氐的筆順
氐的意思
氐
1dīㄉㄧ基本解釋
①低;低下。后作“低”。《正字通?氏部》:“氐,與低同。”
②古代少數(shù)民族名。殷、周至南北朝分布在今西北一帶。《廣韻?齊韻》:“氐,氐、羌。”
③星座名。二十八宿之一,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三宿,共有四顆星。亦稱天根。
④〔氐道〕古縣名。漢置,在今甘肅省武山縣東南。
詳細(xì)解釋
動(dòng)詞
◎低,低下。后作“低”。頭向下垂 low 封君皆氐首仰給焉。——《漢書·食貨志下》。師古曰:“氐首,猶俯首也。”
形容詞
◎低;低廉 low。如:氐賤(即低賤)
名詞
1.中國(guó)古代的一個(gè)少數(shù)民族 Di nationality in ancient China,居住在今西北一帶,東晉時(shí)建立過前秦(在今黃河流域)、后涼(在今西北)
自彼氐羌。 —— 《詩(shī)·商頌·殷武》
2.星名 a star name,二十八宿之一。氐宿,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三宿。有星四顆。也稱“天根”
3.另見 dǐ。
氐
2dǐㄉㄧˇ基本解釋
①根本;基礎(chǔ)。后作“柢”。《玉篇?氏部》:“氐,本也。”
②至;抵達(dá)。后作“抵”。《説文?氐部》:“氐,至也。”
③止;終極。《爾雅?釋詁下》“底,止也”
④副詞。概括之詞,相當(dāng)于“大略”、“大抵”。《正字通?氏部》:“氐,大氐,猶言大凡也。俗作抵。”
詳細(xì)解釋
名詞
◎根本 base 尹氏大師,維 周之氐。——《詩(shī)·小雅·節(jié)南山》 氐,本也。——《說文》。按,柢之古文。蔓根曰根,直根曰氐。 氐,柢也。——《廣雅·釋言》 固其氐也。——《太玄卷六堅(jiān)》。注:“氐,本根也。”
動(dòng)詞
1.至,抵達(dá)。后作“抵”arrive。
氐者言萬(wàn)物皆至也。 —— 《史記·律書》
2.停止stop。
進(jìn)不氐,立不讓。 —— 《馬王堆漢墓帛書》
3.另見 dī。
氐
1dīㄉㄧ詳細(xì)解釋
名
1.中國(guó)古代西方少數(shù)民族之一。商、周以至魏晉南北朝時(shí)分布在今大陸地區(qū)陜西、甘肅、四川一帶。東晉時(shí)曾建前秦、后涼等國(guó)。
2.星座名。二十八星宿之一。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三宿,共有四顆星。
動(dòng)
◎俯、垂下。
《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下》:“而商賈或墆財(cái)役貧,轉(zhuǎn)轂百數(shù),廢居居邑,封君皆氐首仰給焉。”唐?顏師古?注:“氐首,猶俯首也。”
氐
2dǐㄉㄧˇ詳細(xì)解釋
名
◎根本、基礎(chǔ)。
《詩(shī)經(jīng)?小雅?節(jié)南山》:“尹氏大師,維周之氐。”漢?毛亨?傳:“氐,本也。”
副
◎總括之詞。
漢?司馬遷〈報(bào)任少卿書〉:“詩(shī)三百篇,大氐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
氐
dīㄉㄧ詳細(xì)解釋
1.古代西方少數(shù)民族之一。商、周以至魏晉南北朝時(shí),分布在陜西、甘肅、四川一帶,曾于東晉時(shí)建前秦、后涼等國(guó)。
2.星宿名。二十八星宿之一。參見【二十八星宿】。
氐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別 :正文?辰集下 部首:氏部
武英殿刻本: 第1428頁(yè),第1字
同文書局本: 第597頁(yè),第19字
標(biāo)點(diǎn)整理本: 第548頁(yè),第1字
古文: ??
音《唐韻》:丁禮切;《集韻》:典禮切,??音邸。
《說文》:氐,至也,從氏,下著一;一,地也。
音又,本也。
《詩(shī)?小雅》:尹氏大師,維周之氐。〔毛傳〕氐,本也。
《正義》曰:氐,讀從邸。若四圭爲(wèi)邸,故爲(wèi)本,言是根本之臣也。又,〔鄭箋〕氐,當(dāng)作桎鎋之桎。
《孝經(jīng)鉤命訣》云:孝道者,萬(wàn)世之桎鎋。
《說文》云:桎車鎋也,則桎是鎋之別名,以鎋能制車,喻大臣能制國(guó)也。桎,之寔反;又,丁履反。鎋又作轄,胡??反。
〇〔按〕今《詩(shī)》從《毛傳》,讀若邸。
音又,與抵同,歸也。
《前漢?食貨志》:天下大氐無(wú)慮,皆鑄金錢。〔又〕大氐皆遇吿。〔註〕師古曰:氐,讀曰抵,歸也;大氐,猶言大凡也。又,左思〈三都賦〉作者大氐舉爲(wèi)憲章。〔註〕氐,音旨──義同,今俗書作抵。
音又,氐人,外國(guó)名,在建木西,人面,魚身,無(wú)足。見《山海經(jīng)》。氐,音觸抵之抵。舊註附入都奚切,今訂正。
例又,木之根氐也,亦作柢。義詳木部。
例又,人所托宿亦曰氐,通作邸。
音又,《集韻》:軫視切,音旨──氐道,地名,在廣漢。
音又,《廣韻》:丁尼切;《集韻》:張尼切,??音胝──氐池,縣名。或作旨而切,音支,非是。
音又,《廣韻》:都奚切;《集韻》、《韻會(huì)》、《正韻》:都黎切,??音低──氐,羌也。
《詩(shī)?商頌》:自彼氐羌,莫敢不來(lái)享,莫敢不來(lái)王。
《正義》曰:氐羌之種,漢世仍存,其居在秦隴之西。
《路史》:氐羌數(shù)十,白馬最大。
《前漢?地理志》:隴西郡有氐道、羌道二縣。魚豢《魏略》:漢置武都郡,排其種人,分??山谷,或號(hào)靑氐、或號(hào)白氐。
例又,星名。
《爾雅?釋天》:天根,氐也。孫炎曰:角亢下繫于氐,若木之有根。
《史記?天官書》:氐四星,東方之宿。氐者,言萬(wàn)物皆至也。甘氏《星經(jīng)》:氐四星,爲(wèi)天宿宮,一名天根,二名天符。
《禮?月令》:季冬之月,旦氐中。又,《前漢?地理志》:韓地,角亢氐之分野。
例又,同「低」,俛也。
《前漢?食貨志》:封君皆氐首仰給。〔註〕師古曰:氐首,猶俯首。
例又,賤也。
《前漢?食貨志》:其價(jià)氐賤減平。
例又,墨神曰回氐。見《致虛閣雜俎》。
音又,《集韻》、《韻會(huì)》、《正韻》??丁計(jì)切,音帝──東方宿也。義見上。
注解
〔氐〕字收錄于《康熙字典》正文?辰集下,康熙部首是氏部。
〔氐〕字是多音字,拼音是dī、dǐ,獨(dú)體字,可拆字為氏、一,五行屬火。
〔氐〕字的漢語(yǔ)字典解釋:㈠ [dī] ⑴ 低;低下。后作“低”。《正字通?氏部》:“氐,與低同。”⑵ 古代少數(shù)民族名。殷、周至南北朝分布在今西北一帶。《廣韻?齊韻》:“氐,氐、羌。”⑶ 星座名。二十八宿之一,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三宿,共有四顆星。亦稱天根。⑷ 〔氐道〕古縣名。漢置,在今甘肅省武山縣東南。㈡ [dǐ] ⑴ 根本;基礎(chǔ)。后作“柢”。《玉篇?氏部》:“氐,本也。”⑵ 至;抵達(dá)。后作“抵”。《説文?氐部》:“氐,至也。”⑶ 止;終極。《爾雅?釋詁下》“底,止也”⑷ 副詞。概括之詞,相當(dāng)于“大略”、“大抵”。《正字通?氏部》:“氐,大氐,猶言大凡也。俗作抵。”
氐的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大徐本)
徐鉉 (宋)卷別卷十二下反切丁禮切頁(yè)碼第420頁(yè),第7字續(xù)丁孫
氐
異體??
至本也。從氏下箸一。一,地也。凡氐之屬皆從氐。
附注林義光《文源》:「當(dāng)與『氐』同字。氏、氐音稍變,故加『一』以別之。『一』,實(shí)非地。氏象根。根在地下,非根之下復(fù)有地也。」
《說文解字系傳》(小徐本)
徐鍇 (南唐)卷別卷二十四反切的齊反頁(yè)碼第1005頁(yè),第4行,第1字述
至也。本也。從氏下箸一。一,地也。凡氐之屬,皆從氐。
鍇注臣鍇按:天,根氐也。指事。
《說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卷別卷十二下反切丁禮切古音第十五部頁(yè)碼第2511頁(yè),第2字許惟賢第1092頁(yè),第3字
至也。
段注氐之言抵也。凡言大氐,猶大都也。
本也。
段注小徐本有此二字。氐爲(wèi)本。故柢以會(huì)意。《國(guó)語(yǔ)》曰:天??見而水涸。韋曰:天??,亢氐之閒。
從氏下箸一。
段注箸直略切。會(huì)意也。許書無(wú)低字。底,一曰下也。而昏解云:從日,氐省。氐者,下也。是許說氐爲(wèi)高低字也。《廣韻》都奚切。《玉篇》丁兮切。十五部。大徐丁禮切。
一,
段注逗。
地也。
段注一之用甚多。故每分別解之。
凡氐之屬皆從氐。
章太炎說文解字授課筆記
章太炎 (近代)朱一今抵字當(dāng)作氐,《說文》無(wú)底字,亦應(yīng)作氐。
錢一抵某處之抵當(dāng)作氐。底字《說文》所無(wú),亦當(dāng)作氐[一]。[一]朱、錢所記皆如此,《說文》九篇下廣部實(shí)有「底」字,解云:「山居也。一曰下也。從廣氐聲」。
白話解釋
氐,抵達(dá)。字形采用“氏”和“一”構(gòu)成指事字,表示“氏”下面附著“一”。所有與氐相關(guān)的字,都采用“氐”作邊旁。
氐字的相關(guān)索引
# | 書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832頁(yè),第5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1069頁(yè),第2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797頁(yè) |
4 | 說文校箋 | 第557頁(yè),第5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499頁(yè),第5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845頁(yè),第2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3105頁(yè),第2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6217頁(yè),第2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2667頁(yè),第1字 |
10 | 說文標(biāo)整 | 第332頁(yè),第1字 |
11 | 標(biāo)注說文 | 第534頁(yè),第12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4396頁(yè),第1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12316頁(yè)【補(bǔ)遺】第17863頁(yè) |
14 | 通訓(xùn)定聲 | 第2303頁(yè),第2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1097頁(yè)【崇文】第4385頁(yè) |
16 | 說文句讀 | 第1816頁(yè) |
17 | 說文新證 | 第860頁(yè),第2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九冊(cè),第934頁(yè),第1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1166頁(yè),第2字 |
氐字的翻譯
- name of an ancient tribe
- arriver à, base, fond, di (groupe ethnique)?
氐的字源字形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
春秋 金文 春秋早期
春秋 篆書 石鼓文
楚〔戰(zhàn)國(guó)〕 簡(jiǎn) 上博
秦 簡(jiǎn) 睡虎地
秦 簡(jiǎn) 關(guān)沮
漢 簡(jiǎn) 張家山
唐 石經(jīng) 開成石經(jīng)
宋 印刷字體 廣韻
宋 印刷字體 增韻
宋 傳抄 汗簡(jiǎn)
宋 傳抄 古文四聲韻
宋 傳抄 集篆古文韻海
明 印刷字體 洪武正韻
清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