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順 反饋

復制 字帖

ěr ㄦˇ

耳部 共6畫 獨體字 U+8033
漢語字典

耳部

6畫

獨體字

er

ěr

象形字

BGHG

SJ

CE

10400

5101

2290

8033

[122111] 橫、豎、豎、橫、橫、橫

耳字概述

折疊展開

〔耳〕字拼音是ěr 部首是耳, 總筆畫是6畫。

〔耳〕字是獨體字 五行屬火。

〔耳〕字倉頡碼是SJ 五筆是BGHG 四角號碼是10400 鄭碼是CE 中文電碼是5101 區位碼是2290

〔耳〕字的UNICODE是8033。 十進制為32819,UTF-32:00008033,UTF-8:E8 80 B3。

〔耳〕字在《通用規范漢字表》一級漢字

〔耳〕字在《通用規范漢字表》常用字

耳的筆順

折疊展開

耳的意思

折疊展開

ěrㄦˇ

基本解釋

聽覺和平衡感覺的器官(通稱“耳朵”)~背( bèi )。~垂。~鬢廝磨( mó )。~穴。~聰目明。~濡目染。

像耳朵的東西。木~。銀~。

像耳朵一樣分列兩旁的東西。~房。鼎~。

聽說。~聞。~軟。~順(指年至六十,聽到別人的話,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指人六十歲)。

文言助詞,而已,罷了。想當然~。

文言語氣詞(大致同“”):“且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

詳細解釋

名詞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漢字部首之一。本義:耳朵。

2.同本義ear

耳,主聽也。 —— 《說文》耳者,腎之候。 —— 《白虎通·情性》耳者,心之候。 —— 《春秋·元命苞》耳目者,心思之助也。 —— 《鬼谷子·權篇》坎為耳。 —— 《易·說卦》忠言逆耳利于行。 —— 明· 劉基《苦齋記》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 宋· 蘇軾《石鐘山記》

耳目官(指耳、目兩種器官);耳斡兒(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頭有尖頭);耳朵垂子(借指耳窩);耳根廂(耳邊);耳順(六十歲)

3.聽覺,聽力 sense of hearing。如:耳識,耳性(記性);耳重(重聽。耳朵聽覺不靈敏);。

4.耳狀的東西 an ear-like thing。如:索耳;吊耳;木耳;銀耳;虎耳草;耳杯(兩側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

5.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sprout(of grain on the cereal)

禾頭生耳黍穗黑,農夫田父無消息。 —— 杜甫《秋雨嘆三首》

6.位置在兩旁的如:耳門;耳房。

動詞

1.聽到,聽說 hear; listen。如:耳食之學(傳聞中得到的浮淺知識);耳頑(聽不進去);耳生(聽來生疏);耳決(猶耳聞)

2.附耳而語 whisper。如:耳言(猶耳語);耳報(暗中報告,私下傳言);耳提面命(當面講,甚至揪著耳朵講。比喻教導得殷勤懇切)

3.通“”。退后,居次withdraw

人自為種而天下耳。 —— 《莊子·天運》

語氣詞

1.表示限制,相當于“而已”、“罷了”that is all

技止此耳。 —— 唐· 柳宗元《三戒》止增笑耳 —— 《聊齋志異·狼三則》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 《論語·陽貨》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三十里耳。 —— 《史記》

2.表示肯定或語句的停頓與結束,如同“”,相當于“”、“”、“

田橫,齊之壯士耳。 —— 《資治通鑒》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 —— 《史記》

連詞

表示轉折關系,相當于“”故化成俗定,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而忘家,公耳忘私。——賈誼《治安策》

ěrㄦˇ

詳細解釋

1.人及動物的聽覺器官與平衡器官。可分外耳、中耳、內耳三部分。

2.凡器物兩旁附有以便于提攜的把手均稱為“”。

《易經?鼎卦?六五》:“鼎,黃耳金鉉。”《史記?卷二八?封禪書》:“有雉登鼎耳雊,武丁懼。”

3.形狀像耳朵的東西。

木耳、銀耳。

4.姓。如明代有耳元明。

5.二一四部首之一。

聞、聽。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大夫,晉重列也。今無功而受,非晉臣之意,君其耳而未之目邪?”《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上?孝景王皇后傳》:“又耳曩者所夢日符,計未有所定。”

1.位于句末,表決定的意思。相當于“”、“”。

《史記?卷一一○?匈奴傳》:“且所給備善則已;不備,苦惡,則候秋孰,以騎馳蹂而稼穡耳。”

2.位于句末,表限制的意思。相當于“而已”、“罷了”。

《論語?陽貨》:“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ěrㄦˇ

詳細解釋

1.耳朵。

耳垢、耳聰目明。

2.外形像耳朵的東西。

木耳、銀耳。

3.位置在兩側的。

耳房、耳門。

4.〈書〉助詞。用在句末,表示限止語氣等,相當于“而已”、“罷了”。

技止此耳(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驢〉)、前言戲之耳(《論語?陽貨》)。

5.姓。

6.二一四部首之一。

耳的康熙字典

折疊展開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別 :正文?未集中 部首:耳部

武英殿刻本: 第2304頁,第7

同文書局本: 第965頁,第5

標點整理本: 第930頁,第40

唐韻》:而止切;《集韻》、《韻會》、《正韻》:忍止切,??音洱。
說文》:主聽也。
易?說卦》:坎爲耳。
管子?水地篇》:腎發爲耳。
淮南子?精神訓》:肝主耳。
白虎通》:耳者,腎之??也。

又,俗以塗巷語爲信曰耳食。
史記?六國表》:此與以耳食何異。〔註〕耳食,不能知味也。

又,凡物象耳形者,皆曰耳。
史記?封禪書》:有雉登鼎耳。
後漢?五行志》:延熹中,京都幘顏短耳長。

又,《韻會》:助語辭。
論語》:女得人焉耳乎。
禮?祭統》:夫銘者,壹稱而上下皆得焉耳矣。

又,《正韻》:語決辭。
史記?高祖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

又,《詩?魯頌》:六轡耳耳。〔傳〕耳耳然至盛也。〔朱註〕耳耳,柔從也。

又,爵名。
左傳?昭七年》:燕人歸燕姬,賂以瑤罋玉櫝斝耳。〔註〕斝耳,玉爵。〔疏〕斝,爵名,以玉爲之,旁有耳,若今之杯,故名耳。

又,姓。
正字通》:明洪熙中有耳元明。

又,人名。老子名李耳。

又,地名。
前漢?武帝紀》:罷儋耳、眞番郡。〔註〕師古曰:儋耳,本南越地;眞番,本朝鮮地,皆武帝所置也。
後漢?明帝紀》:西南哀牢、儋耳、僬僥諸種,前後貢獻。〔註〕楊浮《異物志》曰:儋耳,南方夷,生則鏤其頰皮,連耳匡分爲數枝,狀如雞腸,纍纍下垂至肩。

又,山名。
書?禹貢》:熊耳、外方、桐柏。〔疏〕熊耳山,在弘農盧氏縣東,伊水所出。
荊州記》:順陽、益陽二縣,東北有熊耳山,東西各一峯,如熊耳狀,因以爲名。〈齊語〉:踰大行與辟耳之谿。〔註〕辟耳,山名。
史記?封禪書》:束馬懸車,上??耳之山。〔註〕??耳,山名,在河南太陽。

又,草名。
詩?周南》:采采卷耳。〔傳〕卷耳,苓耳也。
廣雅》云:枲耳也。〔疏〕生子如婦人耳中璫,或謂之耳璫,幽州人謂之爵耳。
博雅》:耳,馬莧也。

又,獸名。
博雅》:李耳,虎也。又,綠耳,周穆王駿馬名,俗作騄駬。魏時西??獻千里馬,色白,兩耳黃,名黃耳。
山海經》:丹熏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鼠,而兔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飛,名曰耳鼠〔註〕卽鼯鼠,飛生鳥也。崔豹《古今注》:狗一名黃耳。

又,蟲名。
爾雅?釋蟲》:螾??入耳。〔疏〕今蚰蜒喜入耳者。揚子《方言》:蚰??,自關而東謂之螾??,或謂之入耳。

又,曾孫之孫曰耳孫。
前漢?惠帝紀》:內外公孫耳孫。〔註〕應劭曰:耳孫者,??孫之孫也。去曾高遠,但耳聞之。

又,《集韻》、《韻會??如蒸切,音仍。
前漢?惠帝紀》:耳孫。〔註〕晉灼曰:耳孫,??孫之曾孫也。師古曰:《爾雅》仍孫,從己而數,是爲八葉。與晉說相同。仍、耳聲相近,蓋一號也。又,〈諸侯王表〉:??孫之子耳孫。〔註〕耳音仍。

又,《集韻》:仍拯切,仍上聲──關中河東讀耳作此音。

注解

〔耳〕字收錄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中,康熙部首是耳部

〔耳〕字拼音是ěr,獨體字,五行屬

〔耳〕字造字法是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漢字部首之一。本義是耳朵。

〔耳〕字的漢語字典解釋: [ěr] ⑴ 聽覺和平衡感覺的器官(通稱“耳朵”)⑵ 像耳朵的東西⑶ 像耳朵一樣分列兩旁的東西⑷ 聽說⑸ 文言助詞,而已,罷了⑹ 文言語氣詞(大致同“矣”):“且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

耳的康熙字典解釋由博克字典網整理。耳的解釋內容參考開放康熙字典。

耳的說文解字

折疊展開

《說文解字》(大徐本)

徐鉉 (宋)

卷別卷十二上反切而止切頁碼398頁,第14

耳主聽也。象形。凡耳之屬皆從耳。

《說文解字系傳》(小徐本)

徐鍇 (南唐)

卷別卷二十三反切柔以反頁碼958頁,第5行,第1

耳主聽也。象??。凡耳之屬皆從耳。

《說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別卷十二上反切而止切古音第一部頁碼2361頁,第5許惟賢1026頁,第9

耳主聽者也。

段注者字今補。凡語云而已者,急言之曰耳。在古音一部。凡云如此者,急言之曰爾。在古音十五部。如《世說》云聊復爾耳。謂且如此而已是也。二字音義。絶不容相混。而唐人至今譌亂至不可言。於古經傳亦任意塡寫。致多難讀。卽如《論語》一經。言云爾者,謂如此也。言謹爾,率爾,鏗爾者,爾猶然也。言無隱乎爾,一日長乎爾,爾猶汝也。言汝得人焉爾乎,言得人於此否也。《公羊傳?三年問》焉爾,皆訓於此也。全經惟有前言戲之耳,乃而已之訓。今俗刻作汝得人焉耳乎。乃極爲可笑。曹操曰:俗語云生女耳。耳是不足之詞。此古說之存者也。音轉讀爲仍。如耳孫亦曰仍孫是也。

象形。

段注而止切。一部。

凡耳之屬皆從耳。

章太炎說文解字授課筆記

章太炎 (近代)

「云爾」者,爾云也,猶如此說也。《孟子》:「然而無有(衍)乎爾(彼),則亦無(衍)有于爾(此)。」生女耳。耳,猶而己也。

白話解釋

耳,負責聽音的器官。字形像耳廓形狀。所有與耳相關的字,都采用“耳”作邊旁。

字形解說

甲骨文之,像人左耳外廓的樣子。金文三例,都像左耳之形,只是其一、二例多了耳竅,更為寫實。第三例似描摩人耳之形,無異圖畫。戰國文字二例,第一例耳朵上、下的邊緣向右延伸,稍失其形;第二例耳上的邊緣向右延伸,內側邊緣向下彎曲,更離其形,不過,大抵看來,仍像人耳之形。篆文應是承自戰國文字第二例,外像耳朵的邊緣,中有竅,右側邊緣向下延長,不免失形。隸書耳與篆文耳無甚差異。楷書繼之隸書,上、下耳邊橫向延長,形變更大,也就不易瞭解其原形了。以上諸形,都據具體的實象造字。在六書中屬於象形。

耳字的相關索引

#書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786頁,第3字
2陳昌治本第1001頁,第6字
3黃侃手批第755頁
4說文校箋第521頁,第11字
5說文考正第470頁,第15字
6說文今釋第1728頁,第1字
7說文約注第2920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5843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511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312頁,第11字
11標注說文第500頁,第1字
12說文注箋第4150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11661頁【補遺】第17773頁
14通訓定聲第735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1036頁【崇文】第4141頁
16說文句讀第1700頁
17說文新證第838頁,第1字
18章授筆記第487頁,第3字
19古字詁林第九冊,第565頁,第2字
20古字釋要第1098頁,第7字

耳字的翻譯

折疊展開
  1. ear; merely, only; handle
  2. Ohr, Radikal Nr. 128 = Ohr (Sprachw)
  3. oreille, anse, (finale)?, 128e radical

耳的字源字形

折疊展開

耳(甲骨文·商·??組) 甲骨文 ??組

耳(甲骨文·商·??賓間) 甲骨文 ??賓間

耳(甲骨文·商·子組) 甲骨文 子組

耳(甲骨文·商·午組) 甲骨文 午組

耳(甲骨文·商·賓組) 甲骨文 賓組

耳(甲骨文·商·無名組) 甲骨文 無名組

耳(金文·商·商) 金文

耳(金文·西周·西周早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早期

耳(金文·西周·西周早期或中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早期或中期

耳(簡·楚〔戰國〕·包山) 楚〔戰國〕 包山

耳(簡·楚〔戰國〕·郭店) 楚〔戰國〕 郭店

耳(簡·楚〔戰國〕·上博) 楚〔戰國〕 上博

耳(簡·秦·放馬灘) 放馬灘

耳(簡·秦·睡虎地) 睡虎地

耳(簡·秦·關沮) 關沮

耳(簡·漢·張家山) 張家山

耳(傳抄·魏·三體石經) 傳抄 三體石經

耳(石經·唐·開成石經) 石經 開成石經

耳(印刷字體·宋·廣韻) 印刷字體 廣韻

耳(印刷字體·宋·增韻) 印刷字體 增韻

耳(傳抄·宋·汗簡) 傳抄 汗簡

耳(傳抄·宋·古文四聲韻) 傳抄 古文四聲韻

耳(傳抄·宋·集古文韻上聲韻第三) 傳抄 集古文韻上聲韻第三

耳(傳抄·宋·集篆古文韻海) 傳抄 集篆古文韻海

耳(印刷字體·明·洪武正韻) 印刷字體 洪武正韻

耳(印刷字體·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