遽字概述
〔遽〕字拼音是jù 部首是辶, 總筆畫是16畫。
〔遽〕字是半包圍結(jié)構(gòu) 五行屬木。
〔遽〕字倉頡碼是YYPO 五筆是HAEP 86 、 HGEP 98 四角號碼是31303 鄭碼是WIGQ 中文電碼是6698 區(qū)位碼是6965。
〔遽〕字的UNICODE是907D。 十進制為36989,UTF-32:0000907d,UTF-8:E9 81 BD。
〔遽〕字在《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是二級漢字。
遽的筆順
遽的意思
遽
jùㄐㄩˋ基本解釋
①急,倉猝。~爾(突然)。~死。~然。匆~。
②驚懼、慌張。~色。惶~。
③古代報信的快馬或驛車。乘~而至。
④遂,就:“塘有萬穴,塞其一,魚何~無由出?”
詳細解釋
名詞
1.形聲。從辵( chuò ),表示與行走有關(guān),本義:送信的快車或快馬。
2.同本義post car or horse。
遽,傳也。 —— 《說文》以待達窮者與遽令。 —— 《周禮·大仆》掌邦國傳遽之小事。 —— 《周禮·行夫》。注:“若今時乘傳騎驛而使者也。”且使遽告于鄭。 ——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注:“傳車。”士曰傳遽之臣。 —— 《禮記·玉藻》
遽人(驛卒;傳達命令的人);遽驛(傳車和驛馬);遽傳(驛車和傳舍);遽委(驛站車馬和儲存的糧食)
3.鄉(xiāng)名 Ju village。在今河北省元氏縣附近。
副詞
1.立刻;馬上immediately; at once; in no time。
遽興姜戎。 —— 《左傳·僖公三十二》北亦未敢遽輕吾國。 —— 宋· 文天祥《指南錄后序》遽撲之。 —— 《聊齋志異·促織》遽以不變名之。 —— [英]赫胥黎著、 嚴復(fù)譯《天演論》
遽諾(馬上承諾、答應(yīng));遽理(馬上或很快處理);遽即(立即)
2.就,竟then。
豈遽善游哉。 —— 《呂氏春秋·察今》此何遽不能為福乎? —— 《淮南子·人間訓(xùn)》遽驚謝曰。 —— 清· 周容《芋老人傳》遽躬蹈之。 —— 清· 袁枚《祭妹文》
形容詞
1.驚慌frightened。
遽惶(惶遽,驚慌);遽惕(惶恐戒懼);遽戚(敬畏的樣子);遽容(恐懼的臉色)
2.十分貧困,窘迫very poor。
遠近久承公名,令于是大遽,不敢移公。 —— 《世說新語》
3.急忙,匆忙hastily; hurriedly。
遽數(shù)之不能終其物。 —— 《禮記·儒行》公懼,遽見之。 —— 《國語·晉語》遽契其舟。 —— 《呂氏春秋·察今》遽曰:“為兩郎僮,孰若為一郎僮耶?” —— 唐· 柳宗元《童區(qū)寄傳》
遽別(急速分別);遽步(急步快走);遽忙(匆忙);遽幾(急切期求);遽淹(迅速而逝)
4.快,迅速quick; fast。
本乎疾者其勢遽,故難得以曉也。 —— 劉禹錫《天論》
遽
jùㄐㄩˋ詳細解釋
名
◎驛車。
《爾雅?釋言》:“遽,傳也。”晉?郭璞?注:“皆傳車驛馬之名。”《左傳?昭公二年》:“聞之,懼弗及,乘遽而至。”
動
◎驚慌、恐懼。
《楚辭?屈原?九章?惜誦》:“眾駭遽以離心兮,又何以為此伴也?”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風(fēng)起波涌,孫、王諸人色并遽。”
形
1.急忙、迫促。
《國語?晉語四》:“(頭頭)謂謁者曰:『……國君而讎匹夫,懼者眾矣。』謁者以告,公遽見之。”《禮記?檀弓上》:“故喪事雖遽,不陵節(jié)。”
2.窘迫。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遠近久承公名,令于是大遽,不敢移公。”
副
◎忽然、突然。
《聊齋志異?卷四?促織》:“見有蟲伏棘根,遽撲之,入石穴中。”
遽聞、欲行遽止。
連
◎遂、就。
《漢書?卷四三?陸賈傳》:“使我居中國,何遽不若漢。”《文選?左思?魏都賦》:“雖自以為道洪化以為隆,世篤玄同,奚遽不能與之踵武而齊其風(fēng)?”
遽
jùㄐㄩˋ詳細解釋
1.〈書〉忽然;急迫;突然。
遽聞、遽下決定、遽忙、遽迫。
2.〈書〉驚恐;懼怕。
遽容、惶遽。
3.姓。
遽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別 :正文?酉集下 部首:辵部
武英殿刻本: 第3031頁,第8字
同文書局本: 第1266頁,第7字
標(biāo)點整理本: 第1250頁,第7字
音《廣韻》、《集韻》、《韻會》:其據(jù)切;《等韻》:巨御切,??音詎。
《玉篇》:急也、疾也、卒也。
《禮?儒行》:遞數(shù)之,不能終其物。
《左傳?僖二十四年》:公遽見之。
《後漢?劉寬傳》:雖在倉卒,未嘗疾言遽色。
例又,《廣韻》:戰(zhàn)慄也。
《集韻》:窘也、懼也。
《左傳?襄三十一年》:豈不遽止。〔註〕遽,畏懼也。
《楚辭?九章》:駭遽以離心兮。〔註〕言意中驚駭,逐離己心也。
例又,《說文》:傳也、驛車也。
《禮?玉藻》:士曰傳遽之臣。〔註〕士位??,供車馬之役,故自稱傳遽。
《左傳?僖三十三年》:且使遽吿于鄭。〔註〕傳車,卽驛遞也。
音又,《集韻》:求於切,音渠──麥也。
例又,姓。
音又,《正韻》:魯遽,人名。
音又,《集韻》:權(quán)俱切,音劬──義同。
注解
〔遽〕字收錄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下,康熙部首是辵部。
〔遽〕字拼音是jù,半包圍結(jié)構(gòu),可拆字為辶、豦,五行屬木。
〔遽〕字造字法是形聲。從辵( chuò ),表示與行走有關(guān)。本義是送信的快車或快馬。
〔遽〕字的漢語字典解釋:㈠ [jù] ⑴ 急,倉猝⑵ 驚懼、慌張⑶ 古代報信的快馬或驛車⑷ 遂,就:“塘有萬穴,塞其一,魚何~無由出?”
遽的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大徐本)
徐鉉 (宋)卷別卷二下反切其倨切頁碼第55頁,第19字續(xù)丁孫
遽
傳也。一曰窘也。從辵豦聲。
《說文解字系傳》(小徐本)
徐鍇 (南唐)卷別卷四反切伎絮反頁碼第160頁,第5行,第1字述
傳也。從辵豦聲。一曰窘也。
鍇注臣鍇曰:「傳,馹車也,故《禮》曰:『大夫稱傳遽之言,傳車尚速,故又爲(wèi)窘迫也。」
《說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卷別卷二下反切其倨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299頁,第3字許惟賢第134頁,第6字
傳也。
段注《釋言》。馹遽傳也。孫炎曰:傳車,驛馬也。《左傳》僖卅三年。使遽告於鄭。遽興姜戎。昭二年。乘遽而至。傳中戀反。
一曰窘也。
段注窘迫也。
從辵。豦聲。
段注其倨切。五部。
章太炎說文解字授課筆記
章太炎 (近代)朱一傳。引申意「一曰窘」(迫也)。快車曰傳,由快車所發(fā)所止之處曰遽,曰傳,即驛傳也。
朱二快車也。引申為急遽。傳亦快車,引申為驛傳,又引申為傳房,今作棧。
錢一傳也,即車也(?)。因車快,故引申為遽速。⑴傳是引申義,快車曰傳;由快車所發(fā)所止處曰遽曰傳,即驛傳也。⑵蘧廬正作遽廬,傳舍之義也;傳舍者,暫住之所也。○二說疑有不同,並列俟質(zhì)。
周二傳也,即車也。車快故引申為遽??。蘧廬正作遽廬,傳舍之義也。傳舍者,暫住之所也。
白話解釋
遽,驛車驛馬。另一種說法認為,“遽”是窘急的意思。字形采用“辵”作邊旁,采用“豦”作聲旁。
字形解說
金文從辵、豦聲,戰(zhàn)國文字、篆文、楷書同。字從「辵」為義符,表示「驛車」與行動有關(guān);從「豦」為聲符,不兼義,依《說文》,「豦」字本義為「鬬相丮不解也」,此義與「遽」無關(guān)。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遽字的相關(guān)索引
# | 書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107頁,第3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159頁,第1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132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75頁,第12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70頁,第7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242頁,第1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427頁,第1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1063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367頁,第2字 |
10 | 說文標(biāo)整 | 第43頁,第27字 |
11 | 標(biāo)注說文 | 第76頁,第4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575頁,第1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2576頁【補遺】第16374頁 |
14 | 通訓(xùn)定聲 | 第1578頁,第1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161頁【崇文】第641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218頁 |
17 | 章授筆記 | 第87頁,第5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二冊,第461頁,第1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203頁,第1字 |
遽字的翻譯
- suddenly, unexpectedly; at once
- schnell
- soudain, hatif, rapide
遽的字源字形
商 金文 商
西周 金文 西周早期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
秦 簡 睡虎地
唐 石經(jīng) 開成石經(jīng)
宋 印刷字體 廣韻
宋 印刷字體 增韻
宋 傳抄 集篆古文韻海
明 印刷字體 洪武正韻
清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