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的筆順
卻的意思
卻卻
quèㄑㄩㄝˋ基本解釋
①退。~步(因畏懼或厭惡而後退,如「望而~~」)。退~。
②退還,不受。盛情難~。
③表示轉折。我來了,他~走了。
④去掉。失~。了( liǎo )~。
詳細解釋
動
1.形聲。本作「卻」,俗字作「卻」。從卩,谷( què )聲。卩( jié ),象人下跪的樣子,即腿骨節屈曲的樣子。從「卩」與腳的活動有關。本義:退。
2.同本義step back; retreat; withdraw。
卻,節慾也。 —— 《說文》。按:「退也」。卻行仄行。 —— 《考工記·梓人》吾行卻曲。 —— 《莊子·人間世》怒戰慄而卻。 —— 《戰國策·秦策》卻下而載之。 —— 《儀禮·既夕禮》卻騏驥以轉運兮。 —— 《楚辭·愍命》北救趙而卻秦。 —— 《史記·魏公子列傳》已卻秦存 趙。持璧卻立。 —— 《史記·廉頗藺相列傳》曳笏卻立。 —— 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退卻(向後撤退;畏難後退);卻走(退避;退走);卻還(退還);卻避(退避);卻歸(退歸);卻略(退身);卻去(後退;離去);卻生(後退貪生);卻立(後退站立)
3.除;去get rid of。
卻扇(古代婚禮行禮時,新娘以扇遮面,交拜後去扇);卻惑(去邪;消除疑難);了卻(了結)
4.避;避免avoid。
是時李少君亦以祠竈穀道卻老方見上,上尊之。 —— 《史記·封禪書》
卻老(避免衰老);卻死(避死)
5.拒絕 refuse。
卻情勿過(礙著情面推辭不掉);卻絕(拒絕);卻妝(拒受嫁妝)
6.迴轉;返回 turn back。
卻回(迴轉);卻望(回頭遠望);卻顧(回顧,迴轉頭看)
7.反覆 repeat。
卻論(反覆論難);卻顧(反覆考慮)
連
1.用在偏正複句的正句中,提出跟偏句相反或不一致的動作、行爲或狀況,表示轉折,相當於「但」、「但是」、「可是」but。
一連數日,施恩來了大牢裏三次,卻不提防被 張團練家心腹人見了。 —— 《水滸傳》
2.「反而」「然而」 at the same time。
這個嚇得膽戰心驚、惶惶不安並滿腹牢騷的人…卻具有掌權和發號施令的能力
助詞
◎用在動詞後,相當於「掉」,「去」 off; out; away。 如:冷卻;忘卻;失卻信心;拋卻舊包袱。
副詞
1.固然admittedly。
好卻十分好了,只是一件,這孩兒生下來,晝夜啼哭,乳也不肯吃。 —— 《喻世明言》
2.再then。
卻與小姑別。 —— 《玉臺新詠·古詩爲焦仲卿妻作》卻看妻子愁何在。 —— 唐· 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卻坐促弦弦轉急。 —— 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卻又(再);卻再(再)
3.還 still。
卻是(還是)
4.才 just。
卻纔(方纔)
5.恰;正 just。
卻好(恰好;正好);卻如(恰如;好像);卻待(恰待;正要)
6.剛剛 a moment ago。
卻纔(剛纔)
卻卻
quèㄑㄩㄝˋ詳細解釋
動
1.推辭、拒而不受。
《孟子?萬章下》:“卻之為不恭。”
推卻。
2.退。
《文選?賈誼?過秦論》:“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蕃籬,卻匈奴七百余里。”唐?白居易〈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
退卻、卻步、卻敵立功。
副
1.正、恰好。
唐?杜甫〈水宿遣興奉呈群公〉詩:“歸路非關北,行舟卻向西。”《水滸傳?第一五回》:“他生辰是六月十五日,如今卻是五月初頭。”
2.倒、反。
唐?司空圖〈漫書〉詩五首之一:“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
3.還、再。
唐?李商隱〈夜雨寄北〉詩:“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連
◎但,表示轉折相承。
《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雖然沒有十二分顏色,卻也明眉皓齒,蓮臉生春。”
助
唐?杜甫〈曲江〉詩二首之一:“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
忘卻、拋卻。
卻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別 :正文?子集下 部首:卩部
武英殿刻本: 第371頁,第2字
同文書局本: 第159頁,第28字
標點整理本: 第89頁,第18字
音《唐韻》:去約切;《集韻》、《韻會》、《正韻》:乞約切,??羌入聲。
《說文》:節欲也。從卩,??聲。
《增韻》:止也、不受也。
《孟子》:卻之爲不恭。
例又,《廣韻》:退也。
《前漢?袁盎傳》:引卻愼夫人坐。〔註〕蘇林曰:卻謂??而退之也。
例又,《儀禮?士昏禮》:啟會,卻于敦南。〔疏〕卻,仰也,謂仰於地。
例《韻會》:俗作卻,又訛作?。
注解
〔卻〕字收錄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卩部。
〔卻〕字拼音是què,左右結構,可拆字為??、卩、;、谷、卩。
〔卻〕字造字法是形聲。本作「卻」,俗字作「卻」。從卩,谷( què )聲。卩( jié ),象人下跪的樣子,即腿骨節屈曲的樣子。從「卩」與腳的活動有關。本義是退。
〔卻〕字的漢語字典解釋:㈠ [què] ⑴ 退⑵ 退還,不受⑶ 表示轉折⑷ 去掉
卻的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大徐本)
徐鉉 (宋)卷別卷九上反切去約切頁碼第300頁,第10字續丁孫
卻
異體卻
節欲也。從卪??聲。
附注朱駿聲《通訓定聲》:「按:退也。從卩,節制意,??聲。與從邑之郤別。俗字作卻。」王筠句讀:「欲字或羨或譌。《廣韻》:『卻,節也。』《玉篇》:『卻,節卻也。』」
《說文解字系傳》(小徐本)
徐鍇 (南唐)卷別卷十七反切期灼反頁碼第748頁,第6行,第1字述
節欲也。從卪??聲。
《說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卷別卷九上反切去約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1722頁,第1字許惟賢第754頁,第2字
卪卻也。
段注各本作節欲也。誤。今依《玉篇》欲爲卻。又改節爲卪。卪卻者,節制而卻退之也。
從卪。??聲。
段注去約切。古音在五部。俗作卻。
章太炎說文解字授課筆記
章太炎 (近代)錢一卻退為其本義。
白話解釋
卻,節制并使它退卻。字形采用“卪”作邊旁,采用“谷”作聲旁。
字形解說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戰國文字、篆文、楷書字形都是從卩,卩是人跪坐之形,表示與人的行動有關;?聲(音ㄐㄧㄝˊ,本義為口上之阿曲處,今人稱為上腭),表示音讀。以字形容易跟「郤」混淆,俗寫改從「去」字做「卻」。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卻字的相關索引
# | 書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590頁,第5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748頁,第3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570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382頁,第13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359頁,第12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295頁,第1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2219頁,第1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4470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1913頁,第3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234頁,第3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372頁,第10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3090頁,第1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9024頁【補遺】第17367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1879頁,第4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772頁【崇文】第3085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226頁 |
17 | 章授筆記 | 第377頁,第5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八冊,第111頁,第2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863頁,第1字 |
卻字的翻譯
- still, but; decline; retreat
- aber, jedoch, dennoch , zurückweisen, ablehnen, ausschlagen
- mais, cependant
卻的字源字形
秦 簡 睡虎地
秦 簡 里耶
漢 簡 張家山
唐 石經 開成石經
唐 傳抄 唐代石刻篆文
宋 印刷字體 廣韻
宋 印刷字體 增韻
宋 傳抄 古文四聲韻
宋 傳抄 集篆古文韻海
明 印刷字體 洪武正韻
清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