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的筆順
抗的意思
抗
kàngㄎㄤˋ基本解釋
①抵御。~擊。~爭。~拒。抵~。頑~。
②拒絕。~議。~上。~命。~稅。
③對等。~衡(力量不相上下的對抗)。
詳細解釋
動詞
1.形聲。從手,亢聲。本義:抵抗,抵御。
2.同本義resist; combat; fight。
抗,扦也。 —— 《說文》抗,御也。 —— 《小爾雅·廣言》抗木橫一縮。 —— 《儀禮·既夕禮》非抗于九國之師也。 —— 漢· 賈誼《過秦論》
抗木(舊時所用的葬具。在棺木之上覆蓋一席,用以防御塵土);抗力(抵抗力);抗犯(抵抗與進犯);抗玩(玩忽抗命);抗質(謂劫持人質以相抗);抗矯(矯情抗俗,高蹈)
3.抗拒;拒絕defy; refuse。
安能抗此難乎。 —— 《資治通鑒》抗辭慷慨。 —— 宋· 文天祥《指南錄后序》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 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抗拒(頂撞;違抗并拒絕);抗違(抗拒,違背);抗租(抗繳地租);抗逆(違抗,抗拒);抗斗(反抗斗爭)
4.匹敵,抗衡contend with。
獨蓮花與抗耳。 —— 《徐霞客游記·游黃山記》
抗橫(抗衡);抗行(并行;抗衡);抗美(抗衡媲美);抗庫(并立,抗衡)
5.舉起raise。
抗皓手而清歌。 —— 曹植《七啟》
抗力(力能舉起);抗手(舉手為禮);抗足(投足,舉足);抗兵(舉兵)
6.呈上 present。如:抗表(向皇帝上奏章);抗章(向皇帝上書直言)
形容詞
1.高;大。通“亢”high; great。
謫戍之眾,非抗于幾國之師也。 —— 漢· 賈誼《過秦論》以犯上為亢。 —— 《韓非子·問辯》
抗世(高世,超乎世俗);抗殿(謂高筑殿堂或指高大的殿堂)
2.剛正不阿;高尚upright and never stooping to flattery; noble。
若賢人之美辭,忠臣之抗直。 —— 蕭統《文選序》
抗邁(俊杰出群,高超不凡);抗行(高尚的德行);抗跡(高潔不群的行為);抗直(坦率剛直);抗詞(直言陳說。亦指嚴厲正直的言辭)
3.高亢;高聲 loud and sonorous。如:抗烈(高亢激烈);抗朗(高亢響亮);抗言(高聲而言);抗音(抗聲)
抗
kàngㄎㄤˋ詳細解釋
動
1.抵御、抵擋。
《列子?黃帝》:“而以道與世抗,必信矣夫。”唐?韓愈〈張中丞傳后敘〉:“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愛之肉,以與賊抗而不降乎?”
反抗、抗敵、抗暴、八年抗戰。
2.違逆、不順從。
《荀子?臣道》:“有能抗君之命,竊君之重。”宋?梅堯臣〈汝墳貧女〉詩:“郡吏來何暴,縣官不敢抗。”
3.對等、匹敵。
《后漢書?卷四○?班彪傳下》:“榮鏡宇宙,尊無與抗。”唐?章懷太子?注:“抗,猶敵也。”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注》:“有大巫山,非惟三峽所無,乃當抗峰岷峨,偕嶺衡疑。”
抗衡、分庭抗禮。
4.舉。
《文選?揚雄?羽獵賦》:“移珍來享,抗手稱臣。”《文選?曹植?洛神賦》:“抗羅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
形
1.剛直、正直。
南朝梁?蕭統〈文選序〉:“若賢人之美辭,忠臣之抗直。”
2.高尚。
《楚辭?宋玉?九辯》:“堯舜之抗行兮,瞭冥冥而薄天。”
抗志。
名
◎姓。如漢代有抗徐。
抗
kàngㄎㄤˋ詳細解釋
1.抵擋;抵御。
抗敵、抗旱、頑抗。
2.違逆;拒絕。
抗命、違抗、抗議。
3.平等;匹敵。
抗衡、分庭抗禮。
4.〈書〉剛直。
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墨子?親士》)。
5.〈書〉高尚。
堯舜之抗行兮,瞭冥冥而薄天(《楚辭?宋玉?九辯》)。
6.姓。
抗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別 :正文?卯集中 部首:手部
武英殿刻本: 第1010頁,第3字
同文書局本: 第422頁,第2字
標點整理本: 第368頁,第12字
古文: ??
音《唐韻》:苦浪切;《集韻》、《韻會》、《正韻》:口浪切,??音伉。
《說文》:捍也。
《儀禮?既夕》:抗木橫三縮二。〔註〕抗,禦也,所以禦止土者。
例又,《廣韻》:舉也。
《禮?文王世子》:周公抗世子法於伯禽。〔註〕舉以世子之法,使與成王居而學之。又,〈樂記〉:歌者上如抗,下如墜。〔疏〕歌聲上響,感動人意,如似抗舉也。
例又,以手舉物也。
《淮南子?說山訓》:百人抗浮,不若一人挈而趨。
例又,振也、蔽也。
例又,《增韻》:抵也、敵也。
《前漢?貨殖傳》:子貢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
例又,揚子《方言》:縣也。山之東西曰抗,燕趙之郊縣物於臺之上謂之佻。
音又,《集韻》:居郎切,音岡──與掆同,亦舉也。
《詩?小雅》:大侯既抗。〔箋〕舉鵠而棲之於侯也。〔毛傳〕苦浪反。〔朱傳〕居郎反。
音又,《唐韻》:胡郎切;《集韻》:寒剛切,??音杭──義同。蔡邕〈釋誨〉:九河盈溢,非一凷所防。帶甲百萬,非一勇所抗。
音《說文》:抗或從木。徐鉉曰:今俗作胡郎切。別見木部。
注解
〔抗〕字收錄于《康熙字典》正文?卯集中,康熙部首是手部。
〔抗〕字拼音是kàng,左右結構,可拆字為扌、亢,五行屬木。
〔抗〕字造字法是形聲。從手,亢聲。本義是抵抗,抵御。
〔抗〕字的漢語字典解釋:㈠ [kàng] ⑴ 抵御⑵ 拒絕⑶ 對等
抗的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大徐本)
徐鉉 (宋)卷別卷十二上反切苦浪切、胡郞切頁碼第407頁,第27字續丁孫
抗
捍也。從手亢聲。
杭
抗或從木。
鉉注臣鉉等曰:今俗作胡郞切。
《說文解字系傳》(小徐本)
徐鍇 (南唐)卷別卷二十三反切香浪反頁碼第978頁,第4行,第1字述
捍也。從手亢聲。
反切………頁碼第978頁,第4行,第2字述
抗或從木。
《說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卷別卷十二上反切苦浪切古音第十部頁碼第2435頁,第3字許惟賢第1059頁,第3字
捍也。
段注《旣夕禮》注曰:抗,禦也。《左傳》曰:以亢其讎。注云:亢猶當也。亢爲抗之叚借字。《周禮》。綱惡馬。注云:綱讀爲以亢其讎之亢。書亦或爲亢。亢,禦也。禁也。綱亦亢之,叚借字也。引申之義爲高抗。《旣夕》注曰:抗,舉也。
從手。亢聲。
段注苦浪切。十部。
抗或從木。
段注若《旣夕禮》抗木橫三縮二,其字固可從木矣。今人用此字讀胡郎切。乃??之譌變。地名餘杭者,乃秦政舟渡處也。
章太炎說文解字授課筆記
章太炎 (近代)朱一「亢身」,「亢宗」,即捍意,又有保護意(乃抗之引申義)。
朱二禦外曰抗。《左傳》「吉不能亢身,焉能亢宗」,亢乃遮蔽之誼。高抗,乃??之借。抗訓舉,或亦??之引申誼。
錢一捍也。禦外,引申為衛內。「亢身」、「亢宗」=抗,即捍意,又有保護意(乃抗之引申義)。
錢二捍也。《左傳》「吉不能亢身,焉能亢宗」字,當作抗,言何衛身、保衛宗也。
白話解釋
抗,捍衛,抵御。字形采用“手”作邊旁,采用“亢”作聲旁。杭,這是“抗”的異體字,字形采用“木”作邊旁。
字形解說
此字始見於篆文,從手、亢聲。楷書同。字從「手」為義符,表示是手部的動作;從「亢」為聲符,不兼義,依《說文》,「亢」字的本義為「人頸也」,與「抗」義無關。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抗字的相關索引
# | 書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805頁,第10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1031頁,第10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773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538頁,第9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483頁,第15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779頁,第4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3008頁,第2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6022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2584頁,第4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321頁,第12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516頁,第5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4269頁,第1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11966頁【補遺】第17824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3640頁,第1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1064頁【崇文】第4253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755頁 |
17 | 章授筆記 | 第508頁,第4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九冊,第716頁,第1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1128頁,第5字 |
抗字的翻譯
- resist, oppose, defy, reject
- k?mpfen (V)?, widersetzen (V)?, widerstehen (V)
- résister à, lutter contre, refuser
抗的字源字形
唐 石經 開成石經
宋 印刷字體 廣韻
宋 印刷字體 增韻
宋 傳抄 汗簡
宋 傳抄 古文四聲韻
宋 傳抄 集篆古文韻海
明 印刷字體 洪武正韻
清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