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順 反饋

復制 字帖

cūn ㄘㄨㄣ

皮部 共12畫 左右結構 U+76B4
漢語字典

皮部

12畫

7畫

左右結構

cun

cūn

形聲字

CWTC 86 、 CWTB 98

IEDHE

ZSRX

24447

4123

8169

76B4

[543435453254] 撇折、點、撇、點、撇、橫撇/橫鉤、點、橫撇/橫鉤、撇、豎、橫撇/橫鉤、捺

皴字概述

折疊展開

〔皴〕字拼音是cūn 部首是皮, 總筆畫是12畫。

〔皴〕字是左右結構 五行屬金。

〔皴〕字倉頡碼是IEDHE 五筆是CWTC 86 、 CWTB 98 四角號碼是24447 鄭碼是ZSRX 中文電碼是4123 區位碼是8169

〔皴〕字的UNICODE是76B4。 十進制為30388,UTF-32:000076b4,UTF-8:E7 9A B4。

〔皴〕字在《通用規范漢字表》二級漢字

〔皴〕字的異體字是

皴的筆順

折疊展開

皴的意思

折疊展開

cūnㄘㄨㄣ

基本解釋

皮膚因受凍或受風吹而干裂。~裂。~理(裂紋)。

皮膚上積存的泥垢和脫落的表皮。手上全是~。

中國畫技法之一,涂出物體紋理或陰陽向背。~法。~筆。

詳細解釋

動詞

1.皮膚坼裂chapped; wrinkled

皴,皮細起也。 —— 《字略》

皴劈(粗皺龜裂);孩子的手皴了。

2.打皺;皺縮wrinkle

客皴眉而俯,不復抽言。 —— 宋· 盛均《真龍對》

名詞

1.〈方〉∶皮膚上積存的泥垢 dirt accumulated on skin。如:幾天沒洗澡,滿身是皴了。

2.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淡干墨涂染以表現山石紋理,峰巒折痕及樹身表皮的脈絡、形態 light-ink strokes

cūnㄘㄨㄣ

詳細解釋

1.皮膚皸裂。

唐?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詩七首之一:“中原無書歸不得,手腳凍皴皮肉死。”

2.皺縮。

宋?張炎〈采桑子?西園冷罥秋千索〉詞:“雨過花皴,近覺江南無好春。”

1.皮膚上聚積的泥垢或脫落的表皮。

一脖子皴、一身子皴。

2.一種國畫畫法。參見“皴法”條。

cūnㄘㄨㄣ

詳細解釋

1.(皮膚)因干燥、受凍而變得粗糙、干裂或皺縮。

皴裂、手皴了。

2.一種國畫畫法。在畫山石時,先勾出輪廓,再用淡干墨側筆畫,以顯示山石的紋理和陰陽面。

皴法。

皴的康熙字典

折疊展開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別 :正文?午集中 部首:皮部

武英殿刻本: 第1893頁,第19

同文書局本: 第791頁,第22

標點整理本: 第747頁,第38

唐韻》、《集韻》、《韻會??七倫切,音逡。
說文》:皮細起也。
玉篇》:皵也。
梁書?武帝紀》:執筆觸寒,手爲皴裂。

又,繪法。湯垕《畫鑒》:曹弗興善畫,作人物衣紋皴縐。又,董元畫山石,作麻皮皴。

又,《字義總略》:楊樸詩數個湖皴徹骨乾,陸放翁筆記謂不知皴爲何物。湖卽詩狼跋其胡之胡,獸項下縣肉也;胡皴乃牛項下垂皮,言其味薄也。

又,蘇軾〈龍眼〉詩:獨使皴皮生,弄色映琱俎。〔註〕皴皮,指荔枝。

注解

〔皴〕字收錄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中,康熙部首是皮部

〔皴〕字拼音是cūn,左右結構,可拆字為夋、皮,五行屬

〔皴〕字的漢語字典解釋: [cūn] ⑴ 皮膚因受凍或受風吹而干裂⑵ 皮膚上積存的泥垢和脫落的表皮⑶ 中國畫技法之一,涂出物體紋理或陰陽向背

皴的康熙字典解釋由博克字典網整理。皴的解釋內容參考開放康熙字典。

皴字的翻譯

折疊展開
  1. chapped, cracked
  2. gercé, crevassé

皴的字源字形

折疊展開

皴(印刷字體·宋·廣韻) 印刷字體 廣韻

皴(印刷字體·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