痓字概述
〔痓〕字拼音是zhì 部首是疒, 總筆畫是11畫。
〔痓〕字是半包圍結構
〔痓〕字倉頡碼是KMIG 五筆是UGCF 四角號碼是00114 鄭碼是THB
〔痓〕字的UNICODE是75D3。 十進制為30163,UTF-32:000075d3,UTF-8:E7 97 93。
〔痓〕字在《通用規范漢字表》是三級漢字。
痓的意思
痓
zhìㄓˋ基本解釋
①痙攣:“發喉痹,嗌腫,~,治主病者。”
②中醫病癥名:“肺移熱于腎,傳為柔~。”
痓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別 :正文?午集中 部首:疒部
武英殿刻本: 第1851頁,第10字
同文書局本: 第773頁,第5字
標點整理本: 第727頁,第10字
音《唐韻》:充自切;《集韻》:充至切,??音厠。
《博雅》:痓,惡也。
《集韻》:一曰風病。
《正字通》:痓證有五,秦越人《難經》:督脈爲病,脊強而厥。張仲景《金匱》:脊強者,五痓之總名。其證:卒口噤,背反張而瘈瘲。
例又,山名。
《山海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去痓。
注解
〔痓〕字收錄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中,康熙部首是疒部。
〔痓〕字拼音是zhì,半包圍結構,可拆字為疒、至。
〔痓〕字的漢語字典解釋:㈠ [zhì] ⑴ 痙攣:“發喉痹,嗌腫,~,治主病者。”⑵ 中醫病癥名:“肺移熱于腎,傳為柔~。”
痓的字源字形
宋 印刷字體 廣韻
清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