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順 反饋

復(fù)制 字帖

huò ㄏㄨㄛˋ

戈部 共8畫 半包圍結(jié)構(gòu) U+6216
漢語字典

戈部

8畫

4畫

半包圍結(jié)構(gòu)

huo

huò

會意字

AKGD

IRM

HMJA

53100

2057

2782

6216

[12511534] 橫、豎、橫折、橫、提、斜鉤、撇、點

?

或字概述

折疊展開

〔或〕字拼音是huò 部首是戈, 總筆畫是8畫。

〔或〕字是半包圍結(jié)構(gòu) 五行屬水。

〔或〕字倉頡碼是IRM 五筆是AKGD 四角號碼是53100 鄭碼是HMJA 中文電碼是2057 區(qū)位碼是2782

〔或〕字的UNICODE是6216。 十進(jìn)制為25110,UTF-32:00006216,UTF-8:E6 88 96。

〔或〕字在《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一級漢字

〔或〕字屬最常用字

〔或〕字在《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常用字

〔或〕字的異體字是 ?

或的筆順

折疊展開

或的意思

折疊展開

huòㄏㄨㄛˋ

基本解釋

也許,有時,表示不定的詞。~許。~者(①也許;②連詞,用在敘述句里,表示選擇關(guān)系。均亦單用“”)。~然。~則。

某人,有的人。~告之曰。

稍微。不可~緩。不可~忽。不可~缺。

詳細(xì)解釋

代詞

(會意。甲骨文字形從囗(象城形),從戈(以戈守之)。表示以戈衛(wèi)國。本義:國家。用本義時讀 yù)有人,有的——泛指人或事物some; someone

或,有也。 —— 《小爾雅·廣言》或躍在淵。 —— 《易·乾》殷其弗或亂正四方。 —— 《書·微子》或群或友。 —— 《詩·小雅·吉日》庶或餉之。 —— 《禮記·祭義》或賜二小人酒。 —— 《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或說處殺虎斬蛟。 —— 《世說新語·自新》或立或臥。 —— 清· 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連詞

1.用作虛詞or

或盡粟一石。 —— 唐· 韓愈《雜說》君實或見恕。 —— 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或異二者之為。 —— 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或能免乎。 —— 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zhàn)事類》

1∶表示選擇或列舉。 如:或是(連詞。表示選擇或并列關(guān)系);或乃(或者。常用于句首表示變換敘述內(nèi)容) [2]∶在不同或不相似的事物、狀況或行動之間的一個抉擇。 如:有病或無病,他不都應(yīng)該在這里 [3]∶近似、可疑或不肯定。 如:在五天或六天之內(nèi) [4]∶兩個詞或兩個短語同義、等義或替換的性質(zhì)跌下懸崖或峭壁

2.表示假設(shè)。猶倘若,假使 if

或若(假使,倘或)

副詞

1.或許,也許。表示不肯定 perphaps

或是(或許;也許是);或恐(也許;可能);你仔細(xì)找一找,或能找到

2.間或,有時occasionally; sometimes

或長煙一空。 —— 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或至相毆。 —— 清· 紀(jì)昀《閱微草堂筆記》

或時(有時)

動詞

通“”。迷惑puzzle

夜半,而城上四面鼓噪,敵人必或。 —— 《墨子·備蛾傳》無或乎王之不智也。 —— 《孟子·告子上》擅創(chuàng)為令,迷或其君。 —— 《管子·回稱》買則失實,賣則失理,其疑或滋益甚。 —— 《鹽鐵論·錯幣》貧賤吾恐其或失也。 —— 《大戴禮記·曾子制言》別從東道,或失道。 —— 《漢書·霍去病傳》惟恐或后。 —— 清· 周容《芋老人傳》

或或(迷惑。或,通惑);或亂(昏亂;惑亂);或疑(懷疑,疑惑;有人懷疑)

語氣詞

語氣詞,在否定句中加強(qiáng)否定語氣 莫或興之。——清· 黃宗羲《原君》

huòㄏㄨㄛˋ

詳細(xì)解釋

也許。

《史記?卷二八?封禪書》:“其神或歲不至,或歲數(shù)來。”

或許。

表示選擇或列舉。

《新唐書?卷九七?魏征傳》:“今之刑賞,或由喜怒,或出好惡。”《三國演義?第三七回》:“或駕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訪僧道于山嶺之上;或?qū)づ笥延诖迓渲g;或樂琴棋于洞府之內(nèi):往來莫測,不知去所。”

或是、或者、喜或怒、哀或樂、去或不去?

1.泛指人或事物。相當(dāng)于“有人”、“有的”。

《禮記?中庸》:“或生而知之,或?qū)W而知之,或困而知之。”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記?卷五上?滇游日記二》:“群山叢突,小石峰或朝或拱,參立前塢中。”

2.誰。表示疑問的語氣。

《詩經(jīng)?豳風(fēng)?鴟鸮》:“今女下民,或敢侮予!”《文選?潘岳?藉田賦》:“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其或繼之者,鮮哉希矣。”

huòㄏㄨㄛˋ

詳細(xì)解釋

1.或許;也許。

答案今天或可揭曉了。

2.有所。

不可或缺。

3.連詞。連接列舉事項或語意相似的詞,表示選擇或列舉。

去或不去,要提早告知、他的情緒,或喜或怒,很難掌握。

4.〈書〉泛指某人、某物。相當(dāng)于“有人”、“有的”。

或生而知之,或?qū)W而知之,或困而知之(《禮記?中庸》)。

或的康熙字典

折疊展開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別 :正文?卯集中 部首:戈部

武英殿刻本: 第987頁,第12

同文書局本: 第412頁,第18

標(biāo)點整理本: 第358頁,第14

古文: ??

集韻》:越逼切,音閾。
說文》:邦也。從口、從戈以守一。一,地也。通作域。

又,《廣韻》:胡國切;《集韻》、《韻會》、《正韻》:穫北切,??音惑──疑也。凡或人或曰:皆闕疑之辭。
易?乾卦》:或躍在淵。朱子《本義》:疑而未定之辭。

又,與惑通。怪也。
孟子》:無或乎王之不智也。
〇〔按〕六書有假借,或本是邦或字,借爲(wèi)疑或字,後人加土爲(wèi)域,加心爲(wèi)惑。而於或字,止作或人或曰之用,幷其本義而忘之矣。

注解

〔或〕字收錄于《康熙字典》正文?卯集中,康熙部首是戈部

〔或〕字拼音是huò,半包圍結(jié)構(gòu),可拆字為戈、??,五行屬

〔或〕字造字法是會意。甲骨文字形從囗( 象城形 ),從戈( 以戈守之 )。表示以戈衛(wèi)國。本義是國家。用本義時讀 yù。

〔或〕字的漢語字典解釋: [huò] ⑴ 也許,有時,表示不定的詞⑵ 某人,有的人⑶ 稍微

或的康熙字典解釋由博克字典網(wǎng)整理。或的解釋內(nèi)容參考開放康熙字典。

或的說文解字

折疊展開

《說文解字》(大徐本)

徐鉉 (宋)

卷別卷十二下反切于逼切、胡國切頁碼421頁,第13續(xù)

或邦也。從囗從戈,以守一。一,地也。

鉉注臣鉉等曰:今俗作胡國切,以爲(wèi)疑或不定之意。

域或又從土。

鉉注臣鉉等曰:今無復(fù)或音。

附注段玉裁注:「《邑部》曰:『邦者,國也。』蓋或、國在周時為古今字。古文衹有或字,既乃復(fù)製國字。」「既從囗從一矣,又從土,是後起之俗字。」孫海波《卜辭文字小記》:「囗象城形,從戈以守之,國之義也。」王鳴盛《蛾術(shù)編》:「(徐)鉉曰:今俗以或為疑惑不定意。域,無復(fù)或音。蓋自唐末宋初已如此。故大徐辨之。」吳大澂《說文古籀補》:「或,古國字,從戈守囗,象城有外垣。」劉心源《奇觚》:「《師?簋》域從邑,即國字。《說文》或、域皆國字,後人分用。」

附注《說文新證》:「或,為『域』、『國』的初文;本義為區(qū)域,邦國為後起義。或作父癸方鼎從囗、從必。從囗,表示區(qū)域;從必,作用不明。周金文『囗』形之外以四或二短畫標(biāo)示區(qū)域之外緣。禹鼎以下上短橫拉長,穿過『必』形,於是與『戈』形相同,《說文》因此誤以為從『戈』。」

《說文解字系傳》(小徐本)

徐鍇 (南唐)

卷別卷二十四反切于抑反頁碼1006頁,第7行,第1

域邦也。從囗戈以守一。一,地也。

鍇注臣鍇曰:「囗音圍,此會意。」

反切………頁碼1007頁,第1行,第1

或或從土。

《說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別卷十二下反切于逼切古音第一部頁碼2521頁,第1許惟賢1096頁,第4

域邦也。

段注《邑部》曰:邦者,國也。葢或國在周時爲(wèi)古今字。古文衹有或字。旣乃復(fù)製國字。以凡人各有所守。皆得謂之或。各守其守,不能不相疑。故孔子曰:或之者,疑之也。而封建日廣。以爲(wèi)凡人所守之或字未足盡之。乃又加囗而爲(wèi)國。又加心爲(wèi)惑。以爲(wèi)疑惑當(dāng)別於或。此孶乳寖多之理也。旣有國字。則國訓(xùn)邦,而或但訓(xùn)有。漢人多以有釋或。毛公之傳《詩?商頌》也。曰域,有也。傳《大雅》也。曰囿,所以域養(yǎng)禽獸也。域卽或。《攷工記?梓人》注。或,有也。《小雅?天保》箋,鄭《論語》注皆云:或之言有也。高誘注《淮南》屢言或,有也。《毛詩》九有,《韓詩》作九域。緯書作九囿。葢有,古音如以。或,古音同域。相爲(wèi)平入。

從囗,

段注羽非切

戈?守其一。

段注從三字會意。于逼切。《廣韻》分域切雨逼,或切胡國。非也。一部。

一,

段注逗。

地也。

段注解從一之意。

或或從土。

段注旣從囗從一矣。又從土。是爲(wèi)後起之俗字。

章太炎說文解字授課筆記

章太炎 (近代)

邦國之國古僅作或,疆域亦可作或,引申為(囿)有。或問者,有人問也。

國之本字,國乃俗字。或既從囗,國又加囗,是不通。

邦國之國僅古作或,疆域亦作或。引申為(囿)有(?)。或問者,有人問也。域、有古通,「九有」即九域也。

或問即有人問,或,有古通,故「九有」即九或也。邦或。

白話解釋

或,小邦國。字形采用“囗、戈”會義,用以守“一”。“一”,代表土地。“域”,這是“或”的異體字,再加“土”的邊旁。

字形解說

甲骨文之,從構(gòu)形。,為兵器,屬象形,表守衛(wèi)之義;,是字的形訛,表國土。二者相合,以表封國之義。金文第二、三例,都增以橫畫,以示國界。戰(zhàn)國文字三例承於金文之形,只是繁簡不同而已,並不影響其音、義。篆文作,由成文的戈、加不成文的實象國界而成。隸書、楷書之形,沿自篆文之體,少有改易。自篆文構(gòu)形言之,由戈、加實象國界而成。在六書中屬於會意附加實象。

或字的相關(guān)索引

#書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834頁,第8字
2陳昌治本第1071頁,第2字
3黃侃手批第799頁
4說文校箋第558頁,第7字
5說文考正第501頁,第2字
6說文今釋第1849頁,第4字
7說文約注第3111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6229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2673頁,第2字
10說文標(biāo)整第332頁,第17字
11標(biāo)注說文第535頁,第16字
12說文注箋第4407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12345頁【補遺】第17868頁
14通訓(xùn)定聲第883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1100頁【崇文】第4397頁
16說文句讀第1820頁
17說文新證第864頁,第1字
18章授筆記第528頁,第2字
19古字詁林第九冊,第957頁,第1字
20古字釋要第1170頁,第3字

或字的翻譯

折疊展開
  1. or, either, else; perhaps, maybe
  2. vielleicht (Adv)?, oder (Konj)
  3. ou, soit...soit..., probablement, peut-être

或的字源字形

折疊展開

或(甲骨文·商·??組) 甲骨文 ??組

或(甲骨文·商·賓組) 甲骨文 賓組

或(甲骨文·商·無名組) 甲骨文 無名組

或(甲骨文·商·黃組) 甲骨文 黃組

或(金文·西周·西周早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早期

或(金文·西周·西周中期)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

或(金文·西周·西周晚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

或(金文·春秋·春秋早期) 春秋 金文 春秋早期

或(金文·春秋·春秋晚期) 春秋 金文 春秋晚期

或(玉書·春秋·侯馬盟書) 春秋 玉書 侯馬盟書

或(篆書·春秋·石鼓文) 春秋 篆書 石鼓文

或(金文·戰(zhàn)國·戰(zhàn)國早期) 戰(zhàn)國 金文 戰(zhàn)國早期

或(簡·楚〔戰(zhàn)國〕·郭店) 楚〔戰(zhàn)國〕 郭店

或(簡·楚〔戰(zhàn)國〕·包山) 楚〔戰(zhàn)國〕 包山

或(簡·楚〔戰(zhàn)國〕·子彈庫) 楚〔戰(zhàn)國〕 子彈庫

或(簡·楚〔戰(zhàn)國〕·天星觀) 楚〔戰(zhàn)國〕 天星觀

或(簡·楚〔戰(zhàn)國〕·上博) 楚〔戰(zhàn)國〕 上博

或(簡·楚〔戰(zhàn)國〕·新蔡葛陵) 楚〔戰(zhàn)國〕 新蔡葛陵

或(簡·楚〔戰(zhàn)國〕·九店) 楚〔戰(zhàn)國〕 九店

或(簡·秦·睡虎地) 睡虎地

或(簡·秦·龍崗) 龍崗

或(簡·秦·里耶) 里耶

或(簡·漢·張家山) 張家山

或(石經(jīng)·漢·熹平石經(jīng)) 石經(jīng) 熹平石經(jīng)

或(石經(jīng)·唐·開成石經(jīng)) 石經(jīng) 開成石經(jīng)

或(印刷字體·宋·廣韻) 印刷字體 廣韻

或(印刷字體·宋·增韻) 印刷字體 增韻

或(傳抄·宋·汗簡) 傳抄 汗簡

或(傳抄·宋·古文四聲韻) 傳抄 古文四聲韻

或(傳抄·宋·集篆古文韻海) 傳抄 集篆古文韻海

或(印刷字體·明·洪武正韻) 印刷字體 洪武正韻

或(印刷字體·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