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字概述
〔誓〕字拼音是shì 部首是言, 總筆畫是14畫。
〔誓〕字是上下結構 五行屬金。
〔誓〕字倉頡碼是QLYMR 五筆是RRYF 四角號碼是52601 鄭碼是DPS 中文電碼是6129 區位碼是4236。
〔誓〕字的UNICODE是8A93。 十進制為35475,UTF-32:00008a93,UTF-8:E8 AA 93。
〔誓〕字在《通用規范漢字表》是一級漢字。
〔誓〕字在《通用規范漢字表》是常用字。
〔誓〕字的異體字是 ?
誓的筆順
誓的意思
誓
shìㄕˋ基本解釋
①當眾或共同表示決心,依照說的話實行。~師。~詞。~愿。~死。
②表示決心的話。發~。宣~。立~。
詳細解釋
動詞
1.形聲。從言,折聲。本義:發誓;立誓。
2.同本義swear。
誓,以言約束也。 —— 《說文》。段注:“凡自表不食言之辭皆曰誓,亦約束之意也。”約信曰誓。 —— 《禮記·曲禮》予誓,告汝誓命。 —— 《書·甘誓》。注:“要信也。”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 《詩·衛風·氓》司射西面誓之。 —— 《儀禮·大射儀》。注:“猶告也。”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 —— 《左傳·隱公元年》終待說山盟海誓。 —— 趙長卿《賀新郎》不久當還歸,誓天不相負。 —— 《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為誓與城為殉。 —— 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 宋· 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誓志(發誓立志);誓死不貳(發誓至死不變心);誓辭(立誓的言辭);誓戒(誓約警戒);誓劍(對著劍發誓;皇帝贈與出巡大臣的寶劍,即后世所稱的“上方寶劍”);誓書鐵券(即“丹書鐵券”。古代帝王頒賜功臣的享有免罪等特權的證件)
3.接受爵位accept a rank of nobility。
凡諸侯之適子,誓于天下,攝其君,則下其君之禮一等。 —— 《周禮》
4.告誡;告知warn; tell。
司射西面誓之曰:“公射大候,大夫射參,士射干。” —— 《儀禮·大射儀》。注:“猶告也。”惟君有黼裘以誓省。 —— 《禮記·玉藻》。疏:“告勑也。”[五戒]一日誓,用之于軍旅。 —— 《周禮·秋官·士師》
誓戒(約束警戒);誓民(告戒吏民);誓眾(告誡眾人)
5.銘刻;牢記 engrave on one's mind; keep firmly in mind。如:誓肌(刻骨銘心)
名詞
1.指國與國、人與人之間所訂立的誓約;盟約;誓言oath of alliance; oath; pledge。
張陳背誓。 —— 曹植《五帝誅》周武有孟津之誓。 —— 《左傳·昭公四年》女子先有誓,老姥豈敢言。 —— 《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誓令(誓言與命令);誓信(盟約);誓書(盟約);誓章(記載有誓詞的文件);誓要(約盟,盟誓)
2.古代告誡將士的言辭 warning; admonition。如:《湯哲》、《泰誓》、《秦誓》
形容詞
◎謹慎 prudent曲藝皆誓之,以待又語。——《禮記·文王世子》
誓
shìㄕˋ詳細解釋
名
◎表明決心、矢志不渝的言詞。
《詩經?衛風?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立誓、發誓、山盟海誓。
動
◎告誡。
《書經?泰誓下》:“王乃大巡六師,明誓眾士。”《國語?越語上》:“句踐既許之,乃致其眾而誓之。”
誓師。
副
1.絕對。
誓不兩立、誓不甘休。
2.受命。
《周禮?春官?典命》:“凡諸侯之適子,誓于天子攝其君。”
誓
shìㄕˋ詳細解釋
1.發誓,表示決心實現。
誓師、誓言、誓不甘休、指天誓日。
2.誓言。
宣誓、山盟海誓、信誓旦旦。
誓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別 :正文?酉集上 部首:言部
武英殿刻本: 第2777頁,第6字
同文書局本: 第1162頁,第1字
標點整理本: 第1136頁,第23字
古文: ?? 、 ??
音《唐韻》、《集韻》、《韻會》??時制切,音逝。
《說文》:約束也。
《六書統》:從言從折,以言折其罪也。
《爾雅?釋言》:謹也。〔註〕所以約勤謹戒衆。〔疏〕謹,敕也。集將士而戒之曰誓。
《釋名》:制也,以拘制之也。
《正韻》:約信也。
《書?大禹謨》:禹乃會羣后,誓于師。〔傳〕誓,戒也。軍旅曰誓。
《左傳?閔二年》:誓軍旅。〔註〕宣號令也。
《禮?曲禮》:約信曰誓。〔疏〕用言辭共相約束以爲信也。又,〈文王世子〉:曲藝皆誓之。〔註〕戒謹也。
例又,《玉篇》:命也。
《周禮?春官?典命》:凡諸侯之適子,誓于天子,攝其君。〔註〕誓,猶命也。言誓者,明天子既命之爲嗣,樹子不易也。
例又,禮,將祭,而號令齊百官,亦謂之誓。
《周禮?天官?大宰》:祀五帝,則掌百官之誓戒。〔鄭箋〕誓戒,要之??注,重失禮也。
例又,男女私約亦曰誓。
《詩?國風》:信誓旦旦。
例又,《尚書》有〈甘誓〉、〈湯誓〉、〈泰誓〉、〈牧誓〉、〈費誓〉、〈秦誓〉,皆篇名。〔傳〕《書》有六體,誓其一也。
例又,人名。
《史記?秦始皇紀》:高誓,古仙人名。
音又,《集韻》:以制切,音曳──相約以言也。
音又,食列切,音舌──義同。
注解
〔誓〕字收錄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上,康熙部首是言部。
〔誓〕字拼音是shì,上下結構,可拆字為折、言,五行屬金。
〔誓〕字造字法是形聲。從言,折聲。本義是發誓;立誓。
〔誓〕字的漢語字典解釋:㈠ [shì] ⑴ 當眾或共同表示決心,依照說的話實行⑵ 表示決心的話
誓的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大徐本)
徐鉉 (宋)卷別卷三上反切時制切頁碼第70頁,第28字續丁孫
誓
約束也。從言折聲。
《說文解字系傳》(小徐本)
徐鍇 (南唐)卷別卷五反切時制反頁碼第198頁,第7行,第3字述
約束也。從言折聲。
鍇注臣鍇曰:「與之爲約誓也。《泰誓》曰:『予克受,非予武,惟朕文考無罪。受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無良。』是爲約誓也。」
《說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卷別卷三上反切時制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368頁,第2字許惟賢第165頁,第15字
約束也。
段注《周禮》五戒。一曰誓。用之於軍旅。按凡自表不食言之辭皆曰誓。亦約束之意也。
從言。?聲。
段注時制切。十五部。
章太炎說文解字授課筆記
章太炎 (近代)朱一約束。引申為彼此相約束,如「誓,矢也」
錢一約束也。引申為彼此相約束,如「誓,矢也」(?)。
周二約束也。引申為彼此相約束為誓矢。
白話解釋
誓,用以約束自己行為的發咒似諾言。字形采用“言”作邊旁,采用“折”作聲旁。
字形解說
金文從言、折聲,「折」字的左旁縮小,和「言」旁組合成左偏旁。篆文、楷書同從言、折聲。字從「言」為義符,表示是與言語有關的動作;從「折」為聲符,不兼義,依《說文》,「折」字本義為「斷也」,此義與「誓」無關。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誓字的相關索引
# | 書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140頁,第12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199頁,第8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161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95頁,第11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90頁,第13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314頁,第4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546頁,第1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1290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470頁,第2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57頁,第22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96頁,第2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719頁,第2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2953頁【補遺】第16434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2695頁,第1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197頁【崇文】第785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273頁 |
17 | 章授筆記 | 第105頁,第3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三冊,第16頁,第2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256頁,第4字 |
誓字的翻譯
- swear, pledge; oath
- Eid, Schwur, Gel?bnis (S)?, geloben, schw?ren (V)
- jurer, prêter serment
誓的字源字形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
唐 石經 開成石經
宋 印刷字體 廣韻
宋 印刷字體 增韻
明 印刷字體 洪武正韻
清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