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順 反饋

復制 字帖

ér ㄦˊ

而部 共6畫 獨體字 U+800C
漢語字典

而部

6畫

獨體字

er

ér

象形字

DMJJ

MBLL

GL

10227

5079

2288

800C

[132522] 橫、撇、豎、橫折鉤、豎、豎

而字概述

折疊展開

〔而〕字拼音是ér 部首是而, 總筆畫是6畫。

〔而〕字是獨體字 五行屬金。

〔而〕字倉頡碼是MBLL 五筆是DMJJ 四角號碼是10227 鄭碼是GL 中文電碼是5079 區位碼是2288

〔而〕字的UNICODE是800C。 十進制為32780,UTF-32:0000800c,UTF-8:E8 80 8C。

〔而〕字在《通用規范漢字表》一級漢字

〔而〕字屬最常用字

〔而〕字在《通用規范漢字表》常用字

〔而〕字的異體字是

而的筆順

折疊展開

而的意思

折疊展開

1érㄦˊ

基本解釋

同“”,代詞,你或你的:“~翁歸,自與汝復算耳”。

連詞(①表平列,如“多~雜”。②表相承,如“取~代之”。③表遞進,如“~且”。④表轉折,如“似是~非”。⑤連接肯定和否定表互為補充,如“濃~不烈”。⑥連接狀語和中心詞表修飾,如“侃侃~談”。⑦插在主語謂語中間表假設,如“人~無信,不知其可”)。

表(從……到……)從上~下。

詳細解釋

名詞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須形。上面的“”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內外兩層,外層象兩腮的胡子,內層象生在嘴下的胡子。“”是漢字部首之一。本義:頰毛) 同本義 bristles on the jaws 而,頰毛也。——《說文》

連詞

1.從古沿用下來的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and; furthermore; moreover; but also; into the bargain; if; in case; however

2.表示并列關系。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 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3.表示遞進關系。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 《荀子·勸學》

4.表示承接關系。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 —— 宋· 蘇軾《石鐘山記》

5.表示轉折關系。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 《荀子·勸學》

6.表示假設關系。

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馬首可也。 —— 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7.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

吾恂恂而起。 —— 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代詞

1.你;你的you; your

予豈不知而作。 —— 《詩·大雅·桑柔》余知而無罪也。 —— 《左傳·昭公二十年》子歸,歿而父母之世。 —— 《國語·吳語》盡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來? —— 《莊子·徐無鬼》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 —— 《聊齋志異·促織》

而翁(你的父親)

2.這樣,此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 《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而夫(此人;這人)

助詞

1.表示偏正關系,相當于“”,“of

虞之與 虢,相恃而勢。 —— 《淮南子·人間》

2.與“”、“”、“”、“”、“”、“”連用,相當于“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 《易·系辭上》

語氣詞

1.用于句中,表示反問,相當于“難道”,“how could; how is it possible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論語·顏淵》

2.用于句末,相當于“”,“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 《論語·微子》

動詞

1.如,好象seem; like

溺死者千有余人,軍驚而壞都舍。 —— 《呂氏春秋》

2.另見 néng。

2néngㄋㄥˊ

詳細解釋

名詞

才能ability

然計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義為政故也。 —— 《墨子·尚同下》戒之戒之,微而異之。 —— 《管子·樞言》。微而,猶無能。而、能古字通用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 —— 《管子·小匡》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 —— 《商君書·慎法》

動詞

1.能夠can

桀紂幽厲……不而矯其耳目之欲。 —— 《墨子·非命下》不逢湯武與 恒繆兮,也孰去而知之?《楚辭·九章·惜往日》

2.另見 ér。

érㄦˊ

詳細解釋

1.兩頰上的毛。

《說文解字?而部》:“而,須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

2.二一四部首之一。

1.你。

《詩經?大雅?桑柔》:“嗟爾朋友,予豈不知而作!”《左傳?定公十四年》:“夫差!而忘越王之殺而父乎?”

2.我。

《戰國策?趙策一》:“豫讓拔劍三躍,呼天擊之曰:『而可以報知伯矣。』”《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聶政傳》:“前日所以不許仲子者,徒以親在,今不幸而母以天終,仲子所欲報仇者為誰?請得從事焉!”

1.至、到。

自南而北、自壯而老。

2.能、可以。

《戰國策?齊策六》:“齊多知而解此環不?”《淮南子?原道》:“行柔而剛,用弱而強。”

1.之、的。

《論語?憲問》:“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淮南子?人間》:“虞之與虢,相恃而勢也。”

2.以。

《易經?系辭上》:“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孟子?盡心下》:“由孔子而來,至于今百有余歲。”

從今而后、自此而下。

1.才、始。表時間。

《公羊傳?宣公十五年》:“嘻!甚矣憊!雖然,吾今取此然后而歸爾。”

2.猶。

《論語?陽貨》:“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孟子?告子下》:“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1.和、與。

《論語?雍也》:“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于今之世矣。”《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哀樂而樂哀,皆喪心也。”

2.并且。

《書經?皋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能哲而惠,何憂乎驩兜?”《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3.則、就。

《易經?系辭下》:“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左傳?襄公十八年》:“諸侯方睦于晉,臣請嘗之。若可,君而繼之。”

4.如、若。

《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5.因而、所以。

《左傳?成公八年》:“謂汶陽之田,敝邑之舊也,而用師于齊,使歸諸敝邑。”漢?劉向《說苑?卷一九?修文》:“情動于中,而形于聲。”

6.然而、但是、卻。表轉折之意。

《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孟子?離婁下》:“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

7.尚且。

《莊子?天道》:“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況之道乎?”《淮南子?人間》:“夫一麑而不忍,又何況于人乎?”

1.用于句末,相當于“”、“罷了”。

《詩經?齊風?著》:“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瓊華乎而!”《論語?微子》:“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2.用于句首,相當于“”、“難道”。

《論語?顏淵》:“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左傳?昭公十三年》:“諸侯事晉,未敢攜貳,況衛在君之宇下,而敢有異志?”

3.用于形容詞或副詞的語尾,無義。

《左傳?文公十七年》:“鋌而走險,何能擇?”

érㄦˊ

詳細解釋

1.連詞:(1)連接形容詞、動詞或短語、分句等,所連接的前后兩項之間可以有多種語義關系:

2.a)表示并列或遞進關系。

少而精、這幅字寫得莊重得體而又別具風格。

3.b)表示承接關系。

取而代之、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

4.c)表示轉折關系,相當于“”、“但是”。

勞而無功。

5.(2)用在意思上相對立的主語和謂語中間,表示語氣的轉折,相當于“如果”、“”。

人而無信,有如禽獸。

6.(3)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前項表示后項的目的、原因、依據、方式、狀態等。

率性而為、侃侃而談、為正義而戰、航班因大霧而取消。

7.(4)連接詞或短語,表示由一種狀態過渡到另一種狀態,有“”的意思。

由弱而強、由童年而少年、而壯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8.詞綴。附著在某些語素后,構成連詞或副詞。

因而、然而、時而、俄而。

9.姓。

10.二一四部首之一。

而的康熙字典

折疊展開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別 :正文?未集中 部首:而部

武英殿刻本: 第2296頁,第6

同文書局本: 第961頁,第18

標點整理本: 第927頁,第9

廣韻》:如之切;《集韻》、《韻會》:人之切,??音栭。
正韻》:如支切,音兒。
說文》:頰毛也。〔註〕臣鉉等曰:今俗別作髵,非是。
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其鱗之而。〔註〕之而,頰??也。

又,《玉篇》:語助也。
詩?齊風》:俟我於著乎而。

又,《書?洪範》:而康而色。〔傳〕汝當安汝顏色。

又,《詩?小雅》:垂帶而厲。〔箋〕而亦如也。

又,《詩?大雅》:子豈不知而作。〔箋〕而,猶與也。

又,《禮?檀弓》:而曰然。〔註〕而,猶乃也。

又,《韻會》:因辭,因是之謂也。
論語》:學而時習之。

又,《韻會》:抑辭,抑又之辭也。
論語》: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

又,《韻會》:發端之辭也。

又,《集韻》:奴登切,音能。
易?屯卦》:宜建侯而不寧。〔釋文〕鄭讀而曰能。能,猶安也。

注解

〔而〕字收錄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中,康熙部首是而部

〔而〕字拼音是ér,獨體字,五行屬

〔而〕字的漢語字典解釋: [ér] ⑴ 同“爾”,代詞,你或你的:“~翁歸,自與汝復算耳”。⑵ 連詞(①表平列,如“多~雜”。②表相承,如“取~代之”。③表遞進,如“~且”。④表轉折,如“似是~非”。⑤連接肯定和否定表互為補充,如“濃~不烈”。⑥連接狀語和中心詞表修飾,如“侃侃~談”。⑦插在主語謂語中間表假設,如“人~無信,不知其可”)。⑶ 表(從……到……)

而的康熙字典解釋由博克字典網整理。而的解釋內容參考開放康熙字典。

而的說文解字

折疊展開

《說文解字》(大徐本)

徐鉉 (宋)

卷別卷九下反切如之切頁碼314頁,第11

而頰毛也。象毛之形。《周禮》曰:「作其鱗之而。」凡而之屬皆從而。

鉉注臣鉉等曰:今俗別作髵,非是。

《說文解字系傳》(小徐本)

徐鍇 (南唐)

卷別卷十八反切忍伊反頁碼781頁,第2行,第1

而頰毛也。象毛之??,假借爲語助。《周禮》曰:「作其鱗之而。」凡而之屬,皆從而。

鍇注臣鍇曰:「象頰毛連屬而下也。」

《說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別卷九下反切如之切古音第一部頁碼1814頁,第1許惟賢793頁,第1

而須也。象形。

段注各本作頰毛也,象毛之形。今正。頰毛者,須部所謂??須之類耳。《禮運?正義》引《說文》曰:而,須也。須謂頤下之毛。象形字也。知唐初本須篆下頤毛也。而篆下云須也。二篆相爲轉注。其象形,則首畫象鼻耑。次象人中。次象口上之頾。次象承漿及頤下者。葢而爲口上口下之總名。分之則口上爲頾。口下爲須。須本頤下之專偁。頾與承漿與頰??皆得偁須。是以而之訓曰須也象形。引伸假借之爲語?。或在發端。或在句中。或在句末。或可釋爲然。或可釋爲如。或可釋爲汝。或釋爲能者,古音能與而同。叚而爲能。亦叚耐爲能。如之切。一部。

《周禮》曰:作其鱗之而。

段注??工記?梓人》文。鄭云:之而,頰??也。戴先生云:鱗屬頰側上出者曰之。下埀者曰而。此以人體之偁施於物也。按顧氏《玉篇》以《而部》次於毛毳冄之後。角皮之前。則其意訓而爲獸毛。絕非許意。

凡而之屬皆從而。

白話解釋

而,臉頰上的絡腮胡子。字形像毛發之形。《周禮》上有句子說,“振作起它的麟和臉頰上的毛” 。所有與而相關的字,都采用“而” 作邊旁。

字形解說

甲骨文之,上像人的下巴,下像其鬚。金文二例同甲文之形,唯第二例在形體上端增一飾畫,不影響其音、義。戰國文字首例和金文首例同形,二、三例形略有變,稍失其形。篆文作,鬍鬚中斷,頗失其形。字經隸書,一承篆文之形,一則形變作,楷書即據以定體,也就不易瞭解其初形了。

而字的相關索引

#書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621頁,第2字
2陳昌治本第785頁,第2字
3黃侃手批第599頁
4說文校箋第403頁,第2字
5說文考正第377頁,第3字
6說文今釋第1358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2316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4671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2005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246頁,第2字
11標注說文第390頁,第6字
12說文注箋第3233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9416頁【補遺】第17429頁
14通訓定聲第731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815頁【崇文】第3257頁
16說文句讀第1292頁
17說文新證第731頁,第2字
18古字詁林第八冊,第368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901頁,第1字

而字的翻譯

折疊展開
  1. and; and then; and yet; but
  2. aber (Konj)?, dennoch, jedoch (Konj)?, und (Konj)?, Er (Eig, Fam)?, 表示 “ 到 ” 的 意思 &gt , 接 肯定 和 否定 互相 補 充 的 成分 &gt , 接 語 意 相反 的 成分 , 表示 轉 折 &gt , 接 語 意 相承 的 成分 &gt , 接事 理 上前 后 相因 的 成分 &gt , 把 表示 時間 或 方式 的 成分 連 接 到 動詞 上面 &gt , 插 在 主 、 謂語 之 間、 有 “ 如果 ” 的 意思 “&gt , Radikal Nr. 126 = Bart, anheften; und dabei, und, aber, w?hrend (Sprachw)
  3. et, mais, tandis que, alors que

而的字源字形

折疊展開

而(玉書·春秋·侯馬盟書) 春秋 玉書 侯馬盟書

而(篆書·春秋·石鼓文) 春秋 篆書 石鼓文

而(金文·戰國·戰國晚期) 戰國 金文 戰國晚期

而(金文·戰國·戰國) 戰國 金文 戰國

而(簡·楚〔戰國〕·郭店) 楚〔戰國〕 郭店

而(簡·楚〔戰國〕·包山) 楚〔戰國〕 包山

而(簡·楚〔戰國〕·上博) 楚〔戰國〕 上博

而(簡·楚〔戰國〕·新蔡葛陵) 楚〔戰國〕 新蔡葛陵

而(簡·楚〔戰國〕·九店) 楚〔戰國〕 九店

而(簡·楚〔戰國〕·范家坡) 楚〔戰國〕 范家坡

而(簡·秦·青川木牘) 青川木牘

而(簡·秦·放馬灘) 放馬灘

而(簡·秦·睡虎地) 睡虎地

而(簡·秦·岳麓書院) 岳麓書院

而(簡·秦·龍崗) 龍崗

而(簡·秦·關沮) 關沮

而(簡·秦·里耶) 里耶

而(簡·漢·張家山) 張家山

而(石經·漢·熹平石經) 石經 熹平石經

而(傳抄·魏·三體石經) 傳抄 三體石經

而(石經·唐·開成石經) 石經 開成石經

而(傳抄·唐·唐代石刻篆文) 傳抄 唐代石刻篆文

而(印刷字體·宋·廣韻) 印刷字體 廣韻

而(印刷字體·宋·增韻) 印刷字體 增韻

而(傳抄·宋·汗簡) 傳抄 汗簡

而(傳抄·宋·古文四聲韻) 傳抄 古文四聲韻

而(傳抄·宋·三體陰符經) 傳抄 三體陰符經

而(傳抄·宋·集篆古文韻海) 傳抄 集篆古文韻海

而(印刷字體·明·洪武正韻) 印刷字體 洪武正韻

而(印刷字體·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