瘚
復制瘚的意思
瘚
juéㄐㄩㄝˊ基本解釋
◎氣逆。也作“厥”。《急就篇》:“瘧瘚瘀痛瘼溫病。”顔師古注:“瘚者,氣從下起,上行叉心脇也。”《説文?疒部》:“瘚,屰氣也。”《廣韻?月韻》:“瘚,氣逆。”《正字通?疒部》:“瘚,通作厥。”《靈樞經?邪氣藏府病形》:“(脾脈)緩甚為痿瘚。”
瘚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別 :正文?午集中 部首:疒部
武英殿刻本: 第1861頁,第20字
同文書局本: 第777頁,第29字
標點整理本: 第732頁,第16字
音《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居月切,音厥。
《說文》:逆氣也。
《廣韻》:氣逆。
《博雅》:瘚,病也。
《韓詩外傳》:無使小民飢寒,則瘚不作。
例又,《正字通》:通作厥。
《內經?厥論》:陽氣衰于下爲寒厥,隂氣衰于下爲熱厥。〔註〕厥者,逆也。下氣逆上,卒乍眩仆,輕者漸蘇,重者不起,隂陽之氣衰于內,故二厥由之而生。
音又,《集韻》:其月切,音??──義同。
例《集韻》或作欮。
注解
〔瘚〕字收錄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中,康熙部首是疒部。
〔瘚〕字拼音是jué,半包圍結構,可拆字為疒、欮。
〔瘚〕字的漢語字典解釋:㈠ [jué] ⑴ 氣逆。也作“厥”。《急就篇》:“瘧瘚瘀痛瘼溫病。”顔師古注:“瘚者,氣從下起,上行叉心脇也。”《説文?疒部》:“瘚,屰氣也。”《廣韻?月韻》:“瘚,氣逆。”《正字通?疒部》:“瘚,通作厥。”《靈樞經?邪氣藏府病形》:“(脾脈)緩甚為痿瘚。”
瘚的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大徐本)
徐鉉 (宋)卷別卷七下反切居月切頁碼第246頁,第26字續丁孫
瘚
屰氣也。從??從屰從欠。
欮
瘚或省??。
附注徐灝注箋:「此字正作欮,從欠、屰,會意,相承增疒旁。今以為欮從瘚省,非也。醫字通用厥。」
《說文解字系傳》(小徐本)
徐鍇 (南唐)卷別卷十四反切九越反頁碼第631頁,第3行,第2字述
逆氣也。從疒欮聲。
鍇注臣鍇按:《韓詩外傳》曰:「人主之疾有二十,其一曰厥。無使小民飢寒,則厥不作。」百姓不足,君孰與足,故以逆氣喻之。屰,逆也,欠氣也。會意字。
反切………頁碼第631頁,第5行,第1字述
或省疒。
《說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卷別卷七下反切居月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1396頁,第4字許惟賢第611頁,第9字
屰氣也。
段注《釋名》曰:厥,逆氣。從下蹷起。上行入心脅也。高誘《呂覽》注曰:蹷逆,寒疾也。
從??。從屰欠。
段注欠猶氣也。居月切。十五部。
瘚或省??。
段注《廠部》厥用爲聲。
瘚字的相關索引
# | 書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483頁,第12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617頁,第1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472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311頁,第4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297頁,第17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072頁,第1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1828頁,第1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3815頁,第2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1578頁,第1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190頁,第31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305頁,第15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2511頁,第1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7623頁【補遺】第17141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2738頁,第1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649頁【崇文】第2593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001頁 |
17 | 古字詁林 | 第七冊,第37頁,第2字 |
18 | 古字釋要 | 第729頁,第7字 |
瘚字的翻譯
- to hiccough; the humours of the body
瘚的字源字形
漢 簡 張家山
宋 印刷字體 廣韻
明 印刷字體 洪武正韻
清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