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字概述
〔漾〕字拼音是yàng 部首是氵, 總筆畫是14畫。
〔漾〕字是左右結構 五行屬水。
〔漾〕字倉頡碼是ETGE 五筆是IUGI 四角號碼是38192 鄭碼是VUSK 中文電碼是3363 區位碼是4990。
〔漾〕字的UNICODE是6F3E。 十進制為28478,UTF-32:00006f3e,UTF-8:E6 BC BE。
〔漾〕字在《通用規范漢字表》是一級漢字。
〔漾〕字在《通用規范漢字表》是次常用字。
〔漾〕字的異體字是 瀁
漾的筆順
漾的意思
漾
yàngㄧㄤˋ基本解釋
①水面動蕩。
②液體溢出來。
③〔~濞( bì )〕a.水名,在中國云南省,瀾滄江支流;b.地名,在中國云南省。
④方言,小的湖泊。
詳細解釋
名詞
1.古水名。漾水Yang River。
2.漢水上流,源出陜西省寧羌縣北潘冢山。
3.即今嘉陵江上源的西漢水。
動詞
1.水動蕩。水面上起波紋;有細浪起伏ripple。
2.因充滿或盛滿而溢出 overflow; brim over。如:碗里的湯快漾出來了。
3.泛,蕩 oar。如:漾舟(泛舟);漾楫(搖槳。借指泛舟)
4.飄動;晃動 wave。如:漾泊(猶漂泊)
5.拋擲;丟棄throw。
形容詞
1.水流長(of river)long。
2.水起伏搖動的樣子 ripple。如:漾馳(水流平緩)
漾
yàngㄧㄤˋ詳細解釋
副
◎水波搖動的樣子。
動
1.搖動船只。
2.拋擲。
3.液體滿而溢出。
形
◎水流悠長。
名
◎河川名。即漾水。源出大陸地區陜西省寧羌縣北幡冢山,為漢水的上游。
漾
yàngㄧㄤˋ詳細解釋
1.(水波)輕微動蕩。
2.(液體)滿而溢出。
3.〈書〉水流悠長。
4.〈書〉搖動;晃動。
5.用于地名。漾水,源于陜西寧羌,為漢水的上游。
漾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別 :正文?巳集上 部首:水部
武英殿刻本: 第1544頁,第2字
同文書局本: 第648頁,第5字
標點整理本: 第596頁,第3字
古文: 瀁
音《唐韻》、《韻會》、《正韻》:餘亮切;《集韻》:弋亮切,??音?──水名。
《說文》:水,出隴西氐道。
《書?禹貢》:嶓冢導漾。
例又,水搖動貌。
例又,長也。王粲〈登樓賦〉:川既漾而濟深。
例亦作養。
注解
〔漾〕字收錄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上,康熙部首是水部。
〔漾〕字拼音是yàng,左右結構,可拆字為氵、羕,五行屬水。
〔漾〕字的漢語字典解釋:㈠ [yàng] ⑴ 水面動蕩⑵ 液體溢出來⑶ 〔~濞( bì )〕a.水名,在中國云南省,瀾滄江支流;b.地名,在中國云南省。⑷ 方言,小的湖泊。
漾的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大徐本)
徐鉉 (宋)卷別卷十一上反切余亮切頁碼第360頁,第16字續丁孫
漾
異體??
水。出隴西相道,東至武都爲漢。從水羕聲。
??
異體瀁
古文從養。
附注王筠句讀:「(相)《集韻》引(《說文》)作氐,與《地理志》、《水經》合。」
《說文解字系傳》(小徐本)
徐鍇 (南唐)卷別卷二十一反切胤亮反頁碼第877頁,第3行,第1字述
水,出隴西柏道,東至武都爲漢。從水羕聲。
鍇注臣鍇按:《漢書》:「漾出氐道縣,至武都爲漢水。」今《漢書》作瀁。
反切………頁碼第877頁,第4行,第1字述
古文漾從水養聲。
《說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卷別卷十一上反切余亮切古音第十部頁碼第2084頁,第1字許惟賢第911頁,第1字
漾水。出隴西豲道。東至武都爲漢。
段注豲各本作柏。字之誤也。今依《水經注》所引《說文》正。《前志》豲道屬天水。《後志》屬漢陽。漢陽卽天水也。豲道不屬隴西。當作氐道。乃與《漢志》合。《水經注?漾水》篇曰:許愼,呂忱,闞駰竝言漾水出隴西豲道。東至武都爲漢水。不言氐道。然豲道在冀之西北。又隔諸川。無水南入。疑出豲道之爲謬矣。按《禹貢》曰:嶓冢道漾。東流爲漢。又東爲滄浪之水。《前志》隴西郡氐道下曰:《禹貢》養水所出。至武都爲漢。武都郡武都下曰:東漢水受氐道水。一名沔。過江夏謂之夏水。二條相屬爲辭。隴西郡西下又曰:《禹貢》嶓冢山,西漢所出。南入廣漢白水。東南至江州入江。鄭注《尙書》道漾引《地理志》漾水出隴西氐道。至武都爲漢。至江夏謂之夏水。注梁州沱潛云潛葢西漢。出嶓冢。東南至巴郡江州入江。行二千七百六十里。又云漢別爲潛。其穴本小。水積成澤。流與漢合。大禹自導漢疏通卽爲西漢水也。班,鄭皆謂東漢西漢同出嶓冢。西漢者,別於漢而曰西漢。東流者,本無東偁。班志武都下云東漢者,淺人增字。鄭注云潛葢西漢,今《尙書?正義》倒爲漢西。皆非也。班,鄭所云今水道不合。故異說紛然。金氏榜禮箋曰:後儒言漢水源者,咸求之于嶓冢。榜以《漢志》攷之。嶓冢導瀁,惟據《禹貢》漢水言耳。周職方荊漢水,則不導源於嶓冢。故志於武都沮下曰:沮水出武都沮縣東狼谷。南至沙羨南入江,過郡五。行四千里。荊州川。《說文》、《水經》、《後漢?郡國志》皆云然。葢瀁水輟流。不與漢相屬。由來久矣。志言《禹貢》瀁水出隴西氐道縣,至武都爲東漢水。一名沔。過江夏謂之夏水。入江。此明《禹貢》漢水故道。若魏郡鄴東故大河,館陶屯氏河之類。班氏自謂采獲舊聞。考跡詩書。推表山川。以綴《禹貢》、《周官》、《春秋》,下及戰國,秦漢者如是。非謂漢代逕流之道。東漢水仍上受氐道水也。《水經》說西漢水曰:瀁水,出隴西氐道縣嶓冢山。東至武都沮縣爲漢水。東南至江州縣。東南入于江。瀁水旣輟東流。勢必西入。徒以氐道無可考見。後世莫能定其孰爲瀁水。而與東漢水不相屬。得《水經》校之益明。後儒考《漢志》不詳于漢源。求嶓冢不得。因旁漢水之山強名之爲嶓冢。亦近誣矣。《漢志》。《禹貢》嶓冢山,在隴西西縣,西漢水所出。南入廣漢白水。東南至江州入江。不見于氐道。然於氐道言《禹貢》瀁水所出。東至武都爲漢。正釋經嶓冢導瀁,東流爲漢。明氐道亦得有嶓冢山。是山峯岫延長。西,氐道皆其盤迴之地。準之地望。氐道當在西縣東。志已于西縣著嶓冢山。氐道例不重出。《水經》言瀁水出隴西氐道嶓冢山。郭景純《山海經》注亦言嶓冢在武都氐道縣南。可與《漢志》互明。西漢水,鄭書注以爲《禹貢》梁州之潛。以上受漢別。故得西漢水之稱。後乃倂其上流出嶓冢者名之爲西漢水矣。玉裁謂金氏之言,可爲異說折衷。許云出隴西氐道至武都爲漢水。許非用班志而與志同。皆釋《尙書》禹時漢源也。不言嶓冢山者,言氐道而嶓冢在其中。與志同也。武都者,漢武都郡之武都縣。今甘肅鞏昌府成縣西北百里有仇池城。城東南有漢武都故城。
從水。羕聲。
段注余亮切。十部。按《韓詩》江之漾矣。以爲羕之假借。
古文從養。
段注漾者,小篆。瀁者,壁中古文如是。今《尙書》作漾者,漢人以篆文改古文也。《漢書》作養者,今文《尙書》用假借字也。《史記》作瀁,葢亦本作養而或加之水旁。因合乎古文。《淮南書》作洋。高誘曰:洋或作養。
章太炎說文解字授課筆記
章太炎 (近代)朱一即漢水。
朱二《韓詩》「江之漾兮」,借為長。
錢一即漢水。
錢二即漢水。
白話解釋
漾,河川。源出隴西相道,向東至武都發育成漢水。字形采用“水”作邊旁,“羕”是聲旁。“瀁”,古文中的“漾”采用“養”作邊旁, 寫作“瀁”。
漾字的相關索引
# | 書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712頁,第3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904頁,第5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686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464頁,第6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429頁,第10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555頁,第2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2642頁,第1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5275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2289頁,第1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283頁,第7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449頁,第12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3709頁,第1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10627頁【補遺】第17607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3538頁,第3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924頁【崇文】第3693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497頁 |
17 | 章授筆記 | 第443頁,第5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九冊,第19頁,第1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1004頁,第4字 |
漾字的翻譯
英語 overflow; swirl, ripple; to be tosssed by waves德語 Riffeln (S)法語 se rider, déborder
漾的字源字形
戰國 金文 戰國
楚〔戰國〕 簡 包山
唐 石經 開成石經
宋 印刷字體 廣韻
宋 印刷字體 增韻
明 印刷字體 洪武正韻
清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