拉緊。~緊。
②方言,強制,逼迫。
詳細解釋
動詞
1.[口]∶捆住;套住;或捆住或套住后再用力拉緊(多單用)strap or tie sth. tight。
擅直勒死平民。 —— 關漢卿《竇娥冤》
勒緊褲帶
2.另見 lè;lei。
勒
1lèㄌㄜˋ詳細解釋
名
1.有嚼口的馬絡頭。
《漢書?卷九四?匈奴傳下》:“鞍勒一具,馬十五匹。”唐?杜甫〈哀江頭〉詩:“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嚙黃金勒。”
2.書法中橫畫的筆法。
宋?陳思《書苑菁華?卷二?書法下?永字八法》:“橫為勒。”
3.姓。如漢代有勒尊。
動
1.駕御。
勒馬長城。
2.約束、限制。
《后漢書?卷二四?馬援傳》:“廖性寬緩,不能教勒子孫。”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記?卷五下?滇游日記三》:“而盤江自橋頭南下,為越州后橫亙山所勒,轉而東流。”
3.統率、率領。
《后漢書?卷一?光武帝紀》:“親勒六軍,大陳戎馬。”《三國演義?第二回》:“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來京。”
4.強制、強迫。
《隋書?卷二四?食貨志》:“開皇三年,……,又于河西勒百姓立堡,營田積谷。”元?無名氏《鴛鴦被?第四折》:“只為那舉債文書,我畫的有親筆跡,因此上被強勒為妻室。”
5.刻、寫。
宋?陸游〈夜泊水村〉詩:“腰間羽箭九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銘。”《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真個在時,你勒軍令狀來。”
勒石、勒碑。
勒
2lēiㄌㄟ詳細解釋
動
1.以繩索系緊而用力拉扯。
勒緊、勒死。
2.使向上緊附。
《儒林外史?第四二回》:“自己把兩個袖子只管往上勒。”
勒
1lēiㄌㄟ詳細解釋
◎用兩手或繩索系緊物體而用力拉扯。
勒死、勒緊褲帶。
勒
2lèㄌㄜˋ詳細解釋
1.強制;強迫。
勒令、勒戒、勒索。
2.施力強迫騾、馬等停止前進。
勒住騾、懸崖勒馬。
3.〈書〉帶嚼子的馬籠頭。
韁勒。
4.〈書〉雕刻。
勒碑、勒石。
5.量詞。勒克斯的簡稱。用于計算照度。1流明(lumen:lm)的光通量均勻分布在1平方公尺的表面,即產生1勒(lux:lx)的照度。(勒克斯,英lux)
6.姓。
勒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別 :正文?子集下 部首:力部
武英殿刻本: 第342頁,第4字
同文書局本: 第148頁,第10字
標點整理本: 第77頁,第5字
音《唐韻》:盧則切;《集韻》、《韻會》、《正韻》:歷德切,??楞入聲。
《說文》:馬頭絡銜也。從革,力聲。一說馬轡也,有銜曰勒,無曰羈。
《釋名》:絡也。絡其頭而引之。
《玉篇》:馬鑣銜也。
《前漢?匈奴傳》:鞌勒一具。
例又,《增韻》:抑也。
《玉篇》:抑,勒也。
例又,刻也。
《禮?月令》:孟冬,命工師效功,物勒工名,以考其誠注。〔註〕刻名于器,以備考驗。
例又,《廣韻》:石虎諱勒,呼馬勒爲轡。
注解
〔勒〕字收錄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力部。
〔勒〕字是多音字,拼音是lè、lēi,左右結構,可拆字為革、力,五行屬火。
〔勒〕字造字法是形聲。從革,力聲。從“革”,表示與皮革有關。本義是套在馬頭上帶嚼子的籠頭。
〔勒〕字的漢語字典解釋:㈠ [lè] ⑴ 套在牲畜上帶帽子的籠頭⑵ 收住韁繩不使前進⑶ 強制⑷ 統率⑸ 雕刻㈡ [lēi] ⑴ 用繩子等捆住和套住,然后用力拉緊⑵ 方言,強制,逼迫。
勒的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大徐本)
徐鉉 (宋)卷別卷三下反切盧則切頁碼第85頁,第6字續丁孫
勒
馬頭絡銜也。從革力聲。
附注按:古文字「勒」像以手用力張革之形。
《說文解字系傳》(小徐本)
徐鍇 (南唐)卷別卷六反切郎忒反頁碼第234頁,第7行,第1字述
馬頭絡銜也。從革力聲。
《說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卷別卷三下反切盧則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437頁,第4字許惟賢第197頁,第10字
馬頭落銜也。
段注落絡古今字。《糸部》繯下云落也。知許之不作絡矣。《釋名》。勒,絡也。絡其頭而引之。按《網部》??,馬落頭也。《金部》銜,馬勒口中。此云落銜者,謂落其頭而銜其口。可控制也。引伸之爲抑勒之義。又爲物勒工名之義。《廣韻》云:石虎諱勒。呼馬勒爲轡。此名之不正也。《爾雅》。轡首謂之革。革卽勒之省。馬絡頭者,轡所係也。故曰轡首。《毛詩》?革皆當依古金石作??勒,鋚勒。《毛傳》曰:攸,轡首飾也。革,轡首也。自來上句奪首飾二字而莫得其解。
從革。力聲。
段注盧則切。一部。
章太炎說文解字授課筆記
章太炎 (近代)朱一馬頭落銜也。落即絡。
錢一馬頭落銜也,落即絡字。○引申為勒令。
周二馬頭落銜也。落即絡。
白話解釋
勒,馬頭上系著馬嚼子的皮革。字形采用“革”作邊旁,采用“力”作聲旁。
字形解說
甲骨文沒有「勒」字。金文作從革、力聲,有時省略「力」旁。「革」像一頭動物被剝下皮革的樣子,上面「」為頭,「」為身體,「」則是尾巴,因此「革」有皮革的意思。古人編織繩索,除了用草、木之莖幹外,部分也取自動物的皮革,因為皮革經過揉製後,具有相當的韌性,故常取來作為控制馬的皮革,即「馬絡頭」,以皮條交結罩住馬頭。後來簡帛文字將身體部分的皮革「」改成左右兩隻手剝開。篆文、隸書、楷書都沿襲了金文從革、力聲的寫法。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勒字的相關索引
# | 書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169頁,第3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238頁,第8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188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115頁,第17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109頁,第11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388頁,第1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667頁,第4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1549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568頁,第1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69頁,第6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115頁,第18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854頁,第1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3337頁【補遺】第16493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881頁,第1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237頁【崇文】第945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332頁 |
17 | 章授筆記 | 第126頁,第8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三冊,第281頁,第2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294頁,第13字 |
勒字的翻譯
- strangle, tighten
- zügeln (V)?, zwingen, erpressen (V)?, straffziehen; zuschnüren; festbinden; zubinden (V)?, Lei (Eig, Fam)?, würgen
- tenir la bride, forcer, contraindre, étouffer, gazer, étrangler
勒的字源字形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或晚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
春秋 篆書 石鼓文
楚〔戰國〕 簡 曾侯乙墓
唐 石經 開成石經
宋 印刷字體 廣韻
宋 印刷字體 增韻
宋 傳抄 集篆古文韻海
宋 傳抄 古文磚
明 印刷字體 洪武正韻
清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