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的筆順
那的意思
那
1nàㄋㄚˋ基本解釋
◎指較遠的時間、地方或事物,與“這”相對。~里。~個。~樣。~些。~時。~么。
詳細解釋
代詞
1.形聲。小篆字形,從邑,冄( rǎn )聲。邑與地名或行政區域有關。后省作“那”。①本義:國名。《說文》:“西夷國。”本讀 nuó。②指示代詞。特指某個人、某個時間、某個地方或某個事物。不一定是遠指之詞,如“那件事你我心里都清楚。”
2.指示代詞that。
3.指代較遠的人或事物。如:那廝(那個家伙,表示鄙視的意思);山坡上有一個穿紅衣服的姑娘,那就是他的未婚妻。
4.指代較遠的時間、處所。
那時使吾。 —— 清· 林覺民《與妻書》
那昝(那咱。那時);從那以后,我就再也沒見過她;那廂(那邊);那頭兒(極點;盡頭);那哈兒(那兒,那里)
5.指較遠的人或事物。如:這時那兩個同學都不在屋里,她獨自在窗前站著。
6.指較遠的時間、處所。如:那和天交界的地方,有一點紅紅的搖動的燈光…
7.指前文提到的或根據上下文或根據當時的情況顯然所指的某個人或物 the。如:把那只貓趕出去。
8.表示突出強調某人、事物或語意 that there。如:我決不會投那家伙票的。
9.表示贊同之點 there。如:那就是你的光榮。
連詞
1.表示順著上文或上句話的語意,申說應有的結果 in that case。如:那我就不再等了。
2.另見 nā;nè;nèi;nuó。
那
3nèiㄋㄟˋ基本解釋
詳細解釋
那
4nāㄋㄚ基本解釋
◎姓。
詳細解釋
形容詞
1.多much; many。
不戢不難,受福不那。 —— 《詩·小雅·桑扈》
2.安閑的樣子peaceful and carefree。
王在在鎬,有那其居。 —— 《詩·小雅·魚藻》
3.美好fine。
使富都那豎贊焉。 —— 《國語·楚語上》
4.代詞。何how。
那,借為問辭,猶何也。如何、奈何之合音也。 —— 《正字通》
動詞
◎移動。后作“挪”move; shift。
語言雖利便,身體莫能那。 —— 《西游記》
那用(挪用);那空(因挪用而虧空);那蹤(移動步子)
名詞
1.姓。
2.另見 nā;nà;nè;nèi。
那
6nuóㄋㄨㄛˊ詳細解釋
那
1nàㄋㄚˋ詳細解釋
代
◎表示疑問。
唐?王建〈寒食行〉:“紙錢那得到黃泉?”
他去那里了?
副
◎怎。
宋?辛棄疾〈瑞鷓鴣?膠膠擾擾幾時休〉詞:“那堪愁上更添愁。”
那
2nǎㄋㄚˇ詳細解釋
代
◎指示詞。單數用法,指比較遠的人、事、物。為“那(ㄋㄚˋ)一”合音成ㄋㄞˋ,再轉成ㄋㄟˋ。
我很欣賞那個人。
那
3nèiㄋㄟˋ詳細解釋
名
◎姓。如明代有那鑒。
那
4nāㄋㄚ詳細解釋
動
◎移動。
《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新人那步過高堂。”
形
1.多。
《詩經?小雅?桑扈》:“受福不那。”漢?鄭玄?箋:“那,多也。”
2.安定。
《詩經?小雅?魚藻》:“有那其居。”漢?鄭玄?箋:“那,安貌。”
代
◎如何、奈何。
《左傳?宣公二年》:“棄甲則那?”晉?杜預?注:“那猶何也。”唐?杜甫 〈夜歸〉詩:“白頭老罷舞復歌,杖藜不睡誰能那?”
名
◎《詩經?商頌》的篇名。共一章。根據〈詩序〉:“〈那〉,祀成湯也。”指頌揚祭祀湯王典禮的音樂和諧美盛之詩。本章二句為:“猗與那與,置我鞀鼓。”猗那二字連用,美盛之貌。與,兮也。置,樹立也。鞉鼓,有柄的小鼓。
那
6něiㄋㄟˇ詳細解釋
那
1nàㄋㄚˋ詳細解釋
1.表示疑問。
火車站到底在那里、這是那門子的道理?。
2.怎么。
那能、那怕、那得、往事那堪回味?。
那
2nǎㄋㄚˇ詳細解釋
◎姓(滿族)。
那
3nāㄋㄚ詳細解釋
1.古西南夷國名。在今四川茂縣。
2.姓(漢族)。
那
5nèiㄋㄟˋ詳細解釋
◎〈口〉“那(ㄋㄚˇ nǎ)一”的合音。用于“那-X(X表量詞)”短語中,把“那一”并讀為“ㄋㄟˇ něi”,成為“那-X”短語形式。
那個人拿了我的尺、請告訴我那邊有好吃的小吃店?。
那
6něiㄋㄟˇ那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別 :正文?酉集下 部首:邑部
武英殿刻本: 第3037頁,第13字
同文書局本: 第1268頁,第30字
標點整理本: 第1255頁,第4字
音《唐韻》、《廣韻》:諾何切;《集韻》、《韻會》:囊何切;《正韻》:奴何切,??音儺。
《說文》:西夷國安定有朝那縣。
例又,《玉篇》:何也。
《左傳?宣二年》:棄甲則那。
例又,多也。
《詩?小雅》:受福不那。
音又,《集韻》:安貌。
《詩?小雅》:有那其居。
例又,姓。
《廣韻》:西魏有那椿。
音又,上聲。
《廣韻》、《正韻》:奴可切;《集韻》:乃可切,??音娜。
《集韻》:何也。
《玉篇》:俗言那事。
音又,去聲。
《廣韻》:奴箇切;《集韻》、《韻會》、《正韻》:乃箇切,??音哪──語助也。
《後漢?韓康傳》:公是韓伯休那。杜甫詩:杖藜不睡誰能那。
音又,葉奴故切,音怒。陸雲〈陸丞相誄〉:改容肅至,傾蓋寵步;鞶帶翻紛,珍裘阿那。
例《說文》本作??,俗作??。
注解
〔那〕字收錄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下,康熙部首是邑部。
〔那〕字是多音字,拼音是nà、nǎ、nèi、nā,左右結構,可拆字為??、?,五行屬火。
〔那〕字造字法是形聲。小篆字形,從邑,冄( rǎn )聲。邑與地名或行政區域有關。后省作“那”。①。本義是國名。《說文》:“西夷國。”本讀 nuó。②指示代詞。特指某個人、某個時間、某個地方或某個事物。不一定是遠指之詞,如“那件事你我心里都清楚。”。
〔那〕字的漢語字典解釋:㈠ [nà] ⑴ 指較遠的時間、地方或事物,與“這”相對㈡ [nǎ] ⑴ 同“哪”(一)(中國大陸地區已不用)。㈢ [nèi] ⑴ 義同(一),“那”和“一”連讀的合音,但指數量時不限于一㈣ [nā] ⑴ 姓。
那的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大徐本)
徐鉉 (宋)卷別卷六下反切諾何切頁碼第210頁,第14字續丁孫
??
異體??、??、那
西夷國。從邑冄聲。安定有朝??縣。
附注徐灝注箋:「??從冄聲,蓋聲變之異。」邵瑛羣經正字:「??,今作那。」
《說文解字系傳》(小徐本)
徐鍇 (南唐)卷別卷十二反切乃多反頁碼第539頁,第4行,第3字述
西夷國。從邑冄聲。安定有朝??縣。
鍇注臣鍇按:《春秋左傳》:楚人遷權於??處。漢制:祠湫源於朝??。
《說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卷別卷六下反切諾何切古音第七、八部頁碼第1174頁,第2字許惟賢第516頁,第7字
西夷國。
段注其地當在今四川之西。《史記》。自筰以東北。君長以什數。冄駹冣大。在蜀之西。又謂牂柯爲南夷。邛筰爲西夷。??葢卽冄駹之冄字。古今字也。按文王之子耼季。賈逵,韋昭皆云:耼,國名。但其地闕。《史記》作冄。《索隱》云:冄或作??。終莫詳其地也。《左傳》。莊十八年有??處。杜云:??處,楚地。凡若此等異地同名者。今皆不引以茲?蕪。
從邑。冄聲。
段注諾何切。按冄聲本在七八部。雙聲合韻也。《小雅》、《商頌?毛傳》曰:??,多也。《釋詁》曰:??,於也。《左傳》。棄甲則??。杜云:??猶何也。今人用??字皆爲柰何之合聲。《越語》。吳人之??不穀。亦又甚焉。韋注。??,於也。此《釋詁》之證。郭失其解。又魚藻箋云:??,安皃。
安定有朝??縣。
段注安定郡朝??,二志同。今陜西平涼府府東南有朝??故城。許意葢謂??與朝??異處。如上文鄖與鄖關之例。如淳朝音株。
章太炎說文解字授課筆記
章太炎 (近代)朱一「奈何」為??。《左傳》「棄甲則??」。「猗歟??歟」,??與都同,都,於也。[一]
朱二訓安貌者,乃儺字,《說文》云「行有節度也」,故訓安貌。
錢一奈何之合音為??,《左傅》「棄甲則??」,奈何也。 「猗歟??歟」,??與都同。都,於也。??、多聲近,皆十七部字。
[一]唐玄宗《為玄元皇帝設像詔》:「倚歟那歟,克開厥後」。
那字的相關索引
# | 書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415頁,第2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534頁,第5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412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267頁,第12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258頁,第1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925頁,第4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1600頁,第1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3446頁,第3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1367頁,第3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164頁,第2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264頁,第18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2135頁,第3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6667頁【補遺】第16992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504頁,第3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562頁【崇文】第2245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855頁 |
17 | 章授筆記 | 第277頁,第8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六冊,第324頁,第3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641頁,第5字 |
那字的翻譯
- that, that one, those
- jene(r, s)? , das (da, dort)? (Pron)?, nun, dann, (Interjektion)? (Int)?, Na (Eig, Fam)?, da, das , diese, jene , (Z?hlwort)? (Z?hl)
- ce, cet, cette, cela, donc, dans ce cas, (nom de famille)?
那的字源字形
漢 簡 張家山
唐 石經 開成石經
宋 印刷字體 廣韻
宋 傳抄 古文四聲韻
宋 傳抄 集篆古文韻海
明 印刷字體 洪武正韻
清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