弍
筆順 反饋

復制

èr ㄦˋ

弋部 共5畫 半包圍結構 U+5F0D
漢語字典

弋部

5畫

2畫

半包圍結構

er

èr

AFD 86 、 AFYI 98

IPMM

HSBD

43100

1708

5F0D

[11154] 橫、橫、提、斜鉤、點

弍字概述

折疊展開

〔弍〕字拼音是èr 部首是弋, 總筆畫是5畫。

〔弍〕字是半包圍結構

〔弍〕字倉頡碼是IPMM 五筆是AFD 86 、 AFYI 98 四角號碼是43100 鄭碼是HSBD 中文電碼是1708

〔弍〕字的UNICODE是5F0D。 十進制為24333,UTF-32:00005f0d,UTF-8:E5 BC 8D。

〔弍〕字的異體字是

弍的意思

折疊展開

èrㄦˋ

基本解釋

同“”。

詳細解釋

[數]同“two

弍的康熙字典

折疊展開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別 :正文?寅集下 部首:弋部

武英殿刻本: 第851頁,第3

同文書局本: 第355頁,第4

標點整理本: 第299頁,第3

說文》古文??字。註詳部首。

注解

〔弍〕字收錄于《康熙字典》正文?寅集下,康熙部首是弋部

〔弍〕字拼音是èr,半包圍結構,可拆字為弋、二

〔弍〕字的漢語字典解釋: [èr] ⑴ 同“貳”。

弍的康熙字典解釋由博克字典網整理。弍的解釋內容參考開放康熙字典。

弍的說文解字

折疊展開

《說文解字》(大徐本)

徐鉉 (宋)

卷別卷十三下反切而至切頁碼451頁,第21

??

異體

??地之數也。從偶一。凡二之屬皆從二。

弍古文。

附注按:古文字二用二橫畫表示,是原始記數符號。

《說文解字系傳》(小徐本)

徐鍇 (南唐)

卷別卷二十六反切仁至反頁碼1061頁,第6行,第1

弍地之數也。從偶一。凡二之屬,皆從二。

鍇注臣鍇曰:「通論僃矣。」

反切………頁碼1061頁,第7行,第1

古文二。

鍇注臣鍇曰:「義與一同。」

《說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別卷十三下反切而至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2721頁,第1許惟賢1183頁,第3

弍地之數也。

段注易曰:天一地二。惟初大始。道立於一。有一而後有二。元氣初分。輕淸昜爲天。重濁侌爲地。

從耦一。

段注耦各本作偶。誤。今正。偶者,桐人也。凡云偶爾用之。耦者,二人竝耕之偁。故凡奇耦字用之。古書或不拘。許必從其朔也。大徐本無一字。非。耦一者,?其一也。?畫當均長。今人上短下長便是古文上字。三篆亦三畫均長。而至切。十五部。

凡二之屬皆從二。

古文二。

白話解釋

二,表示地的數。由成雙的“一”構成。所有與二相關的字,都采用“二”作邊旁。“弍”,這是古文寫法的“二”。

字形解說

從甲骨文到楷書,除戰國文字、《說文》古文之外,其形都一致。篆文之形,特別強調二橫長短相同,隸書就不這麼要求,成了上橫短、下橫長;楷書承接隸書,據以為形。以上諸形,都由兩個「一」字構成,以示其義。在六書中屬於同文會意。戰國文字戈、弋二形常相混,證以《說文》古文,二字都應從弋、二聲。究其所以加弋為形,是使記數明確,不致增添竄改。「二」字既由兩個一字構形,兩橫就應寫得一樣長。如寫成上橫短、下橫長的「二」,就成了上下的「上」字。因古文「上」的寫法,就是上橫短、下橫長,寫成「」。不過,如今《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也從俗,而定其形為「二」。

二字的相關索引

#書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894頁,第3字
2陳昌治本第1150頁,第6字
3黃侃手批第857頁
4說文校箋第599頁,第10字
5說文考正第535頁,第11字
6說文今釋第1984頁,第3字
7說文約注第3325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6661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848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357頁,第1字
11標注說文第575頁,第12字
12說文注箋第4744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13134頁【補遺】第17973頁
14通訓定聲第2460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1187頁【崇文】第4745頁
16說文句讀第1960頁
17說文新證第902頁,第1字
18古字詁林第十冊,第157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1241頁,第5字

弍字的翻譯

折疊展開
  1. number two

弍的字源字形

折疊展開

弍(簡·楚〔戰國〕·郭店) 楚〔戰國〕 郭店

弍(簡·楚〔戰國〕·信陽) 楚〔戰國〕 信陽

弍(傳抄·東漢·說文解字) 東漢 傳抄 說文解字

弍(印刷字體·宋·廣韻) 印刷字體 廣韻

弍(印刷字體·宋·增韻) 印刷字體 增韻

弍(傳抄·宋·汗簡) 傳抄 汗簡

弍(傳抄·宋·古文四聲韻) 傳抄 古文四聲韻

弍(傳抄·宋·集篆古文韻海) 傳抄 集篆古文韻海

弍(傳抄·宋·古文四聲韻) 傳抄 古文四聲韻

弍(印刷字體·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