滍
筆順 反饋

復(fù)制

zhì ㄓˋ

氵部 共13畫 左右結(jié)構(gòu) U+6ECD
漢語字典

氵部

13畫

10畫

左右結(jié)構(gòu)

zhi

zhì

IBHJ

EUMI

VZAI

32136

6ECD

[4415221251214] 點、點、提、豎折/豎彎、豎、豎、橫、豎、橫折、橫、豎、橫、點

滍字概述

折疊展開

〔滍〕字拼音是zhì 部首是氵, 總筆畫是13畫。

〔滍〕字是左右結(jié)構(gòu)

〔滍〕字倉頡碼是EUMI 五筆是IBHJ 四角號碼是32136 鄭碼是VZAI

〔滍〕字的UNICODE是6ECD。 十進(jìn)制為28365,UTF-32:00006ecd,UTF-8:E6 BB 8D。

〔滍〕字在《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三級漢字。

滍的意思

折疊展開

zhìㄓˋ

基本解釋

〔~水〕古水名,即今中國河南省魯山縣、葉縣境內(nèi)的沙河。

〔~陽〕地名,在中國河南省寶豐縣南。

詳細(xì)解釋

名詞

1.古水名 Zhi River。即今河南魯山、葉縣境內(nèi)的沙河。

2.滍陽 Zhiyang city,地名,在河南。

滍的康熙字典

折疊展開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別 :正文?巳集上 部首:水部

武英殿刻本: 第1531頁,第11

同文書局本: 第642頁,第22

標(biāo)點整理本: 第590頁,第15

唐韻》、《集韻》:直幾切;《韻會》、《正韻》:丈幾切,??音雉──水名。
說文》:水,出南陽魯陽堯山,東北入汝。

又,《集韻》、《韻會》或作泜。

又,《集韻》:丈里切,音峙。又,直利切,音治──義??同。

注解

〔滍〕字收錄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上,康熙部首是水部。

〔滍〕字拼音是zhì,左右結(jié)構(gòu),可拆字為氵、蚩。

〔滍〕字的漢語字典解釋: [zhì] ⑴ 〔~水〕古水名,即今中國河南省魯山縣、葉縣境內(nèi)的沙河。⑵ 〔~陽〕地名,在中國河南省寶豐縣南。

滍的康熙字典解釋由博克字典網(wǎng)整理。滍的解釋內(nèi)容參考開放康熙字典。

滍的說文解字

折疊展開

《說文解字》(大徐本)

徐鉉 (宋)

卷別卷十一上反切直幾切頁碼362頁,第19續(xù)

滍水。出南陽魯陽堯山,東北入汝。從水蚩聲。

《說文解字系傳》(小徐本)

徐鍇 (南唐)

卷別卷二十一反切直幾反頁碼889頁,第7行,第1

滍水,出南陽魯陽堯山,東北入汝。從水蚩聲。

鍇注臣鍇按:《漢書》:「東北至潁川定陵入汝?!?/span>

《說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別卷十一上反切直里反古音第一部頁碼2128頁,第1許惟賢928頁,第3

滍滍水。出南陽魯陽堯山。東北入汝。

段注南陽魯陽,見上。《前志》魯陽下曰:魯山,滍水所出。東北至定陵入女。《水經(jīng)》曰:滍水,出南陽魯陽縣西之堯山。東北過潁川定陵縣西北。東入於汝。今沙河源出魯山縣西境之堯山。東經(jīng)寳豐縣,葉縣,舞陽縣。汝水西北自襄城來會。俗曰沙河。卽古滍水也。《左傳》。僖三十三年。楚人與晉師夾泜水而軍。杜云:泜水出魯陽縣。東經(jīng)襄城,定陵入汝。杜謂泜卽滍也。又襄十八年。楚伐鄭。渉於魚齒之下。杜,酈皆謂所涉卽滍水也。

從水。蚩聲。

段注直幾反。按直幾當(dāng)作直里。古音在一部。

滍字的相關(guān)索引

#書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716頁,第6字
2陳昌治本第910頁,第6字
3黃侃手批第690頁
4說文校箋第468頁,第8字
5說文考正第431頁,第20字
6說文今釋第1568頁,第3字
7說文約注第2662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5320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302頁,第4字
10說文標(biāo)整第284頁,第28字
11標(biāo)注說文第453頁,第3字
12說文注箋第3771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10725頁【補遺】第17625頁
14通訓(xùn)定聲第643頁,第3字
15說文義證第939頁【崇文】第3753頁
16說文句讀第1517頁
17古字詁林第九冊,第44頁,第1字
18古字釋要第1008頁,第3字

滍的字源字形

折疊展開

滍(印刷字體·宋·廣韻) 印刷字體 廣韻

滍(印刷字體·宋·增韻) 印刷字體 增韻

滍(印刷字體·明·洪武正韻) 印刷字體 洪武正韻

滍(印刷字體·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

滍字組詞

折疊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