捺字概述
〔捺〕字拼音是nà 部首是扌, 總筆畫是11畫。
〔捺〕字是左右結構 五行屬火。
〔捺〕字倉頡碼是QKMF 五筆是RDFI 四角號碼是54091 鄭碼是DGBK 中文電碼是2205 區位碼是6264。
〔捺〕字的UNICODE是637A。 十進制為25466,UTF-32:0000637a,UTF-8:E6 8D BA。
〔捺〕字在《通用規范漢字表》是一級漢字。
〔捺〕字在《通用規范漢字表》是次常用字。
捺的筆順
捺的意思
捺
nàㄋㄚˋ基本解釋
①用手按,抑制。按~。~手印。
②筆形之一,由上向右斜下。
詳細解釋
動詞
1.形聲。從手,奈聲。本義:用手重按。
2.同本義press with force; press down。
先須捺后腳,然后勒前腰。 —— 《游仙窟》
捺上花冠;捺頭向水下;捺印(蓋指模或圖章);捺抉(用力擠壓);捺弮(向下彎曲如弓弩。形容禾穗豐碩)
3.抑制 restrain。如:按捺(抑制興頭,掃興);捺硬(勉力抑制);勉強捺住心頭的怒火。
4.擱置;扣壓suspend。
這事斷斷破不得,既承頭翁好心,千萬將呈子捺下。 —— 《儒林外史》
名詞
◎漢字筆畫的一種,向右斜下,近末端微有波折。古又名“磔” right-falling stroke in Chinese characters俗云捺,捺之祖磔法也,今人作捺多是。——《書法離鉤·八磔》
捺
nàㄋㄚˋ詳細解釋
動
1.用手重按。
《儒林外史?第三九回》:“將只手捺著左眼,飛跑出來。”
捺手印。
2.壓抑。
《儒林外史?第二回》:“周進只得捺定性子,坐著教導。”
按捺不住。
3.截留、擱置。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八回》:“于是又在臬司和撫臺那里,設法耽擱,這里面已經不知捺了多少日子了。”
名
◎一種書法筆法。筆畫向右斜下,近末端處微有波折。永字八法稱為“磔”。
《老殘游記?第一一回》:“一撇一捺。”
捺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別 :正文?卯集中 部首:手部
武英殿刻本: 第1041頁,第6字
同文書局本: 第435頁,第29字
標點整理本: 第382頁,第25字
音《唐韻》:奴曷切;《集韻》、《韻會》:乃曷切,??難入聲──手重按也。
《字林》:搦捎也。
例又,書法有捺,古名磔。
《書法離鉤》:微斜曰捺,人大等字是也。橫過曰波,之道等字是也。
音又,《正韻》:乃八切,義同。
例 俗作?。
注解
〔捺〕字收錄于《康熙字典》正文?卯集中,康熙部首是手部。
〔捺〕字拼音是nà,左右結構,可拆字為扌、奈,五行屬火。
〔捺〕字造字法是形聲。從手,奈聲。本義是用手重按。
〔捺〕字的漢語字典解釋:㈠ [nà] ⑴ 用手按,抑制⑵ 筆形之一,由上向右斜下。
捺字的翻譯
- to press down heavily with the fingers
- nach rechts gezeichneter Kalligraphiestrich (English: downwards-right concave character stroke)?
- presser avec la main, piquer, rembourrer, (trait d'un sinogramme, concave du haut vers le bas, de gauche à droite)?
捺的字源字形
宋 印刷字體 廣韻
宋 印刷字體 增韻
宋 傳抄 集篆古文韻海
明 印刷字體 洪武正韻
清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