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的筆順
鼎的意思
鼎
dǐngㄉㄧㄥˇ基本解釋
①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兩耳。銅~。~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鑊。
②鍋。~罐。~鍋。
③古代視為立國的重器,是政權(quán)的象征。~彝。九~。定~。問~。~祚(國運)。
④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對峙。~峙。~足之勢。
⑤大。~族。~臣。~力支持。
⑥正當,正在。~盛( shèng )。
詳細解釋
名詞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部分象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象鼎足。本義:古代烹煮用的器物。
2.同本義 tripod caldron。盛行于商、周。用于煮盛物品,或置于宗廟作銘功記績的禮器。統(tǒng)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
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 —— 《說文》
鼎峙(比喻三方并峙,如鼎之三足);鼎鉉(指鼎);鼎鼐(鼎、鼐均為古代炊具,用來調(diào)和五味。舊時用以比喻宰相治理國家)
3.比喻帝王 emperor。
問鼎;定鼎中原;鼎甲(科舉考試殿試名列一甲);鼎命(帝王之位);鼎業(yè)(帝王的大業(yè))
4.指宰相 prime minister。
鼎臺(宰輔大臣);鼎臣(指宰相)
5.喻三公、宰輔、重臣之位 high official。
鼎輔(三公,宰輔);鼎司(三公的職位)
6.指國家 state。
鼎祚(國祚,國運);鼎運(國運)
形容詞
1.顯貴 important。
鼎臣(大臣,重臣)
2.顯赫,盛大great。
高門鼎貴。 —— 晉· 左思《吳都賦》
大名鼎鼎;鼎甲(豪門大族);鼎姓(豪族,大姓);鼎能(大才能。指能力超群,舉世無匹);鼎族(巨族,豪門貴族)
3.三方并立的,如鼎足分立 tripartite。
鼎分(三分)
動詞
◎變革 change; reformation 鼎新麾一舉,革故法三章。——李商隱《贈送前劉五經(jīng)映》 鼎革固天啟。——徐浩《謁禹廟》
鼎
dǐngㄉㄧㄥˇ詳細解釋
名
1.古代用來烹煮食物的金屬器具。圓腹、三足兩耳,亦有四足的方鼎。盛行于商、周時代。
《說文解字?鼎部》:“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玉篇?鼎部》:“鼎,器也,所以熟食者。”
2.古代傳國的寶器。相傳夏禹鑄九鼎以為傳受帝位的重器。
《左傳?宣公三年》:“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周雖德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3.比喻三公、宰相、重臣等高位。
臺鼎、鼎輔。
4.古代烹殺罪人的刑具。
戰(zhàn)國燕?燕丹〈與傅曲武書〉:“故有刎喉不顧,據(jù)鼎不避者,斯豈樂死而忘生哉,其心有所守也。”宋?文天祥〈正氣歌〉:“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5.福建方言。指鍋子。如稱廚房為“鼎間”,稱鍋蓋為“鼎蓋”。
6.二一四部首之一。
副
1.鼎有三足,引申為三方并立。
《三國志?卷六一?吳書?陸凱傳》:“近者漢之衰末,三家鼎立。”《晉書?卷八七?武昭王李玄盛傳》:“昔漢運將終,三國鼎峙,鈞天之歷,數(shù)鐘皇晉。”
2.方、正。
《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天子春秋鼎盛,行義未過。”
形
◎大。
鼎言、鼎臣、大名鼎鼎、這件事情,我需要你的鼎力相助,才可能成功。
鼎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別 :正文?亥集下 部首:鼎部
武英殿刻本: 第3654頁,第1字
同文書局本: 第1525頁,第8字
標點整理本: 第1527頁,第18字
古文: 鼑
音《唐韻》、《集韻》、《韻會》??都挺切,音頂。
《說文》: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荊山之下。
《玉篇》:鼎所以熟食器也。
《左傳?宣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爲之備,使民知神姦,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
《周禮?天官?膳夫》:王日一舉,鼎十有二,物皆有俎。〔鄭註〕鼎有十二,牢鼎九,陪鼎三。
例又,《周易》卦名,巽下離上之卦。
音又,《正韻》:鼎,當也。
例又,方也。
《前漢?賈誼傳》:天子春秋鼎盛。
例又,鼎鼎,大舒也。
《禮?檀弓》:喪事,鼎鼎爾則小人注。〔疏〕形體寬慢也。
例又,周鼎,星名。見〈步天歌〉。
例又,湖名。
《史記?封禪書》:黃帝鑄鼎於荊山,後世因名其處爲鼎湖。
例又,州名。宋朗州攺鼎州。
例又,城門名。
《後漢?郡國志》:雒陽東城曰鼎門。〔註〕九鼎所後入。
例又,維舟曰鼎。揚子《方言》:維之謂之鼎。
例又,官名。
《前漢?東方朔傳》:夏育爲鼎官。〔註〕鼎官,今殿前舉鼎者也。
例又,姓。宋將鼎澧。
例又,人名。
《西京雜記》:鼎,匡衡小名也。又,《前漢?匡衡傳》〔註〕:張晏曰:匡衡少時字鼎,長乃易字稚圭,世所傳衡與貢禹書,上言衡狀報,下言匡鼎白,知是字也。〔又〕無說《詩》,匡鼎來。〔註〕服虔曰:鼎,猶言當也,若言匡且來也。○〔按〕服虔註誤。
音又,《前漢?賈捐之傳》:捐之復(fù)短石顯。楊興曰:顯鼎貴。〔註〕如淳曰:言方且欲貴矣。鼎音釘。師古曰:讀如字。
音又,葉他經(jīng)切,音汀。左思〈吳都賦〉:精若耀星,聲若雷霆;名藏於山經(jīng),形鏤於夏鼎。
注解
〔鼎〕字收錄于《康熙字典》正文?亥集下,康熙部首是鼎部。
〔鼎〕字拼音是dǐng,上下結(jié)構(gòu),五行屬火。
〔鼎〕字造字法是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部分象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象鼎足。本義是古代烹煮用的器物。
〔鼎〕字的漢語字典解釋:㈠ [dǐng] ⑴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兩耳⑵ 鍋⑶ 古代視為立國的重器,是政權(quán)的象征⑷ 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對峙⑸ 大⑹ 正當,正在
鼎字的翻譯
- large, three-legged bronze caldron
- Antikes Kochgef?? mit zwei Griffen und drei oder vier Standbeinen (S)?, Dreifu? (S)?, kaiserliche Macht (S)?, Kessel (S)?, Macht (S)?, Opfergef?? (S)?, Symbol für das Reich (S)?, Urne (S)?, errichten (V)?, fest (Adj)?, stark (Adv)?, Ding (Eig, Fam)?, Klassenzeichen , Radikal Nr. 206 , Ding (antikes Kochgef?? mit zwei Handgriffen und drei oder vier Beinen)? (S)
- trépied
鼎的字源字形
商 甲骨文 ??組
商 甲骨文 ??賓間
商 甲骨文 子組
商 甲骨文 午組
商 甲骨文 圓體類子卜辭
商 甲骨文 花東子卜辭
商 甲骨文 賓組
商 甲骨文 歷組
商 甲骨文 出組
商 甲骨文 何組
商 甲骨文 黃組
商 甲骨文 組類不明
商 甲骨文 無名組
商 金文 商
西周 甲骨文 西周
西周 金文 西周早期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或晚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
西周 金文 西周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
春秋 金文 春秋早期
春秋 金文 春秋中期
春秋 金文 春秋晚期
春秋 金文 春秋晚期或戰(zhàn)國早期
春秋 金文 春秋
戰(zhàn)國 金文 戰(zhàn)國早期
戰(zhàn)國 金文 戰(zhàn)國中期
楚〔戰(zhàn)國〕 簡 上博
漢 石經(jīng) 熹平石經(jīng)
唐 石經(jīng) 開成石經(jīng)
宋 印刷字體 廣韻
宋 印刷字體 增韻
宋 傳抄 汗簡
宋 傳抄 古文四聲韻
宋 傳抄 集古文韻上聲韻第三
宋 傳抄 集篆古文韻海
宋 傳抄 古文四聲韻
宋 傳抄 集古文韻上聲韻第三
明 印刷字體 洪武正韻
清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