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順 反饋

復制 字帖

dòu ㄉㄡˋ

豆部 共7畫 獨體字 U+8C46
漢語字典

豆部

7畫

獨體字

dou

dòu

象形字

GKUF

MRT

AJUA

10108

6258

2225

8C46

[1251431] 橫、豎、橫折、橫、點、撇、橫

?

豆字概述

折疊展開

〔豆〕字拼音是dòu 部首是豆, 總筆畫是7畫。

〔豆〕字是獨體字 五行屬火。

〔豆〕字倉頡碼是MRT 五筆是GKUF 四角號碼是10108 鄭碼是AJUA 中文電碼是6258 區(qū)位碼是2225

〔豆〕字的UNICODE是8C46。 十進制為35910,UTF-32:00008c46,UTF-8:E8 B1 86。

〔豆〕字在《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一級漢字

〔豆〕字在《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常用字

〔豆〕字的異體字是 ?

豆的筆順

折疊展開

豆的意思

折疊展開

dòuㄉㄡˋ

基本解釋

雙子葉植物的一科,木本、草本植物都有,如“紫檀”、“槐樹”、“黃豆”、“綠豆”、“紅豆”、“豌豆”、“落花生”等,日常統(tǒng)稱豆類植物,亦指這些植物的種子。~科。~子。~莢(豆角兒)。~漿。~綠。煮~燃萁。目光如~。

形狀像豆粒的東西。土~兒。

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形狀像高腳盤。俎~。

姓。

詳細解釋

名詞

1.象形。甲骨文字形,形似高腳盤,或有蓋。漢字部首之一,從“”的字或與食器有關(guān)。或與豆類有關(guān)。本義:古代一種盛食物的器皿。

2.同本義。形似高足盤,或有蓋。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出現(xiàn),盛行于商周時,多陶制,也有青銅制或木制涂漆的。后世也作禮器standing cup

豆,古食肉器也。 —— 《說文》卬盛于豆。 —— 《詩·大雅·生民》

3.又。

于豆于登。籩豆大房。 —— 《詩·魯頌·閟宮》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籩,瓦豆謂之登。 —— 《爾雅》食一豆肉,中人之食也。 —— 《周禮·考工記》若所市于人者,將以實籩豆奉祭祀、供賓客乎? —— 明· 劉基《賣柑者言》

豆俎(指古代祭祀用的禮器);豆籩(古代宴會和祭祀時盛放食物的器皿。木制的叫豆,竹制的叫籩)

4.古代容器 vessel。亦為容量單位,四升為一豆。

四升為豆。 —— 《左傳·昭公三年》

豆登(古代盛器,亦用作祭器。登似豆而較淺)

5.”假借為“”,豆類植物的總稱bean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 宋· 辛棄疾《清平樂·村居》四月時雨降,可種大小豆 —— 后魏· 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種豆》

扁豆;黑豆;豆觴(豆肉觴酒的簡稱);豆腐飯(舊稱家常便飯);豆腐牌兒(賣豆腐的布招);豆糜(煮豆為粥);豆苗(豆的幼苗);豆剖瓜分(比喻疆土分裂);豆秧(豆的幼苗);豆藤(豆類植物中蔓生種的莖桿)

6.古代重量單位 a weight unit。十六黍為一豆,六豆為一銖,二十四銖重一兩,十六兩為一斤。

十六黍為一豆。 —— 《說苑辨物》

7.樣子像豆的東西 sth. resembling a bean。如:豆姑娘(小姑娘);豆火(指火小如豆);土豆;豆肉(指一豆所盛之肉)

8.姓。

dòuㄉㄡˋ

詳細解釋

1.古代盛食品的器皿。器淺似盤,圈足,多數(shù)有蓋。盛行于商周時期,后亦作為禮器。

《說文解字?豆部》:“豆,古食肉器也。”《詩經(jīng)?大雅?生民》:“卬盛于豆,于豆于登。”漢?鄭玄?箋:“祀天用瓦豆,陶器質(zhì)也。”

2.雙子葉植物中離瓣植物豆科的泛稱。草本、木本均有。葉多復葉,間或為單葉,互生,通常具托葉。花為蝶形,實皆結(jié)莢,種子無胚乳,間或含少量胚乳。種類甚多,遍產(chǎn)世界各地。用途極廣,供食用、藥用或觀賞等。

3.姓。如漢代有豆如意,清代有豆文武。

4.二一四部首之一。

dòuㄉㄡˋ

詳細解釋

1.豆類植物的統(tǒng)稱。也指豆類植物的籽實。

黃豆、黑豆、豆粒、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2.形狀像豆粒的東西。

土豆、糖豆。

3.古代用來盛食物的器皿,形狀像高腳盤,大多有蓋。

籩豆。

4.姓。

5.二一四部首之一。

豆的康熙字典

折疊展開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別 :正文?酉集中 部首:豆部

武英殿刻本: 第2851頁,第11

同文書局本: 第1191頁,第14

標點整理本: 第1167頁,第18

古文: ??????

唐韻》:徒??切;《集韻》、《韻會》、《正韻》:大透切,??音竇。
說文》:古食肉器也。
爾雅?釋器》:木豆謂之豆。
書?武成》:執(zhí)籩豆。
詩?小雅》:爲豆孔庶。
公羊傳?桓四年》:諸侯曷爲必田狩,一曰乾豆。〔註〕豆,祭器,狀如鐙。
禮?明堂位》:夏后氏以楬豆,商玉豆,周獻豆。〔註〕楬,無異物之飾也;獻音娑,疏刻之也。又,〈禮器〉: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又,〈鄕飮酒義〉: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yǎng)老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旊人爲豆,實三而成觳,崇尺。〔註〕崇,高也。豆實四升。
史記?樂書》:簠簋俎豆,禮之器也。

又,揚子《方言》:??楚宋衞謂桮??爲豆籠。〔註〕盛桮器籠也。
集韻》或作梪、?。

又,《韻略》:穀也。
博雅》:大豆,菽也;小豆,荅也。
周禮?天官?大宰》「三農(nóng),生九穀」〔註〕: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麥爲九穀。
禮?投壷》:壷中實小豆焉,爲其矢之躍而出也。于寶晉書》:駑馬戀棧豆。又,《博雅》:天豆,雲(yún)實也。又,巴豆、海紅豆皆藥名,出巴蜀。又,相思子,一名紅豆。又,土芋,一名土豆──皆菽豆別一種也。俗作荳,非。

又,《說苑?辨物篇》:十六黍爲一豆,六豆爲一銖,二十四銖爲一兩。

又,官名。
南齊書?魏虜傳》:北魏置九豆和官。

又,地名。
北史?周文帝紀》:文帝伐魏,至盤豆,拔之。

又,州名。
唐書?地理志》:隴右道有白豆州。

又,姓。漢光武時關(guān)內(nèi)侯豆如意,後魏長廣王豆代田。又,複姓。北周豆盧寧,本姓慕容氏,歸魏賜姓豆盧氏。又,三字姓。北魏次南有紇豆陵氏。

又,《正韻》:當口切,音斗。
玉篇》:量名。
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食一豆肉,飮一豆酒。〔註〕豆,當爲斗。毛居正曰:豆,古斗字。如《左傳?昭三年》「豆區(qū)釜鍾」之類當音斗,後人誤讀爲俎豆之豆;斗斛之斗又作?,蓋譌倂耳。

又,《字彙補》:思留切,讀作羞。
周禮?天官?臘人》:凡祭祀共豆脯。〔註〕脯非豆實,豆當爲羞,聲之誤也。〔釋文〕豆音羞。

又,《韻補》葉動五切,音杜。柳宗元〈牛賦〉:皮角見用,肩尻莫保;或穿緘膝,或?qū)嵸薅埂6谷~保,保音補。

又,葉田故切,讀作渡。
詩?小雅》:??爾籩豆,飮酒之飫;兄弟既翕,和樂且孺。
音學五書》:豆葉孺。

又,山名。
後漢?郡國志》:唐縣有都山,一名豆山。今關(guān)中人讀豆爲渡。
說文》豎、侸、裋,皆以豆得聲;樹字從壴,亦以豆得聲。

注解

〔豆〕字收錄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中,康熙部首是豆部

〔豆〕字拼音是dòu,獨體字,五行屬

〔豆〕字造字法是象形。甲骨文字形,形似高腳盤,或有蓋。漢字部首之一,從“豆”的字或與食器有關(guān)。或與豆類有關(guān)。本義是古代一種盛食物的器皿。

〔豆〕字的漢語字典解釋: [dòu] ⑴ 雙子葉植物的一科,木本、草本植物都有,如“紫檀”、“槐樹”、“黃豆”、“綠豆”、“紅豆”、“豌豆”、“落花生”等,日常統(tǒng)稱豆類植物,亦指這些植物的種子⑵ 形狀像豆粒的東西⑶ 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形狀像高腳盤⑷ 姓。

豆的康熙字典解釋由博克字典網(wǎng)整理。豆的解釋內(nèi)容參考開放康熙字典。

豆的說文解字

折疊展開

《說文解字》(大徐本)

徐鉉 (宋)

卷別卷五上反切徒候切頁碼154頁,第4續(xù)

豆古食肉器也。從囗,象形。凡豆之屬皆從豆。

??

??古文豆。

《說文解字系傳》(小徐本)

徐鍇 (南唐)

卷別卷九反切笛奏反頁碼391頁,第3行,第1

??古食肉器也。從口,象??。凡豆之屬,皆從豆。

鍇注臣鍇曰:「《周禮》:『瓬人爲簋,實一觳,崇尺,厚半寸。豆實三而成觳。』又曰:『豆中(去聲)縣(音玄)。』注:『縣繩以正豆之柄。』觳,三斗也。『人日食一豆肉,飲一豆酒,中人之食也。』注云:『一豆酒當一升酒也。』」

反切………頁碼391頁,第6行,第1

古文豆。

鍇注臣鍇曰:「象??。」

《說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別卷五上反切??古音第四部頁碼826頁,第2許惟賢367頁,第2

??古食肉器也。

段注《考工記》曰:食一豆肉。中人之食也。《左傳》曰:四??爲豆。《周禮?醢人》。掌四豆之食。

從囗。

段注音圍。象器之容也。

象形。

段注上一象幎也。《特牲》。籩巾以綌纁裏。《士昏》。醯醬二豆。菹醢四豆。兼巾之。士喪。籩豆用布巾。是也。下一象丌也。《祭統(tǒng)》注曰:鐙豆下跗。是也。丷象骹也。《祭統(tǒng)》曰:夫人薦豆執(zhí)校。校者,骹之假借字。注云:豆中央直者。是也。豆柄一而巳。?之者,望之則?也。畫繪之法也。《考工記》曰:豆中縣。注。縣繩正豆之柄。是也。豆柄直立。故豎侸豈字皆從豆。??。四部。

凡豆之屬皆從豆。

??,古文豆。

段注鍇本如此作。《玉篇》亦曰??古文。當近是。

章太炎說文解字授課筆記

章太炎 (近代)

豎,侸、豈皆從豆者,直立也。脰從豆亦有直立意。米豆乃菽之借。

白話解釋

豆:古代吃肉時用的盛器。字形采用“口”作邊旁,象形。,這是古文寫法的“豆”字。

字形解說

甲骨文之,上像有飾紋的器容,下像其器項、器底,則多了器蓋,不影響其音、義,正像古代盛肉的食器。金文三例,都像有器蓋的豆器。戰(zhàn)國文字三例,第一例承之甲文,顯而易見;第二例器容和器項略分開,稍失其形;第三例器容左側(cè)開口,似遠其形。篆文最似金文第三例之。隸書、楷書沿之,也都同於篆文。以上諸形,都據(jù)具體的實象造字。在六書中屬於象形。

豆字的相關(guān)索引

#書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305頁,第4字
2陳昌治本第403頁,第6字
3黃侃手批第313頁
4說文校箋第200頁,第5字
5說文考正第192頁,第2字
6說文今釋第683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1201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2728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1001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122頁,第12字
11標注說文第198頁,第7字
12說文注箋第1578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5137頁【補遺】第16758頁【後編】第18191頁
14通訓定聲第1389頁,第3字
15說文義證第411頁【崇文】第1641頁
16說文句讀第609頁
17說文新證第404頁,第1字
18章授筆記第207頁,第2字
19古字詁林第五冊,第97頁,第1字
20古字釋要第492頁,第11字

豆字的翻譯

折疊展開
  1. beans, peas; bean-shaped
  2. Schale auf schmalem S?ulenfu? (S)?, Bohne, Hülsenfrucht (S, Agrar)?, Dou (Eig, Fam)
  3. légumineux, haricot, pois

豆的字源字形

折疊展開

豆(甲骨文·商·歷組) 甲骨文 歷組

豆(甲骨文·商·出組) 甲骨文 出組

豆(甲骨文·商·何組) 甲骨文 何組

豆(金文·商·商) 金文

豆(金文·西周·西周中期)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

豆(金文·西周·西周晚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

豆(簡·楚〔戰(zhàn)國〕·上博) 楚〔戰(zhàn)國〕 上博

豆(簡·楚〔戰(zhàn)國〕·信陽) 楚〔戰(zhàn)國〕 信陽

豆(簡·楚〔戰(zhàn)國〕·望山) 楚〔戰(zhàn)國〕 望山

豆(簡·楚〔戰(zhàn)國〕·郭店) 楚〔戰(zhàn)國〕 郭店

豆(簡·秦·睡虎地) 睡虎地

豆(簡·秦·岳麓書院) 岳麓書院

豆(傳抄·東漢·說文解字) 東漢 傳抄 說文解字

豆(石經(jīng)·唐·開成石經(jīng)) 石經(jīng) 開成石經(jīng)

豆(印刷字體·宋·廣韻) 印刷字體 廣韻

豆(印刷字體·宋·增韻) 印刷字體 增韻

豆(傳抄·宋·古文四聲韻) 傳抄 古文四聲韻

豆(傳抄·宋·集篆古文韻海) 傳抄 集篆古文韻海

豆(傳抄·宋·汗簡) 傳抄 汗簡

豆(印刷字體·明·洪武正韻) 印刷字體 洪武正韻

豆(印刷字體·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