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順 反饋

復(fù)制 字帖

ㄉㄧ ㄉㄧˇ

氏部 共5畫 獨(dú)體字 U+6C10
漢語(yǔ)字典

氏部

5畫

獨(dú)體字

di

會(huì)意字

QAYI

HPM HVPI

RHS

72740

3045

5621

6C10

[35154] 撇、豎提、橫、斜鉤、點(diǎn)

氐字概述

折疊展開

〔氐〕字拼音是dī,dǐ 部首是氏, 總筆畫是5畫。

〔氐〕字是獨(dú)體字 五行屬火。

〔氐〕字倉(cāng)頡碼是HPM HVPI 五筆是QAYI 四角號(hào)碼是72740 鄭碼是RHS 中文電碼是3045 區(qū)位碼是5621

〔氐〕字的UNICODE是6C10。 十進(jìn)制為27664,UTF-32:00006c10,UTF-8:E6 B0 90。

〔氐〕字在《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二級(jí)漢字

〔氐〕字的異體字是

氐的筆順

折疊展開

氐的意思

折疊展開

1ㄉㄧ

基本解釋

低;低下。后作“”。《正字通?氏部》:“氐,與低同。”

古代少數(shù)民族名。殷、周至南北朝分布在今西北一帶。《廣韻?齊韻》:“氐,氐、羌。”

星座名。二十八宿之一,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三宿,共有四顆星。亦稱天根。

〔氐道〕古縣名。漢置,在今甘肅省武山縣東南。

詳細(xì)解釋

動(dòng)詞

低,低下。后作“”。頭向下垂 low 封君皆氐首仰給焉。——《漢書·食貨志下》。師古曰:“氐首,猶俯首也。”

形容詞

低;低廉 low。如:氐賤(即低賤)

名詞

1.中國(guó)古代的一個(gè)少數(shù)民族 Di nationality in ancient China,居住在今西北一帶,東晉時(shí)建立過前秦(在今黃河流域)、后涼(在今西北)

自彼氐羌。 —— 《詩(shī)·商頌·殷武》

2.星名 a star name,二十八宿之一。氐宿,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三宿。有星四顆。也稱“天根”

3.另見 dǐ。

2ㄉㄧˇ

基本解釋

根本;基礎(chǔ)。后作“”。《玉篇?氏部》:“氐,本也。”

至;抵達(dá)。后作“”。《説文?氐部》:“氐,至也。”

止;終極。《爾雅?釋詁下》“底,止也”

副詞。概括之詞,相當(dāng)于“大略”、“大抵”。《正字通?氏部》:“氐,大氐,猶言大凡也。俗作抵。”

詳細(xì)解釋

名詞

根本 base 尹氏大師,維 周之氐。——《詩(shī)·小雅·節(jié)南山》 氐,本也。——《說文》。按,柢之古文。蔓根曰根,直根曰氐。 氐,柢也。——《廣雅·釋言》 固其氐也。——《太玄卷六堅(jiān)》。注:“氐,本根也。”

動(dòng)詞

1.至,抵達(dá)。后作“arrive

氐者言萬(wàn)物皆至也。 —— 《史記·律書》

2.停止stop

進(jìn)不氐,立不讓。 —— 《馬王堆漢墓帛書》

3.另見 dī。

1ㄉㄧ

詳細(xì)解釋

1.中國(guó)古代西方少數(shù)民族之一。商、周以至魏晉南北朝時(shí)分布在今大陸地區(qū)陜西、甘肅、四川一帶。東晉時(shí)曾建前秦、后涼等國(guó)。

2.星座名。二十八星宿之一。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三宿,共有四顆星。

動(dòng)

俯、垂下。

《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下》:“而商賈或墆財(cái)役貧,轉(zhuǎn)轂百數(shù),廢居居邑,封君皆氐首仰給焉。”唐?顏師古?注:“氐首,猶俯首也。”

2ㄉㄧˇ

詳細(xì)解釋

根本、基礎(chǔ)。

《詩(shī)經(jīng)?小雅?節(jié)南山》:“尹氏大師,維周之氐。”漢?毛亨?傳:“氐,本也。”

總括之詞。

漢?司馬遷〈報(bào)任少卿書〉:“詩(shī)三百篇,大氐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

ㄉㄧ

詳細(xì)解釋

1.古代西方少數(shù)民族之一。商、周以至魏晉南北朝時(shí),分布在陜西、甘肅、四川一帶,曾于東晉時(shí)建前秦、后涼等國(guó)。

2.星宿名。二十八星宿之一。參見【二十八星宿】。

氐的康熙字典

折疊展開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別 :正文?辰集下 部首:氏部

武英殿刻本: 第1428頁(yè),第1

同文書局本: 第597頁(yè),第19

標(biāo)點(diǎn)整理本: 第548頁(yè),第1

古文: ??

唐韻》:丁禮切;《集韻》:典禮切,??音邸。
說文》:氐,至也,從氏,下著一;一,地也。

又,本也。
詩(shī)?小雅》:尹氏大師,維周之氐。〔毛傳〕氐,本也。
正義》曰:氐,讀從邸。若四圭爲(wèi)邸,故爲(wèi)本,言是根本之臣也。又,〔鄭箋〕氐,當(dāng)作桎鎋之桎。
孝經(jīng)鉤命訣》云:孝道者,萬(wàn)世之桎鎋。
說文》云:桎車鎋也,則桎是鎋之別名,以鎋能制車,喻大臣能制國(guó)也。桎,之寔反;又,丁履反。鎋又作轄,胡??反。
〇〔按〕今《詩(shī)》從《毛傳》,讀若邸。

又,與抵同,歸也。
前漢?食貨志》:天下大氐無(wú)慮,皆鑄金錢。〔又〕大氐皆遇吿。〔註〕師古曰:氐,讀曰抵,歸也;大氐,猶言大凡也。又,左思〈三都賦〉作者大氐舉爲(wèi)憲章。〔註〕氐,音旨──義同,今俗書作抵。

又,氐人,外國(guó)名,在建木西,人面,魚身,無(wú)足。見《山海經(jīng)》。氐,音觸抵之抵。舊註附入都奚切,今訂正。

又,木之根氐也,亦作柢。義詳木部。

又,人所托宿亦曰氐,通作邸。

又,《集韻》:軫視切,音旨──氐道,地名,在廣漢。

又,《廣韻》:丁尼切;《集韻》:張尼切,??音胝──氐池,縣名。或作旨而切,音支,非是。

又,《廣韻》:都奚切;《集韻》、《韻會(huì)》、《正韻》:都黎切,??音低──氐,羌也。
詩(shī)?商頌》:自彼氐羌,莫敢不來(lái)享,莫敢不來(lái)王。
正義》曰:氐羌之種,漢世仍存,其居在秦隴之西。
路史》:氐羌數(shù)十,白馬最大。
前漢?地理志》:隴西郡有氐道、羌道二縣。魚豢《魏略》:漢置武都郡,排其種人,分??山谷,或號(hào)靑氐、或號(hào)白氐。

又,星名。
爾雅?釋天》:天根,氐也。孫炎曰:角亢下繫于氐,若木之有根。
史記?天官書》:氐四星,東方之宿。氐者,言萬(wàn)物皆至也。甘氏《星經(jīng)》:氐四星,爲(wèi)天宿宮,一名天根,二名天符。
禮?月令》:季冬之月,旦氐中。又,《前漢?地理志》:韓地,角亢氐之分野。

又,同「低」,俛也。
前漢?食貨志》:封君皆氐首仰給。〔註〕師古曰:氐首,猶俯首。

又,賤也。
前漢?食貨志》:其價(jià)氐賤減平。

又,墨神曰回氐。見《致虛閣雜俎》。

又,《集韻》、《韻會(huì)》、《正韻??丁計(jì)切,音帝──東方宿也。義見上。

注解

〔氐〕字收錄于《康熙字典》正文?辰集下,康熙部首是氏部

〔氐〕字是多音字,拼音是dī、dǐ,獨(dú)體字,可拆字為氏、一,五行屬

〔氐〕字的漢語(yǔ)字典解釋: [dī] ⑴ 低;低下。后作“低”。《正字通?氏部》:“氐,與低同。”⑵ 古代少數(shù)民族名。殷、周至南北朝分布在今西北一帶。《廣韻?齊韻》:“氐,氐、羌。”⑶ 星座名。二十八宿之一,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三宿,共有四顆星。亦稱天根。⑷ 〔氐道〕古縣名。漢置,在今甘肅省武山縣東南。 [dǐ] ⑴ 根本;基礎(chǔ)。后作“柢”。《玉篇?氏部》:“氐,本也。”⑵ 至;抵達(dá)。后作“抵”。《説文?氐部》:“氐,至也。”⑶ 止;終極。《爾雅?釋詁下》“底,止也”⑷ 副詞。概括之詞,相當(dāng)于“大略”、“大抵”。《正字通?氏部》:“氐,大氐,猶言大凡也。俗作抵。”

氐的康熙字典解釋由博克字典網(wǎng)整理。氐的解釋內(nèi)容參考開放康熙字典。

氐的說文解字

折疊展開

《說文解字》(大徐本)

徐鉉 (宋)

卷別卷十二下反切丁禮切頁(yè)碼420頁(yè),第7續(xù)

異體??

氐至本也。從氏下箸一。一,地也。凡氐之屬皆從氐。

附注林義光《文源》:「當(dāng)與『氐』同字。氏、氐音稍變,故加『一』以別之。『一』,實(shí)非地。氏象根。根在地下,非根之下復(fù)有地也。」

《說文解字系傳》(小徐本)

徐鍇 (南唐)

卷別卷二十四反切的齊反頁(yè)碼1005頁(yè),第4行,第1

氐至也。本也。從氏下箸一。一,地也。凡氐之屬,皆從氐。

鍇注臣鍇按:天,根氐也。指事。

《說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別卷十二下反切丁禮切古音第十五部頁(yè)碼2511頁(yè),第2許惟賢1092頁(yè),第3

氐至也。

段注氐之言抵也。凡言大氐,猶大都也。

本也。

段注小徐本有此二字。氐爲(wèi)本。故柢以會(huì)意。《國(guó)語(yǔ)》曰:天??見而水涸。韋曰:天??,亢氐之閒。

從氏下箸一。

段注直略切。會(huì)意也。許書無(wú)低字。底,一曰下也。而昏解云:從日,氐省。氐者,下也。是許說氐爲(wèi)高低字也。《廣韻》都奚切。《玉篇》丁兮切。十五部。大徐丁禮切

一,

段注逗。

地也。

段注一之用甚多。故每分別解之。

凡氐之屬皆從氐。

章太炎說文解字授課筆記

章太炎 (近代)

今抵字當(dāng)作氐,《說文》無(wú)底字,亦應(yīng)作氐。

抵某處之抵當(dāng)作氐。底字《說文》所無(wú),亦當(dāng)作氐[一]。[一]朱、錢所記皆如此,《說文》九篇下廣部實(shí)有「底」字,解云:「山居也。一曰下也。從廣氐聲」。

白話解釋

氐,抵達(dá)。字形采用“氏”和“一”構(gòu)成指事字,表示“氏”下面附著“一”。所有與氐相關(guān)的字,都采用“氐”作邊旁。

氐字的相關(guān)索引

#書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832頁(yè),第5字
2陳昌治本第1069頁(yè),第2字
3黃侃手批第797頁(yè)
4說文校箋第557頁(yè),第5字
5說文考正第499頁(yè),第5字
6說文今釋第1845頁(yè),第2字
7說文約注第3105頁(yè),第2字
8說文探原第6217頁(yè),第2字
9說文集注第2667頁(yè),第1字
10說文標(biāo)整第332頁(yè),第1字
11標(biāo)注說文第534頁(yè),第12字
12說文注箋第4396頁(yè),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12316頁(yè)【補(bǔ)遺】第17863頁(yè)
14通訓(xùn)定聲第2303頁(yè),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1097頁(yè)【崇文】第4385頁(yè)
16說文句讀第1816頁(yè)
17說文新證第860頁(yè),第2字
18古字詁林第九冊(cè),第934頁(yè),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1166頁(yè),第2字

氐字的翻譯

折疊展開
  1. name of an ancient tribe
  2. arriver à, base, fond, di (groupe ethnique)?

氐的字源字形

折疊展開

氐(金文·西周·西周中期)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

氐(金文·春秋·春秋早期) 春秋 金文 春秋早期

氐(篆書·春秋·石鼓文) 春秋 篆書 石鼓文

氐(簡(jiǎn)·楚〔戰(zhàn)國(guó)〕·上博) 楚〔戰(zhàn)國(guó)〕 簡(jiǎn) 上博

氐(簡(jiǎn)·秦·睡虎地) 簡(jiǎn) 睡虎地

氐(簡(jiǎn)·秦·關(guān)沮) 簡(jiǎn) 關(guān)沮

氐(簡(jiǎn)·漢·張家山) 簡(jiǎn) 張家山

氐(石經(jīng)·唐·開成石經(jīng)) 石經(jīng) 開成石經(jīng)

氐(印刷字體·宋·廣韻) 印刷字體 廣韻

氐(印刷字體·宋·增韻) 印刷字體 增韻

氐(傳抄·宋·汗簡(jiǎn)) 傳抄 汗簡(jiǎn)

氐(傳抄·宋·古文四聲韻) 傳抄 古文四聲韻

氐(傳抄·宋·集篆古文韻海) 傳抄 集篆古文韻海

氐(印刷字體·明·洪武正韻) 印刷字體 洪武正韻

氐(印刷字體·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