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順 反饋

復制 字帖

kǎo ㄎㄠˇ

火部 共10畫 左右結構 U+70E4
漢語字典

火部

10畫

6畫

左右結構

kao

kǎo

形聲字

OFTN

FJKS

UOAZ

94827

3628

3130

70E4

[4334121315] 點、撇、撇、點、橫、豎、橫、撇、橫、豎折折鉤

烤字概述

折疊展開

〔烤〕字拼音是kǎo 部首是火, 總筆畫是10畫。

〔烤〕字是左右結構 五行屬火。

〔烤〕字倉頡碼是FJKS 五筆是OFTN 四角號碼是94827 鄭碼是UOAZ 中文電碼是3628 區位碼是3130

〔烤〕字的UNICODE是70E4。 十進制為28900,UTF-32:000070e4,UTF-8:E7 83 A4。

〔烤〕字在《通用規范漢字表》一級漢字

〔烤〕字在《通用規范漢字表》常用字

〔烤〕字的異體字是

烤的筆順

折疊展開

烤的意思

折疊展開

kǎoㄎㄠˇ

基本解釋

把東西放在火的周圍使干或使熟。~炙。~面包。~肉。烘~。

挨近火取暖。~火。~一~手。

詳細解釋

動詞

1.形聲。從火,考聲。本義:用火烘熟或烤干。

2.同本義 bake; roast; toast

烤焚(猶枯焦);烤竭(干涸);烤燥(干燥);烤白薯;烤面包

3.暴曬(of the sun)shine upon

炙熱的陽光烤著他瘦長的身子。 —— 巴金《將軍集》

kǎoㄎㄠˇ

詳細解釋

1.將東西置于炭火等熱源附近,使其熏熟。

烤肉、烤番薯。

2.用火烘干。

衣服被雨淋濕了,趕快拿去烤干。

3.藉火取暖。

烤手、烤火。

kǎoㄎㄠˇ

詳細解釋

1.把東西放在近火處,使變熟或變干。

烤面包、把褲子烤干。

2.靠近火或其他熱源取暖。

烤火、借暖氣烤一烤手。

烤的康熙字典

折疊展開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別 :正文?辰集中 部首:木部

武英殿刻本: 第1300頁,第7

同文書局本: 第545頁,第16

標點整理本: 第491頁,第16

唐韻》、《集韻》、《韻會??苦浩切,音考。
說文》:枯木。一作槁。
易?說卦》:離爲火,其于木也,爲科上槁。〔註〕草木空中者,必枯槁也。

又,乾魚謂之槀。
禮?曲禮》:祭槀魚曰商。〔註〕槀,乾也,與《周禮》辨魚物爲鱻薧之薧同。

又,《集韻》:口到切,音靠──義同。

又,《唐韻》:古老切,音縞──槀本,藥名也。
荀子?大略篇》:蘭茝藁本。

又,枯槀之槀,亦讀作縞。
禮?樂記》:止如槀木。

又,積也。
左傳?哀三年》:富父槐,去表之槀,道還公宮

又,與??通。馬融〈長笛賦〉:持箭槀而莖立。〔註〕箭、槀,二竹名。

注解

〔槀〕字收錄于《康熙字典》正文?辰集中,康熙部首是木部

〔槀〕字是多音字,拼音是gǎo、kǎo、kào,上下結構,可拆字為高、朩

〔槀〕字的漢語字典解釋: [gǎo] ⑴ 同“槁”。干枯。《集韻?晧韻》:“槀,《説文》:‘水〔木〕枯也。’或書作槁。”⑵ 通“稾”。草;草率。《後漢書?馬援傳》:“援妻孥惶懼,不敢以喪還舊塋,裁買城西數畝地槀葬而已。”⑶ 東漢縣名。故地在今河北省槀城市。《後漢書?銚期傳》:“使期別徇真定宋子,攻拔樂陽、槀、肥纍。” [gǎo] ⑴ 〔槀本〕香草名,即藁本。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根莖及根可入藥。《廣韻?晧韻》:“槀,槀本,藥。”⑵ 箭干。《正字通?木部》:“槀,矢幹曰槀。” [kào] ⑴ 同“槁”。犒勞。后作“犒”。《周禮?地官?序》:“槀人。” [kǎo] ⑴ 同“槁”。

烤的康熙字典解釋由博克字典網整理。烤的解釋內容參考開放康熙字典。

烤字的翻譯

折疊展開
  1. bake, roast, toast, cook
  2. backen, r?sten, grillen (V)?, sehr hei?, brennend, sengend (Adj)
  3. r?tir, sécher au feu, se chauffer près du f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