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順 反饋

復(fù)制 字帖

jīng ㄐㄧㄥ

方部 共11畫 左右結(jié)構(gòu) U+65CC
漢語字典

方部

11畫

7畫

左右結(jié)構(gòu)

jing

jīng

形聲字

YTTG

YSOHM

SYMM

08215

2468

7626

65CC

[41533131121] 點(diǎn)、橫、橫折鉤、撇、撇、橫、撇、橫、橫、豎、橫

旌字概述

折疊展開

〔旌〕字拼音是jīng 部首是方, 總筆畫是11畫。

〔旌〕字是左右結(jié)構(gòu) 五行屬金。

〔旌〕字倉頡碼是YSOHM 五筆是YTTG 四角號(hào)碼是08215 鄭碼是SYMM 中文電碼是2468 區(qū)位碼是7626

〔旌〕字的UNICODE是65CC。 十進(jìn)制為26060,UTF-32:000065cc,UTF-8:E6 97 8C。

〔旌〕字在《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二級(jí)漢字

〔旌〕字的異體字是

旌的筆順

折疊展開

旌的意思

折疊展開

jīngㄐㄧㄥ

基本解釋

古代用羽毛裝飾的旗子。又指普通的旗子。~旗。~銘(舊時(shí)喪禮,柩前書死者姓名的旗幡)。

表揚(yáng)。~表。

詳細(xì)解釋

名詞

1.形聲。本義:古代用牦牛尾或兼五采羽毛飾竿頭的旗子。

2.同本義banner

旌,游車載旌析羽。 —— 《說文》位所謂緌有虞氏旌也。 —— 《禮記·明堂位》建旌提鼓。 —— 《國語·吳語》

旌旄(古代用牦牛尾與羽毛裝飾的軍旗,或代指各種旗幟);旌羽(旌旗。因有羽飾,故稱)

3.古代旗的總稱flag

旌蔽日兮敵若云。 —— 《楚辭·九歌·國殤》旌麾南指,劉琮束手。 —— 《資治通鑒》

旌旃(泛指旗幟);旌幡(泛指旗幟);旌幟(旗幟);旌幢(旗幡);旌頭(旗桿頂端的矛頭)

4.旌節(jié),古代使者所持的節(jié)tally

王婆道:“眼望旌節(jié)至,耳聽到消息。” —— 《金瓶梅》

動(dòng)詞

1.表彰cite; honor; commend

旌其所為。 —— 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旌書(表彰的文書);旌善(表彰善人善事);旌表節(jié)烈(表彰節(jié)婦烈女);旌典(朝廷表彰的恩典)

2.識(shí)別distinguish

誠應(yīng)寵賞,以旌其美。 —— 曹操《表論田疇功》

旌別(識(shí)別;區(qū)別)

3.發(fā)揮bring into play。如:旌智(發(fā)揮智慧)

4.表識(shí);表明state clearly; indicate。如:旌信(表明誠意)

jīngㄐㄧㄥ

詳細(xì)解釋

1.一種旗桿上裝飾著五彩羽毛的旗子。

《說文解字??部》:“旌,游車載旌,析羽注旄首,所以精進(jìn)士卒。”《禮記?曲禮上》:“武車綏旌,德車結(jié)旌。”唐?杜甫〈哀江頭〉詩:“憶昔霓旌下南苑,苑中萬物生顏色。”

2.尊稱他人的行蹤。

文旌、行旌。

動(dòng)

1.表示、說明。

《左傳?定公元年》:“生不能事,死又離之,以自旌也。”《文選?張衡?思玄賦》:“旌性行以制珮兮,佩夜光與瓊枝。”

2.表揚(yáng)、表彰。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以志吾過,且旌善人。”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誄碑》:“累其德行,旌之不朽也。”

jīngㄐㄧㄥ

詳細(xì)解釋

1.古代一種裝飾著彩色羽毛的旗子。

旌旗蔽空。

2.〈書〉表揚(yáng);彰顯。

旌表、旌德、旌善懲惡。

3.姓。

旌的康熙字典

折疊展開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別 :正文?卯集下 部首:方部

武英殿刻本: 第1154頁,第10

同文書局本: 第483頁,第19

標(biāo)點(diǎn)整理本: 第432頁,第13

唐韻》、《正韻》:子盈切;《集韻》、《韻會(huì)》:咨盈切,??音精。
說文》:析羽注旄首,所以進(jìn)士卒。
爾雅?釋天》:旄首曰旌。〔註〕載旄於竿頭,如今之幢,亦有旒。
廣雅》:天子旌高九仞,諸侯七仞,大夫五仞,士三仞。〔又〕旌旂。〔疏〕旌旂者,凡旗之名雖異,旌旂爲(wèi)之總稱。
釋名》:旌,精也。有精光也。
詩?鄘風(fēng)》:孑孑干旌。
周禮?春官?司常》:析羽爲(wèi)旌。〔又〕斿車建旌。

又,《周禮?天官?掌舍》:爲(wèi)帷宮設(shè)旌門。〔註〕樹旌以表門。

又,《周禮?地官?掌節(jié)》:道路用旌節(jié)。〔註〕今使者所擁節(jié)是也。

又,《禮?曲禮》:武車綏旌,德車結(jié)旌。〔註〕武車尚威武,故舒散若花;德美在內(nèi),故纏旌於竿。

又,《書?畢命》:旌別淑慝。〔傳〕言當(dāng)識(shí)別頑民之善惡。〔疏〕旌旗所以表識(shí)貴賤,故傳以旌爲(wèi)識(shí)。

又,《左傳?莊二十八年》:且旌君伐。〔註〕旌,章也。

又,〈周語〉:故爲(wèi)車服以旌之。〔註〕旌,表也。

又,《後漢?胡廣傳》:德以旌賢。〔註〕旌,明也。

注解

〔旌〕字收錄于《康熙字典》正文?卯集下,康熙部首是方部

〔旌〕字拼音是jīng,左右結(jié)構(gòu),可拆字為??、生,五行屬

〔旌〕字造字法是形聲。本義是古代用牦牛尾或兼五采羽毛飾竿頭的旗子。

〔旌〕字的漢語字典解釋: [jīng] ⑴ 古代用羽毛裝飾的旗子。又指普通的旗子⑵ 表揚(yáng)

旌的康熙字典解釋由博克字典網(wǎng)整理。旌的解釋內(nèi)容參考開放康熙字典。

旌的說文解字

折疊展開

《說文解字》(大徐本)

徐鉉 (宋)

卷別卷七上反切子盈切頁碼219頁,第8續(xù)

旌游車載旌,析羽注旄首,所以精進(jìn)士卒。從???聲。

《說文解字系傳》(小徐本)

徐鍇 (南唐)

卷別卷十三反切津貞反頁碼559頁,第4行,第1

旌游車載旌,析羽注旄首也,所以精進(jìn)士卒也。從?生聲。

鍇注臣鍇按:《春秋》壽子載其旌是也。析羽,謂分析鳥羽連屬爲(wèi)之,故曰「王斿旌至?軫」,其竿頭則綴以旄牛尾也,《春秋》所謂范宣子假羽旄於齊者也。《漢書》有鸞旗,注謂以鳳羽爲(wèi)旌也。

《說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別卷七上反切子盈切古音第十一部頁碼1235頁,第1許惟賢543頁,第1

旌游車載旌。

段注《司常職》文。注云:游車木路也。王以田以鄙。

析羽注旄首也。

段注《司常職》曰:析羽爲(wèi)旌。《爾雅?釋天》曰:注旄首曰旌。李巡注《爾雅》曰:以氂牛尾著旌首。郭云:載旄於竿頭。如今之幢亦有旒。鄭注《周禮》云:全羽,析羽皆五采。繫之於旞旌之上。所謂注旄於干首也。《周禮》舉羽以晐旄。《爾雅》舉旄以晐羽。許,鄭則兼舉之。合《周禮》、《爾雅》以立文。鄭云:《明堂位》曰:夏后氏之緌。緌以旄牛尾爲(wèi)之。綴於橦上。所謂注旄於干首者。葢夏后氏但用旄牛尾。周人加用析羽。夏時(shí)徒緌不旒。周人則注羽旄而仍有縿旒。先有旄首而後有析羽注之。故許云析羽注旄首。孫炎云:析五采羽注旄上也。孫,郭皆云:其下亦有旒縿。《庸風(fēng)》。孑孑干旄。傳云:孑孑,干旄之皃。注旄於干首。大夫之旃也。此可證大常旂旃??旗旟旐七者。皆得注羽旄於首矣。《左傳》言晉人假羽旌於鄭。言范宣子假羽旌於齊。則在《春秋》時(shí)諸侯少有此者。

所?精進(jìn)士卒也。

段注精旌曡韻。《釋名》曰:旌,精也。有精光也。引伸爲(wèi)凡表異之偁。

從?。生聲。

段注子盈切。十一部。

白話解釋

旌,在游幟飄動(dòng)的戰(zhàn)車上再插上旌旗,所謂旌旗,是剪下漂亮羽毛插在飾有牦牛尾的旗桿頂端,用以激勵(lì)士卒精銳進(jìn)取。字形采用 “”作邊旁,“生”作聲旁。

旌字的相關(guān)索引

#書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432頁,第3字
2陳昌治本第556頁,第5字
3黃侃手批第427頁
4說文校箋第279頁,第2字
5說文考正第267頁,第6字
6說文今釋第962頁,第3字
7說文約注第1654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3550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1422頁,第1字
10說文標(biāo)整第170頁,第16字
11標(biāo)注說文第275頁,第10字
12說文注箋第2234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6894頁【補(bǔ)遺】第17028頁【後編】第14831頁
14通訓(xùn)定聲第3411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582頁【崇文】第2325頁
16說文句讀第890頁
17古字詁林第六冊,第456頁,第2字
18古字釋要第663頁,第3字

旌字的翻譯

折疊展開
  1. banner or flag adorned with feathers; to signal
  2. Banner, Fahne (S)
  3. bannière, signaler

旌的字源字形

折疊展開

旌(石經(jīng)·唐·開成石經(jīng)) 石經(jīng) 開成石經(jīng)

旌(印刷字體·宋·廣韻) 印刷字體 廣韻

旌(印刷字體·宋·增韻) 印刷字體 增韻

旌(印刷字體·明·洪武正韻) 印刷字體 洪武正韻

旌(印刷字體·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