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入死
出生入死的意思
原指人從出生到死亡。后形容冒生命危險;不顧個人安危。也作“出死入生”。
出處:先秦?李耳《老子》第50章:“出生入死,生之徒(途)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用于贊揚人英勇無畏。
例子:這一層,不煩圣慮,他們是出生入死的老兄弟,何況國家如此,不至于還鬧義氣。(高陽《清宮外史》上冊)
辨析:“出生入死”和“赴湯蹈火”;都表示“不避艱險;奮不顧身的精神”。但“出生入死”偏重在冒隨時死去的危險;一般用來表示不顧個人生命危險的經歷。在程度上重于“赴湯蹈火”;“赴湯蹈火”偏重在不畏艱險;一般用表示決心和心愿。
歇后語: 1. 躲鬼躲進城隍廟 —— 出生入死
2. 鬼門關止步 —— 出生入死
謎語: 1. 虎穴 (謎底:出生入死)
2. 溺嬰 (謎底:出生入死)
3. 地獄之門 (謎底:出生入死)
故事: 春秋時期,哲學家老子認為人出現世上就是生,進入墳墓就是死。人有七情六欲這13項,可以養生,也可以致死,將出生入死歸并為這13項。他反對統治者放縱自己的七情六欲,那樣就會走向死亡,所以他主張要保護身體,避免危險,控制七情六欲。
出生入死的詳細解釋
【釋義】
人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語出《老子》第五○章。后用“出生入死”比喻冒險犯難,隨時有喪失生命的危險。△“赴湯蹈火”
【典源】
《老子》第五○章
出生入死。[1]十有三,[2]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注解
[1]生之徒:長壽的人。
[2]死之徒:短壽、夭折的人。
【典故】
“出生入死”一語見于《老子》,《韓非子?解老》對此語的詮釋為:“人始于生而卒于死,始之謂出,卒之謂入,故曰,出生入死。”也就是說,人的生命始于生而終于死,“生”就叫作“出”,“死”就叫作“入”,所以人的一生就是“出生入死”。老子在觀察自然與人事后,歸納出“道”是所有事物運行的規律,而這個“道”便是自然。自然是本性使然,效法自然規律,便可以保身、治國。所以,人類的最高修養,莫過于依道而動,反本歸真,一切的人為造作都是多余的,對養身反而有害。所以他說:就人的生命來看,能長壽的十個里有三個,短命的十個里也有三個,本來可以長壽但卻自尋死路的,十個里也有三個。為何如此呢?那是因為養之太過,對自己的供養太豐厚啊!總之,生命的過程就是“出生入死”,本是一種自然的規律,依循自然的規律去運作,不設過多的供養,如此便是長壽之道了。至于“出生入死”語義之轉變,所見的較早文獻是晉代潘岳的〈秋興賦〉。此文是潘岳借秋景抒寫他周旋于官場的無奈,和無法歸鄉的愁思,其中有一句“彼知安而忘危兮,故出生而入死”,是嘲諷自己看到安樂處,就忘了官場的處處危機,所以才會這樣不顧生死的在此留連忘返。后來“出生入死”就被用來比喻冒險犯難,隨時有喪失生命的危險。
【書證】
- 01.《老子》第五○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源)
- 02.《韓非子?解老》:“人始于生而卒于死,始之謂出,卒之謂入,故曰,出生入死。”
- 03.晉?潘岳〈秋興賦〉:“彼知安而忘危兮,故出生而入死。”
- 04.《宋史?卷四四○?文苑列傳?柳開》:“今契丹未滅,愿陛下賜臣步騎數千,任以河北用兵之地,必能出生入死,為陛下復幽薊,雖身沒戰場,臣之愿也。”
- 05.《三國演義》第一三回:“騎都尉楊奉大怒,謂宋果曰:『吾等出生入死,身冒矢石,功反不及女巫耶?』”
【用法】
㈠
語義人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
類別用在“從生到死”的表述上。
例句
①修養到家的人,自然出生入死無不自得。
②出生入死是生命的自然歷程,應予以坦然面對。
㈡
語義比喻冒險犯難,隨時有喪失生命的危險。
類別用在“不畏艱險”的表述上。
例句
①這些老友都是當年在戰場,一起出生入死的好伙伴。
②他們倆曾是一起出生入死的患難兄弟,當然成為莫逆之交。
③在商場也是要出生入死的,一個決策錯誤可能弄垮一家公司。
④為了搶在第一時間救人,他幾次出生入死地進出火場救出被困居民。
⑤憑著他的機智和勇敢,在八二三砲戰中,出生入死地完成了軍情傳遞任務。
出生入死的翻譯
- brave countless dangers
- 生死(せいし)を顧(かえり)みない,命(いのち)をかける
- рисковáть жизнью
- risquer sa vie(s'exposer à la mort)