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順 反饋

復制 字帖

chā ㄔㄚ chá ㄔㄚˊ chǎ ㄔㄚˇ

又部 共3畫 獨體字 U+53C9
漢語字典

又部

3畫

獨體字

cha

chā chá chǎ

指事字

CYI

EI

XSS

77403

0643

1870

53C9

[544] 橫撇/橫鉤、捺、點

叉字概述

折疊展開

〔叉〕字拼音是chā,chá,chǎ 部首是又, 總筆畫是3畫。

〔叉〕字是獨體字 五行屬金。

〔叉〕字倉頡碼是EI 五筆是CYI 四角號碼是77403 鄭碼是XSS 中文電碼是0643 區位碼是1870

〔叉〕字的UNICODE是53C9。 十進制為21449,UTF-32:000053c9,UTF-8:E5 8F 89。

〔叉〕字在《通用規范漢字表》一級漢字

〔叉〕字在《通用規范漢字表》常用字

〔叉〕字的異體字是

叉的筆順

折疊展開

叉的意思

折疊展開

1chāㄔㄚ

基本解釋

交錯。~腰。

一頭分歧便于扎取的器具。~子。

詳細解釋

動詞

1.指事。小篆為“”(即手)上加一點,指出叉手的動向。本義:交錯,交叉。

2.手指相交錯。也泛指一般的交錯、交叉cross

叉,手指相錯也。 —— 《說文》。段注:“謂手指與物相錯也。凡布指錯物間而取之曰叉,因之凡岐頭皆曰叉。”凡八叉手而八韻成。 —— 《全唐詩話》

叉手。

3.刺;扎取 stick; work with a fork; fork。如:叉了一槽干草;叉魚。

名詞

1.古代的一種兵器,頭有分杈cha, a weapon in anciant China,which the end is forked

紅漆了叉。 —— 元· 睢景臣《[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

2.叉子fork

挺叉來往。 —— 《文選 ·潘岳·西征賦》。注:“叉,取魚叉也。”

魚叉;糞叉;叉竿(帶叉頭的竿)

3.兩短直線相交所成的圖形 cross。如:打個叉。

4.另見 chá;chǎ;chà。

2cháㄔㄚˊ

基本解釋

擋住,堵塞住,互相卡住。一輛車~在路口。

詳細解釋

動詞

1.擋住,卡住block up; jam

那大師傅就叉著門,不叫我們走。 —— 《兒女英雄傳》

2.另見 chā;chǎ,chà。

3chǎㄔㄚˇ

基本解釋

分開張開。~開兩腿。

詳細解釋

動詞

1.分開,成叉形 fork。如:叉著腿站著;拇指和食指叉成個“”字。

2.另見 chā;chá;chà。

4chàㄔㄚˋ

詳細解釋

動詞

1.用同“”。分岔 fork。如:劈叉;叉路(岔道);叉港(與大河相通的小河)

2.使前進、談話的方向偏向另一邊 parry。如:急忙叉開說;路沒選中,一下叉到別地方去了。

3.另見 chā;chá;chǎ。

1chāㄔㄚ

詳細解釋

1.交錯。

雙手交叉。

2.刺取、刺殺。

《后漢書?卷七九?儒林傳?楊政傳》:“旄頭又以戟叉政,傷胸,政猶不退。”

叉魚。

3.用手掐住人的脖子將人推開。

元?王實甫《破窯記?第三折》:“罵了我一場,叉出我門來了。”

叉出門去。

1.一端有分歧的器物。

刀叉、魚叉、音叉。

2.稱用以表示錯誤或作廢的“”形符號。

錯誤的請打一個叉。

分歧的。

叉路。

2chǎㄔㄚˇ

詳細解釋

分開、張開。

《水滸傳?第二一回》:“這婆子乘著酒興,叉開五指,去那唐牛兒臉上連打兩掌。”

叉著雙腿。

3cháㄔㄚˊ

詳細解釋

阻塞、堵塞。

《兒女英雄傳?第七回》:“待要出門,那大師傅就叉著門,不叫我們走。”

一塊骨頭叉在喉嚨里。

1chāㄔㄚ

詳細解釋

1.一種有長柄,末端呈多個鋸齒狀的器具。陸?也作“叉兒”。

刀叉、魚叉、音叉。

2.用叉取物。

叉魚。

3.交錯。

兩手叉于胸前。

4.指“X”的符號,用以表示錯誤或作廢的意思。陸?也作“叉兒”。

錯誤的打個叉。

5.臺?分歧的。

頭發分叉、三叉路口。

2chāㄔㄚ

詳細解釋

卡住;擋著。

咽喉叉到魚刺、路給叉住了。

3chāㄔㄚ

詳細解釋

張開;分開。

兩手叉開、叉著雙腿、叉開五指。

4chàㄔㄚˋ

詳細解釋

泛指由物體主干分出的部分。臺?即“”。

叉枝。

叉的康熙字典

折疊展開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別 :正文?子集下 部首:又部

武英殿刻本: 第383頁,第2

同文書局本: 第165頁,第1

標點整理本: 第95頁,第26

唐韻》:初牙切;《集韻》、《韻會》、《正韻》:初加切,??音差。
說文》:手指相錯。
玉篇》:指相交也。
增韻》:俗呼拱手曰叉手。柳宗元詩:入郡腰常折,逢人手盡叉。

又,《酉陽雜俎》:蘇都識匿國有夜叉城,城舊有野叉,其窟見在。
唐書?酷吏傳》:監察御史李全交酷虐,號鬼面夜叉。

又,《唐韻》:楚佳切;《集韻》:初佳切;《正韻》:初皆切,??音釵──義同。

又,《正韻》:婦人??筓,同「釵」。

又,《正韻》:兩枝也。

注解

〔叉〕字收錄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又部

〔叉〕字是多音字,拼音是chā、chá、chǎ,獨體字,可拆字為又、丶,五行屬

〔叉〕字造字法是指事。小篆為“又”( 即手 )上加一點,指出叉手的動向。本義是交錯,交叉。

〔叉〕字的漢語字典解釋: [chā] ⑴ 交錯⑵ 一頭分歧便于扎取的器具 [chá] ⑴ 擋住,堵塞住,互相卡住 [chǎ] ⑴ 分開張開

叉的康熙字典解釋由博克字典網整理。叉的解釋內容參考開放康熙字典。

叉的說文解字

折疊展開

《說文解字》(大徐本)

徐鉉 (宋)

卷別卷三下反切初牙切頁碼89頁,第7

叉手指相錯也。從又,象叉之形。

《說文解字系傳》(小徐本)

徐鍇 (南唐)

卷別卷六反切初牙反頁碼244頁,第3行,第2

叉手指相錯也。從又,象叉之??

鍇注臣鍇曰:「所叉也,指事。」

《說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別卷三下反切初牙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457頁,第4許惟賢206頁,第3

叉手措相錯也。

段注謂手指與物相錯也。凡布指錯物閒而取之曰叉。因之凡岐頭皆曰叉。是以首筓曰叉。今字作釵。《魚部》鰸下云:大如叉股。譙周《異物志》曰:涪陵多大龜。其甲可以?。其緣中叉似瑇瑁。俗名曰靈叉。劉逵注《蜀都賦》,常璩述《華陽國志》,郭樸注《爾雅》皆用其語。緣中叉,謂緣可爲釵也。今《爾雅》注譌作緣中文似瑇瑁,俗呼爲靈龜。自賈公彥《周禮》疏所引巳然矣。

從又一。

段注此字今補。象指閒有物也。

象叉之形。

段注初牙切。古音在十六部。

章太炎說文解字授課筆記

章太炎 (近代)

指叉。爪,覆手也。

叉,指叉。爪,覆手也。

指叉。爪乃覆手也。

白話解釋

叉,手指相交錯。字形采用“又”作字根,“一”像手指叉東西的樣子。

字形解說

金文、篆文、楷書叉字都從又,又為右手,在手指中間以一橫畫來表示手指相互相錯的樣子。在六書中屬於合體指事。

叉字的相關索引

#書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177頁,第3字
2陳昌治本第247頁,第2字
3黃侃手批第196頁
4說文校箋第120頁,第10字
5說文考正第114頁,第2字
6說文今釋第405頁,第3字
7說文約注第695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1620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591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72頁,第5字
11標注說文第120頁,第7字
12說文注箋第892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3438頁【補遺】第16507頁
14通訓定聲第1975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244頁【崇文】第973頁
16說文句讀第346頁
17章授筆記第131頁,第3字
18古字詁林第三冊,第384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305頁,第3字

叉字的翻譯

折疊展開
  1. crotch; fork, prong
  2. Gabel (S)?, Heugabel
  3. fourche, fourchette, saisir avec une fourche, cocher, obstruer, bloquer, bifurquer, diviser

叉的字源字形

折疊展開

叉(金文·西周·西周晚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

叉(印刷字體·宋·廣韻) 印刷字體 廣韻

叉(印刷字體·宋·增韻) 印刷字體 增韻

叉(傳抄·宋·集篆古文韻海) 傳抄 集篆古文韻海

叉(印刷字體·明·洪武正韻) 印刷字體 洪武正韻

叉(印刷字體·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