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順 反饋

復制 字帖

shòu ㄕㄡˋ

糹部 共14畫 左右結構 U+7DAC
漢語字典

糹部

14畫

8畫

左右結構

shou

shòu

XEPC

VFBBE

ZPWX

22947

7DAC

[55444434434554] 撇折、撇折、點、點、點、點、撇、點、點、撇、點、橫撇/橫鉤、橫撇/橫鉤、捺

綬字概述

折疊展開

〔綬〕字拼音是shòu 部首是糹, 總筆畫是14畫。

〔綬〕字是左右結構

〔綬〕字倉頡碼是VFBBE 五筆是XEPC 四角號碼是22947 鄭碼是ZPWX

〔綬〕字的UNICODE是7DAC。 十進制為32172,UTF-32:00007dac,UTF-8:E7 B6 AC。

〔綬〕字的異體字是

綬的筆順

折疊展開

綬的意思

折疊展開

shòuㄕㄡˋ

基本解釋

一種絲質帶子,古代常用來拴在印紐上,後用來拴勳章。印~。~帶。

詳細解釋

名詞

(形聲。從糸( mì ),受聲。本義:絲帶。古代用以系佩玉、官印等。綬帶的顏色常用以標誌不同的身分與等級) 同本義 ribbon attached to an official seal or medal 綬,紱維也。——《說文》 紱謂之綬。——《小爾雅》。按,綬者,組帶之大名。 掌帷幕幄帟綬之事。——《周禮·幕人》。司農注:「組綬所以系帷也。」 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綬。——《禮記·玉藻》 古者君佩玉,尊卑有序。及秦,以採組連結於繸,謂之綬。——《董巴輿服志》 守邸與共食,食且飽,少見其綬。——《漢書·朱買臣傳》 懷黃金之印,結紫綬於要。——《史記·範睢蔡澤列傳》 又如:綬帶(系印信用的佩帶);綬笥(盛印綬的箱篋);綬囊(古代官吏系在腰間盛綬的口袋);綬花(花名。蔓生如綬,故名) 【漢典】。

shòuㄕㄡˋ

詳細解釋

系在玉飾或印信上的絲帶。

《文選?孔稚珪?北山移文》:“至其紐金章,綰墨綬,跨屬城之雄,冠百里之首。”

印綬、紫綬。

shòuㄕㄡˋ

詳細解釋

用來系在玉飾或印信上的絲帶。

印綬、紫綬。

綬的康熙字典

折疊展開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別 :正文?未集中 部首:糸部

武英殿刻本: 第2217頁,第3

同文書局本: 第927頁,第12

標點整理本: 第889頁,第26

廣韻》:殖酉切;《集韻》、《韻會》、《正韻》:是酉切,??音受。
說文》:綬韍,維也。
玉篇》:綬,組也、綸紱也。
急就篇》〔註〕:綬,受也,所以承受印環也。亦謂之璲。
後漢?輿服志》:韍佩既廢,秦乃以采組連結於璲,光明章表,轉相結受,故謂之綬。
漢官儀》:綬,長一尺二寸,法十二月;廣三尺,法天地人也。

又,《周禮?天官》:幕人掌帷幕幄帟綬之事。〔註〕綬,組綬,所以繫帷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承呪切,音授──義同。

注解

〔綬〕字收錄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中,康熙部首是糸部

〔綬〕字拼音是shòu,左右結構,可拆字為糹、受

〔綬〕字的漢語字典解釋: [shòu] ⑴ 一種絲質帶子,古代常用來拴在印紐上,後用來拴勳章

綬的康熙字典解釋由博克字典網整理。綬的解釋內容參考開放康熙字典。

綬的說文解字

折疊展開

《說文解字》(大徐本)

徐鉉 (宋)

卷別卷十三上反切植酉切頁碼435頁,第28

綬韍維也。從糸受聲。

《說文解字系傳》(小徐本)

徐鍇 (南唐)

卷別卷二十五反切植酉切頁碼1033頁,第5行,第3

綬韍維也。從糸受聲。

《說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別卷十三上反切殖酉切古音第三部頁碼2611頁,第2許惟賢1136頁,第4

綬韍維也。

段注韍古文作市,韠也。韍維,謂所以維韍者。《釋器》曰:璲,瑞也。此謂玉瑞也。又曰:璲,綬也。郭云:卽佩玉之組。所以連繫瑞者。因通謂之璲(今本字誤)。古者韍佩皆系於革帶。佩玉之系謂之璲。俗字爲繸。又謂之綬。韍之系亦謂之綬。《爾雅》渾言之。許析言之。言韍可以該佩也。謂之綬者,韍佩與革帶之閒有聯而受之者。故曰綬。《玉藻》曰: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綬。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組綬。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綬。世子佩瑜玉而綦組綬。士佩瑌玟而縕組綬。孔子佩象環五寸而綦組綬。是其制也。司馬氏《輿服志》曰:五伯迭興。戰兵不息。於是解去韍佩。畱其係璲。以爲章表。故詩曰:??佩璲。此之謂也。至秦乃以采組連結於璲。光明章表。轉相結受。故謂之綬。漢承不改。夫《大東》所言。其時未嘗去玉。綬見《玉藻》、《爾雅》。非至秦漢乃有此名。古之所謂綬者璲也。秦漢之縌也。秦漢之所謂綬者,所以代古之韍佩也。非古之綬也。然則許曰綬,韍維也。又曰組,綬屬也。此古之綬也。又曰縌,綬維也。緺,綬紫靑色也。綸,靑絲綬也。此秦漢之綬也。秦漢改韍佩爲綬。遂改綬爲縌。此名之遷移當正者也。

從糸。受聲。

段注殖酉切。三部。

章太炎說文解字授課筆記

章太炎 (近代)

韍維也,古無褲子,惟用韍以敝其前後。套褲惟軍中用。韍繫於帶,所謂韍維也。引申為印綬,蓋古人印亦必繫於腰間之帶,故曰掛印。

韍維也。古無褲子,惟用韍以蔽其前後,套褲惟軍中用。韍繫于帶,所謂韍維也,引申為印綬,蓋古人印亦必繫于腰間之帶,故曰掛印。○韍上有綬。

韍維也,古無褲子,惟用韍以敝其前後,套褲惟軍中用,韍繫于帶上,所謂韍維也。引申為印綬,蓋古人印亦繫于腰間之帶,故曰掛印。

白話解釋

綬,緊拴護膝的帶子。字形采用“糸”作邊旁,采用“受”作聲旁。

綬字的相關索引

#書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861頁,第3字
2陳昌治本第1105頁,第10字
3黃侃手批第824頁
4說文校箋第576頁,第12字
5說文考正第516頁,第21字
6說文今釋第1907頁,第3字
7說文約注第3206頁,第4字
8說文探原第6413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2750頁,第5字
10說文標整第343頁,第16字
11標注說文第552頁,第14字
12說文注箋第4555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12695頁【補遺】第17912頁
14通訓定聲第1004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1132頁【崇文】第4525頁
16說文句讀第1881頁
17章授筆記第546頁,第1字
18古字詁林第九冊,第1204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1206頁,第11字

綬字的翻譯

折疊展開
  1. silk ribbon attached as a seal
  2. sceau, charge

綬的字源字形

折疊展開

綬(金文·戰國·戰國) 戰國 金文 戰國

綬(石經·唐·開成石經) 石經 開成石經

綬(印刷字體·宋·廣韻) 印刷字體 廣韻

綬(印刷字體·宋·增韻) 印刷字體 增韻

綬(傳抄·宋·集篆古文韻海) 傳抄 集篆古文韻海

綬(印刷字體·明·洪武正韻) 印刷字體 洪武正韻

綬(印刷字體·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