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言而喻
不言而喻的意思
言:說明;喻:了解;明白。
不用說就可以明白。
出處:戰國?孟子《孟子?盡心上》:“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晬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用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形容很明顯。
例子:你想他們這朋友之樂,盡可不言而喻了。(清?劉鶚《老殘游記續集》第一回)
正音:“而”,讀作“ér”,不能讀作“ěr”。
辨析:“不言而喻”和“顯而易見”;都形容很明顯;不用多說或多看。但“不言而喻”偏重于不用說就明白;“顯而易見”偏重于極容易看清楚。
歇后語: 啞巴打手勢 —— 不言而喻
謎語: 1. 旗語 (謎底:不言而喻)
2. 打手勢 (謎底:不言而喻)
3. 啞巴打手勢 (謎底:不言而喻)
故事: 戰國時期,孟子認為仁義禮智是君子天生的秉性,君子在得志時不妄為,在困窮失意時不自卑,他敬天知命,將仁義禮智銘記在心,并將它發揚光大,不但能將它們表現在臉上,照到背上,然后傳到四肢,四肢就不言而喻可以找到其法門了。
不言而喻的詳細解釋
【釋義】
事態明顯,不待說明即可曉悟。語出《孟子?盡心上》。△“顯而易見”
【典源】
《孟子?盡心上》
孟子曰:“廣土眾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義、禮、智[1]于心,其[2]也[3],見于面,[4]于背,施于[5],四體不言而喻。”
注解
[1]根:深植。
[2]生色:表現于臉上。
[3]睟然:潤澤的樣子。睟,音suì。
[4]盎:音àng,充滿的、盈溢的。
[5]四體:四肢。人的兩手兩足合稱四體。
【典故】
根據《孟子?盡心上》記載,孟子認為君子的自然本性,無論是處于富貴或是窮困之中,都不會改變。因為仁、義、禮、智這些內在的道德早就深植于心,自然流露,而使他面色潤澤,背部充盈,這仁、義、禮、智之道當然也施行到手足四肢,由于這仁、義、禮、智之道充沛流行于人的手足四肢,因此人們的動靜行止無不中節合宜,因此即使不加說明,旁人也能了解并感受到他的君子風范與所受到的薰陶。后來“不言而喻”演變為成語,用來指事態明顯,不待說明即可曉悟。
【書證】
- 01.《孟子?盡心上》:“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源)
- 02.《晉書?卷九二?文苑列傳?應貞》:“貽宴好會,不常厥數。神心所授,不言而喻。于時肆射,弓矢斯具。發彼互的,有酒斯飫。”
- 03.《朱子語類?卷六○?孟子?盡心上》:“問:『四體不言而喻』。曰:『是四體不待命令而自如此。』”
- 04.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中?答顧東橋書》:“合心與理而為一,則凡區區前之所云,與朱子晚年之論,皆可以不言而喻矣!”
- 05.《醒世恒言?卷三七?杜子春三入長安》:“忽一日子春回來,遇著韋氏。兩個俱是得道之人,自然不言而喻。”
- 06.清?李漁《奈何天》第二一出:“新娘不消問得,你是今日的我,我是前日的你,三個合來湊成一個品字,大家不言而喻罷了。”
- 07.《老殘游記二編》第一回:“今日無意碰著,同住在一個店里,你想他們這朋友之樂,盡有不言而喻了。”
- 08.《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八回:“還有一塊吳王試劍石,是極大的一個石卵子,截做兩段的,同那點頭石,一般都是后人附會之物。明白人是不言而喻的。”
【用法】
語義事態明顯,不待說明即可曉悟。
類別用在“顯而易見”的表述上。
例句
①他老年得子,快樂的心情自是不言而喻。
②父母對孩子的責任與愛護,可說是不言而喻。
③他終于考上大學,高興的心情,自是不言而喻了。
④環保的問題在現今的重要地位,可說是不言而喻。
⑤他們日夜苦練球技,爭取冠軍的企圖心早已不言而喻。
⑥他終于娶得追求多年的女友,興奮的心情自是不言而喻。
⑦他對不相干的人都這么好,對朋友的關心,自是不言而喻。
⑧他經過多年的努力,終于拿到博士學位,內心的興奮自是不言而喻。
【辨識】
同義“不言而喻”及“顯而易見”都有很容易就能知道的意思。
異義“不言而喻”側重于可以推知;“顯而易見”側重于清楚明了。
例句
不言而喻 | 顯而易見 | 例句 |
---|---|---|
? | ? | 他終于考上大學,高興的心情,自是不言而喻了。 |
? | ? | 這次他犯的錯誤是顯而易見的,不用再替他遮掩。 |
不言而喻的翻譯
- speak for itself
- 言うまでもない,言わなくても明(あき)らかだ
- самó собóй разумéется
- cela va sans dire de soi(cela se comprend de s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